旧衣

月禅

<p class="ql-block">  年轻的时候,曾与一家人比邻而居,邻居三世同堂,其乐融融。老爷子木讷,不善言辞,一副老花镜拿在手里,一派学究像。老太面善与我很熟络,见到面会聊上几句,南方人说话总是细声细语、慢慢的。小两口衣着靓丽很是时尚,小孙女也是衣着清新不凡。久之发现他们三代人不宜一起出入,因为差距太大,很不协调,有种怪怪的感觉。老人穿着太旧而老气,都是些过时的旧衣。心里不免有些不解,觉得子女们不上心,为什么不给老妈也捯饬捯饬买些新衣。</p><p class="ql-block"> 父亲离世后,为避免老人独居的孤寂,便与母亲一起生活。不想复现曾经邻居的尬相,便给老妈置衣装。但发现本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实现起来却并不容易。市面上适合老年人的衣着并不多,且款式做工也差强人意,想找到适合的颇费周折。有时即便是买了,母亲也不领情,经常是对所买的衣物挑挑拣拣,横看竖看得不顺眼。我也搞不清楚究竟是什么地方让她老人家不喜欢,也许是年代的烙印引起的观念上的差异吧;大隐隐于市,她们只想隐于众人之间,不想与众不同。</p><p class="ql-block"> 新衣就该靓丽,焕然一新得令人刮目。添置新衣本是一件欢喜之事,即是生活所需,亦是改换心境的一种方式。买些老款式的衣物不但难,且有失买新衣的意义。不想节外生枝弄得心生芥蒂,既然旧衣顺心就穿吧,只要老人喜欢就好,顺心才是王道。由此,也为当年对邻居的误解感到惭愧。</p><p class="ql-block"> 如今母亲也离世多年,我也步入老年的行列,竟发现自己也不太喜欢添置新衣。并非不喜欢新衣,而是因为选择性的困难。不是觉得太时髦与年龄不符,就是觉得款式、版型不合身,引发的负面情绪还不如不去涉及。市场似乎是为年轻人营造的,他们才是消费的主力。修身、细腿、弹力、低腰浅裆种种新创,这些对于老年人并不友好。流年岁月的发酵,那些臃肿的肉身如何修身?硬把身体装进去还不成了热缩膜包裹下的腊肠!肉肉颗粒现世成了肉葫芦。细腿弹力裤,穿上更是原形毕露得尴尬。那低腰浅裆裤更是不可理喻,曾见有人穿着低腰裤蹲在路边,后面裸露出耀眼的一片,景象难以入目。于是乎明白了: 观念上的差异,便是选择困难症的根源。</p><p class="ql-block"> 如果没有适合的新品取代旧物,倒不如旧物新穿,干干净净即好,起码穿得习惯,那份情感在心理上能毫无压力地接受,顺理成章的舒服。无论是心理上的愉悦,还是观念上认同,都会有一种轻松的舒适感。至于时不时髦,在舒心面前都已是毫无轻重。说老土就说吧,就是老土又当如何!时髦就是有别于他人,每个年代都有自己的审美。十几年的衣衫只要还能合体,穿上便有了穿越感,轮回未必不唯美,因为不随众,依然会美。</p><p class="ql-block"> 旧衣服,有几年前的,也有十几年前,甚至有近二十年的衣服。若穿上依然合身,这便是一种满足。没有因为发福得穿不进去,也不会由于变瘦,飘飘欲仙得没谱,这满足便是源于自己没有巨大的体型变化。增加的体重却是体现在了哪里?一试裤子,原来如此,多肉都在腰腹间,这便是老年体型的特点,枣核型的身材——中间粗。并不喜欢受到约束,那些绷紧在腰间的裤子便被淘汰,有些吊牌还没有扯掉便失去了留存的意义。</p><p class="ql-block"> 风水轮回,有些旧衣重新穿上身竟不落伍,反倒因为与众不同有了新意,昔日重现,多了一份超越岁月的体面。念旧不是保守,而是性情中人留存的一份善意。想起曾经的那个年代,时兴穿带补丁的衣物,认为是朴素节俭的美。那时有人为了新衣不突兀,新衣上也会打个补丁作为修饰,以迎合环境。现在虽时代不同了,但是换个部位,换个几何图形的补丁依然会有美感。</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邻家的一大堆孩子,等差数列般的排列。孩子长得快,衣服没穿坏就小了,然后就递传到下一个弟妹……一件衣服的使用价值远远超出了购买的价格。老了也不能多买衣物,体型越来越松垮,体重是年龄的涵数。或胖或瘦的趋势皆无定数,衣物是否能长久合身也是个未知数。</p><p class="ql-block"> 不违和的新事物我向来不抗拒,社会在发展,人也要尽可能地跟上进程才不会孤独。孤独的概念并不是是否独处,而是是否与现实社会的脱节与绝缘。</p><p class="ql-block"> 人生最大的挑战是在于如何正确客观地评价自己,别人的评价并无几多意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