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印记1995,公考转换赛道

晨洸

<p class="ql-block">我的人生有三次记忆深刻的考试历程。1979年,高考改变命运;1995年,公选考试转换赛道;2002年,考博坚定认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95年10月,南京地区各大报和晚报刊登了《中共南京市委组织部公开招聘局级干部公告》,面向社会公开招聘10名地方工业主管部门和城市建设管理部门的局级领导干部,凡在南京地区的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单位工作、符合条件的人员均可报名,不受隶属关系、单位性质、本人身份、户籍的限制。10月的一天,时任东南大学党委李副书记召集我和几位年轻干部、教师开会,表达学校党委支持南京市委的态度,要求我们报名参加应聘。我时任东南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响应组织动员,递交了人生第一份公选应聘报名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95年10月南京市委组织部公选局级干部公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南京市首次公开招聘局级干部消息传开后,南京市高层管理人才交流中心的电话,立即成了热线。据报道,10月9日上午8:30至9:30一个小时内,承办者就接到50多个咨询电话,16日至20日报名人数达1081人。11月1日下午2:00,南京市委组织部在南京市委党校礼堂举办了招考咨询会,现场气氛热烈,坐满了应聘报名者,考试出题专家现场解答了应考者提出的有关问题。</p> <p class="ql-block">参加局干公选报名人数达1081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是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土木工程系1983届本科毕业生,因为是学生党员和校团委委员,接受组织挑选留校工作,没有想过要离开高校的环境。深秋季节,正是学校最繁忙的时刻,手头工作很多,而此类考试几乎没有什么复习范围,自己只能在下班以后,根据领导干部素质能力的总体要求,随便找一些书看看。心里的真实想法是,这么多人报名,只要发挥正常、有所交代就行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1月5日上午,这次南京市局级干部公选的理论知识综合考试在南京市第九中学举行。南京市九中位于玄武区碑亭巷51号,紧邻长江路,有着悠久的办学历史,当年刚被南京市政府批准为东南大学附属中学。我沿着熟悉的成贤街,从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走进碑亭巷九中校园,一种特别的亲近感从心中油然而生。上午8:30,在九中的教学楼,我拿到了招聘考试卷,试卷涉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政治时政、法律法规、领导科学、管理心理学、组织管理学、文化与科学、江苏及南京的经济地理与人文环境等,考题共190道,其中选择题180道,解答题10道,总分200分。平心而论,这样的考试没有什么负担,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期望,从容答题,11:30按时交卷,算是完成组织交给的一项任务。事后我才知道,这次考试经初审后有672人参加角逐,实到人数647人,参考率为96.3%。我没有想到的是,沿着成贤街这几百米路程参加的公选考试,竟然改变了我的人生赛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1月10日,南京市委组织部在玄武礼堂门口设置了露天考试成绩咨询点,我从工作人员手中接过装有成绩通知的信封打开一看,是编号为10的通知单,意味着理论知识综合考试成绩在全部考生中排名第10。根据规则,公选局级干部面试入围者根据报名人数1:10的比例,从高分到低分产生,共有101人获得再度鏖战的资格,我入围下一轮面试。</p> <p class="ql-block">局干公选笔试有101人获得面试资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1月11日,在白下路257号的市委党校教学楼,公开招聘局级干部入围者参加了心理素质测试。记得当时的测试题分为职业测评、管理才能测评、领导行为测验、领导作风评价四类,自己答题任其自然,毫无负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1月12日至17日,公开招聘局级干部入围者进入面试阶段。我接到通知,前往南京市某培训中心封闭待命。面试入围者被分为若干组,接受专家组的面试考评。这是我第一次接受结构化面试,面对一字排开的数位专家不断提问,心里难免有一些紧张,好在自己平时有所历练,又不太看重结果,也算发挥正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1月下旬,面试确定了40人进入组织考察阶段,我的名字也在其中。据招聘领导小组介绍,参加面试的应聘者面试情况良好,不少人知识面广,具有较好的应变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根据招聘10名局级干部的计划,按照1:4的比例,以面试成绩由高分到低分,录取前40名应试人员进入下一阶段的组织考核。组织考核由市委组织部、工交部、城建部、财贸部、市纪委组成4个考察组,全面考核应聘人员的德、能、勤、绩。</p> <p class="ql-block">局干公选面试后40人进入组织考核阶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某日,东南大学党委组织部通知我,南京市委组织部考核组已来校考察,要求我向考核组汇报一下自己的情况。面对几位陌生又和蔼的考核组成员,我如实汇报了自己参加公选的心路历程,表达了愿意接受组织挑选的态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2月的一天,南京市委组织部通知我,要我参加市里的座谈会,谈谈对南京城市建设的建议。东南大学是国家教委直属重点大学,各项工作基本上直接与省里联系,我去过省委省政府多次,但从四牌楼2号校园到北京东路41号大院,尽管只有几百米距离,我还是第一次跨进这个南京市四套班子的所在地。41号大院文化底蕴深厚,议政堂是原国民政府考试院接待室,宁远楼曾是考试院办公楼,明志楼曾是考试院主考场,武庙是明朝国子监和孔庙所在地,大院近邻鸡鸣寺、明城墙、九华山,远眺紫金山,山水城林的特色在这里得到充分彰显。进入市委大楼会议室,才知道一共有13名考核候选人参加座谈会。会议规格很高,时任市委书记、市长、组织部长等一批南京市领导听取了我们的建议。我就南京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发言做了认真准备,专门请教了东大交通方面的几位专家,心想千万不能丢脸,自己毕竟是东大交通专业的科班出身。事后得知,这次座谈会应该是确定公选聘用人选的最后环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95年12月下旬,南京市委组织部刘副部长找我谈话,宣布聘用我担任南京市交通局副局长一年,聘用期内享受同级干部政治、生活待遇,聘用期满经考核合格,再正式任命。与我同时聘用的还有其他7名同事,他们分别是:李同志,南京大学国际商学院副院长,任南京市纺织工业公司副总经理;薛同志,南京大学基建处处长,任南京市建筑工程局副局长;朱同志,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任南京市第一轻工业局副局长;刁同志,东南大学科技集团总公司副总经理,任南京市第二轻工业局副局长;陆同志,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团委书记,任南京市仪器仪表工业公司副总经理;赵同志,南京化学公司设计院副院长,任南京化建工业公司副总经理;杜同志,南京第十四研究所某室副主任,任南京市标准计量局总工程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96年1月,南京市在市级机关大礼堂召开了首批公开招聘局级干部聘任会议,我被正式聘任为南京市交通局副局长,从时任王市长手中接过了001号聘任证书,并代表八位聘任干部做了表态发言。</p> <p class="ql-block">南京公开招聘局级干部共有八位同志出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至此,我告别了东南大学挺拔的六朝松、巍峨的大礼堂,转入一墙之隔的成贤街43号大院交通局办公楼,开始了完全不同的崭新工作。南京市首次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局级领导干部被评选为南京1995年10件大事之一。</p> <p class="ql-block">公开招聘局级领导干部被评选为南京1995年10件大事之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参加公选考试笔试的那一天,我并没有想到成贤街这短短的几百米路程,会转换我的人生赛道。这段路程,告诉我要积极响应时代召唤,时刻准备迎接挑战。每一次人生选择,都有可能转换赛道;每一个职业赛道,都要勇敢面对每一次可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