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r> 2025年3月2日,邯郸一群满怀热忱,钟情生活、醉心文化与诗歌的旅人,毅然在风雨中启程,踏上了探寻李白于安徽足迹的奇妙旅程。<br> </h3> <h3> 唐风宋韵赞诗仙<br> 旅途中,原邯郸市文联秘书长、邯郸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郑彬先生吟诵的李白《将进酒》,深深触动了我的心弦。过往聆听诸多著名播音家、朗诵家演绎此诗,却从未有过如郑先生这般,仿若诗仙李白穿越时空、再度临世的震撼之感。究其缘由,或许是二人皆具浓郁诗性,且同样钟情美酒的缘故吧。<br> 再次品味《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此等大开大合、纵横天地的意境,跨越古今、才情斐然的笔触,实在是我辈难以模仿、无法企及的高度。<br> 遥想这首诗诞生的场景,李白想必是在酒意正酣、热血沸腾之际,凭借着无人可挡的激情,奋笔疾书,笔锋游走如龙蛇,一挥而就。彼时在场的诗友与酒友,在诗成之后,足足静默了十分钟,才爆发出由衷的赞叹,心中满是“I服了YOU”的感慨。这些诗友归家之后,夜深人静却难以入眠,苦苦思索,试图从诗中找出些许瑕疵,或是吟出一首能与之媲美的佳作,在床榻边来回踱步,直至东方泛起鱼肚白,最终却只能无奈放弃,心中唯有:不得不服!这种对李白的叹服,自李白在世时便已开始,历经岁月流转,直至今日,依然如故。有人郑重地将这份服气诉诸笔端,告诫同好:你可别不服气,别自讨没趣,免得白费心思,徒劳无功。<br>清代湘军首领彭玉麟在清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秋八月修缮太白楼时,创作了一副对联以纪念李白,这对联也恰似善意的提醒:“此处莫题诗,谁个敢为学士敌;江心曾捉月,我来甘拜酒仙狂。”原对联后来不幸被毁,如今所见乃是北京著名书法家康雍于1987年(丙寅年)补书之作。<br> 我们一行中的诸多诗友,平日里佳作频出,然而对于彭将军的这番提醒,却都深表认同。走出太白楼后,诗人们私下交流:诗自然还是要写的,只是不在此处题罢了。毕竟,若不用令全世界为之赞叹的唐诗来纪念诗仙,又怎能面对唐诗这座巍峨高山呢?于是,微信群里瞬间涌现出大量精妙绝伦的诗作,用以纪念诗仙、赞颂李白。<br> 在追寻李白足迹的过程中,当地导游讲解李白在安徽的才情逸事时,对李白的诗作信手拈来、如数家珍,不难看出她们对诗仙李白的崇拜是源自内心、真挚而热烈的。而我们这一行人,又何尝不是对李白顶礼膜拜呢?<br></h3> <h3>诗仙不可下神坛<br>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杜甫在《饮中八仙歌》里对李白的这般描绘,可谓妙绝。<br> <br> 酒,赋予了李白诗歌冲天的豪气与无尽的诗胆。当力士为其脱靴、贵妃为其磨墨之际,那份畅意从足底涌泉穴直贯头顶百会穴,直至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于是,李白挥毫泼墨,笔锋潇洒,朗言吟诵,语句铿锵有力,其神来之笔,令朝堂为之震动,才情力压一众臣子。然而,这般率性的性情,在政坛之中却难以立足。即便李白诗才无敌,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下,依然没有他的容身之所。这并非仅仅因为众人嫉妒他的才情,毕竟在社会生活里,除了诗与远方,还有关乎国家兴亡、民族生存的大事,国家有政治、军事、民生、经济等诸多事务,百姓也有柴米油盐的日常琐碎。“千金散尽还复来”这般酒后豪言,在许多时候,终究无法化解无米无油的现实尴尬。<br> 李白的第二任妻子,便难以忍受李白的这种习性,两人时常争吵。李白不愧是诗仙,就连吵架骂人也化作了诗句,他在《南陵别儿童入京》中怒骂:“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诗中的“愚妇”,便是李白对妻子的愤懑称呼。想必妻子看到此诗时,定会气得几近晕厥。若还原他们家中的场景,估计“愚妇”平日里称呼李白,大都是“神经病”“酒蒙子”之类的言语(这只是依我浅见推测,权当一笑),至于“郎君”“诗仙”等敬语,李白怕是想都别想。<br> 生活与艺术,宛如两个截然不同的领域。我曾听闻一种说法:舞台上的歌唱家光彩夺目,而邻居眼中的歌唱家却像个疯子。邻居尚且难以接受,更何况是每日在眼前晃悠,不是沉醉在酒中,就是酒后癫狂的诗人,也着实让那位“愚妇”饱受困扰。<br> <br> </h3> <h3> 汪伦美名千古传<br>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当李白大笔一挥写下此诗,并高声朗诵赠予知音汪伦时,汪伦当时是怎样的状态呢?是欣喜若狂、喜极而泣,还是张开双臂与诗仙来个热烈拥抱?二人当时的具体情景,已难以重现。但依我所想,汪伦能真诚盛情地将李白邀至家中,奉为上宾,在李白即将离去之际,又馈赠重金厚礼;李白临别赠诗,亦是真情流露,满含感动。两人必定是性情相投,彼此惺惺相惜。所以,汪伦也应是个率真重情之人,听了李白这深情表白,想必也是“泪飞顿作倾盆雨”。<br> 当地资料对汪伦有所介绍:汪伦,黟县人,又名凤林。唐开元年间担任泾县令。卸任后,因对桃花潭流连忘返,特意将家从黟县迁至泾县。唐天宝年间,汪伦听闻大诗人李白旅居南陵叔父李冰阳家,便写信邀请李白前来家中做客。信中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处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处有万家酒店。”李白向来喜好饮酒,又听闻有如此美景,欣然应邀前往,却未见到信中所描述的盛景。汪伦盛情款待,拿出用桃花潭水酿成的美酒与李白共饮,并笑着告知李白:“桃花者,乃十里外潭水之名,并非真有十里桃花。万家者,是开酒店的主人姓万,并非有万家酒店。”李白听后大笑不已,并未觉得被戏弄,反而被汪伦的盛情所打动。恰逢春风拂过,桃李盛开,漫山遍野繁花似锦,加之潭水澄澈碧绿,晶莹剔透,翠峦倒映其中。汪伦留李白连住数日,每日以美酒相待,离别时还赠送名马八匹、官锦十端。李白在东园古渡乘船欲往万村,再登旱路前往庐山,汪伦在古岸阁设宴为李白饯行,还拍手踏脚,唱着民间的《踏歌》为其送行。李白深深感激汪伦的厚意,遂作《赠汪伦》诗一首。从此,汪伦也因此诗名垂千古,家喻户晓。<br> 汪伦身为一县之长,史册中未见其政绩官声的记载,作为一名热爱诗歌艺术、积极结交文化名人的文化人,唐诗大全里也不见他的作品传世。然而,他却凭借李白的这首诗,声名远扬,比众多唐代官僚和诗人幸运得多。<br> 这没有别的缘由,只因汪伦在恰当的时机,做了恰当的事情。依照我们同游的韩吉祥主席“韩三段”的说法,汪伦有三重价值:<br> 其一,李白对汪伦心怀感激,有诗为证;<br> 其二,当地百姓对汪伦满怀感恩,有石兽为证。汪伦的衣冠冢前摆放着与他县令身份不相匹配的石马石羊等石兽,这虽不合墓葬规制,却大大方方地留存至今。这是当地百姓给予汪伦的特殊“封赏”,感谢他将一代诗仙邀请至此,为这片土地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底蕴与诗歌韵味。正所谓“金碑银碑不如老百姓的口碑”,便是这个道理;<br> 其三,历史铭记着他,我们这一行游客便是证明。<br> </h3> <h3> 修堂筑室敬祖先<br> 前往南方旅游,深切感受到南方与北方存在诸多差异,其中最为显著的便是南方对祠堂建设的格外重视。在村庄、乡镇之中,祠堂往往是家族中最为气派的建筑。听老一辈人讲,北方的大家族原本也有祠堂,只是在我们周边,留存完整的祠堂已寥寥无几。而踏入江南的古村古镇,总能看到一家甚至几家祠堂。尽管大多历经风雨侵蚀、动乱抢掠,但基本架构依然保存。北方祠堂难以留存,归根结底还是人们重视程度不足。<br> 谈及南方的宗族观念,据说在外地的温州人,同乡之间无私相助的事例数不胜数。他们相互扶持,一位温州人在某地站稳脚跟后,便会有众多同乡接踵而至,进而形成团队,大家共同致富。在创业初期,若有人伸手相助,企业或许便能存活,无人帮扶,则可能夭折。即便有帮助同乡企业却未能成功的情况,依旧有温州人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我认为,温州人乐于助人,除了天性善良,想必还有根深蒂固的宗族观念在支配着他们的思想与行动。他们深知,在一个家族里,一枝独秀难以成势,百花齐放方能满园飘香。<br> 参观龙川胡氏祠堂,能看到一代代胡氏子孙用心修缮的痕迹,那份庄严肃穆之感,令人对这个家族肃然起敬。我由衷地觉得,从小在逢年过节时,经过庄重的清汤沐浴后,前往祠堂聆听前辈讲述族训、家史以及做人做事的道理,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下,只要心智正常,想不成才都难。而且,他们明白成功并非个人之事,而是整个家庭、家族的荣耀。<br> <br> </h3> <h3> 志同道合快乐游<br> 出门旅行,景色固然重要,但旅行伙伴实则更为关键。景色再美,若旅途中争吵不断,兴致也会荡然无存。我们此次安徽之行的旅行团队,氛围格外和谐,整整六天时间,没有一丝不和谐的声音。<br> <br> 这个团队由河北省采风学会邯郸分会会长李新县先生精心组织。李新县先生素有邯郸“徐霞客”的美誉,旅行经验丰富,精力充沛,为人热心善良,做事公正无私,在邯郸文化界威望颇高。对于团队的人员构成,他心中有数。此行能够愉快、顺畅地开展,他功不可没,对此大家都应毫无异议。<br> 起初听闻同行中有一位82岁的老先生,心中难免担忧老人家能否经受住舟车劳顿。然而,见到刘存哲老先生后,所有疑虑瞬间消散。他哪里像是一位八旬老人?步伐轻快,思路清晰,说话不急不缓,声音悦耳动听,简直就像一位朝气蓬勃的28岁青年。<br> 追寻李白之旅,怎能少了邯郸的酒仙韩吉祥先生。他虽已年过七旬,却精神矍铄,身体健康,思维敏捷,诗作源源不断,佳作频出,称他为诗仙毫不为过。还有诗仙王贵书先生,一首首诗歌信手拈来,令人赞叹不已。<br> 这是一场文化之旅,自然少不了文化人的参与。即将抵达宣城之时,享有盛誉的书法家郑彬先生,为大家讲解了宣城宣纸的相关知识,包括宣纸的制作方法、辨别宣纸优劣的窍门等。恰好有一家宣纸作坊,还为我们现场演示了捞纸浆、晾纸浆的过程,令大家纷纷感叹:真是增长见识。<br> 我们这个团队中,女士占少数,却十分活跃,集体拍摄了三次小视频。第一次拍摄小视频,是都蕾老师在饭桌上提议的。当时大家需等酒仙们畅饮尽兴后一同回宾馆,干坐着有些无聊,于是都老师发挥了她的专长。她曾是文化馆的辅导老师,指导群众文化活动是她的拿手好戏。在她的指导下,原本不太熟悉的9名女士,整齐划一地完成了一个小视频。这让我们惊喜万分,于是恳请都老师再安排拍摄小视频。后来,果然又拍摄了两个,参与者个个兴奋不已。为我们拍摄的摄影大师,也成了我们的“御用摄像”。<br><br> “带伞不带伞”成了此次出行的一个有趣“梗”。到达安徽的头两天,不时有雨。下车游览时,新县团长特意叮嘱大家带伞,可有一位老哥没带。等他下次带上伞,雨却停了。于是,总有人跟老哥打趣:“你带伞不?你要是带,我就不带;你要是不带,我就带上。”引得一车人哄堂大笑。<br> 我们在大雨中出发,一路风雨兼程,历经13个小时。司机驾驶技术娴熟,让人心安,令人钦佩。导游姚总说:“贵人出门,携风带雨。”我听后,内心顿时安定下来。因为此行中有我多年的好友,还有我的高中同学,与他们相伴,想不快乐都难。</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