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天一阁

阿国

<p class="ql-block">美篇名:阿国</p><p class="ql-block">美篇号:45184240</p> <p class="ql-block">  清明过后,遵二哥遗嘱,兄姐与其独子一起护送二哥遗照回故乡,与早已在故乡落土为安的父母做伴。</p><p class="ql-block"> 我们的故乡是童家村,位于宁波江北区,如今已被认定为童家古村,成为3A级景区。</p><p class="ql-block"> 祭祖、上坟,一天忙碌。第二天返沪,顺道参观藏书楼“天一阁”。</p> <p class="ql-block">宁波庄桥童家古村</p> <p class="ql-block">祭祖、上坟与家乡亲友合影</p> <p class="ql-block">  天一阁,30多年前来过,记忆已经淡然,印象就是一栋古色古香的藏书楼。</p><p class="ql-block"> 查资料得知,它还是世界最古老的三大家族图书馆之一,由明代兵部右侍郎范钦于1561年至1566年间建造。取名自《易经》“天一生水”,寓意防火。藏书楼采用“天一地六”格局,上层一大间,下层六间,并凿“天一池”引水防火。</p><p class="ql-block"> “天一阁”果然吉利,它是中国历史上少见没有遭受过火灾的藏书楼。但在战乱年代的中国,防火却不能防抢、防盗、防灾难。</p><p class="ql-block"> 鸦片战争(1841)与太平天国(1861)期间,大量藏书被英军掠夺或盗卖。民国(1914)时期,藏书又一次遭大规模盗窃,后部分藏书被商务印书馆赎回,但又毁于抗战战火。1933年天灾,藏书楼又遭一劫。</p><p class="ql-block"> 历经劫难的“天一阁”,终于在新中国成立后迎来新生。</p> <p class="ql-block">  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的天一阁,位于宁波海曙区月湖之滨,原占地面积约2.6公顷(扩建后约3.4公顷)。<span style="font-size:18px;">2018年升格为国家5A级“天一阁·月湖”景区,面貌更是焕然一新。</span></p><p class="ql-block"> 天一阁景区内凿有“天一池”通月湖,园林以“福、禄、寿”作总体造型,用山石堆成“九狮一象”等景点,极具江南庭院式园林特色。</p><p class="ql-block"> 藏书楼掩映在藏书文化区内。当我抬头望着这座历经四百余年风雨的藏书楼,青砖黛瓦在江南四月的暖阳下显得格外沉静,檐角的风铃偶尔发出清脆的声响,像是古人翻阅书页时留下的余音。这座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私家藏书楼,奇迹般地躲过了历代战火与动乱,将七万余卷(册)古籍完好地保存至今,成为中华文脉中一处罕见的“纸墨未烬处”。</p> <p class="ql-block">升格为国家5A级景区的天一阁</p> <p class="ql-block">国家重点保护单位天一阁</p> <p class="ql-block">青砖黛瓦藏书楼</p> <p class="ql-block">天下藏书此一家</p> <p class="ql-block">  走进天一阁,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范钦铜像。这位明代兵部右侍郎面容肃穆,目光如炬,仿佛仍在守护着他毕生心血。嘉靖四十年,范钦解甲归田,倾尽家财建造了这座藏书楼。他深谙“水火无情”之理,将书楼与住宅分离,又在阁前凿池蓄水以防火灾。更订立“代不分书,书不出阁”的严苛家规,甚至不许女子登楼,以免嫁妆中夹带书籍外流。这些看似不近人情的规矩,却让天一阁在明清易代之际得以保全。我抚摸着铜像基座上镌刻的“风雨天一”四字,忽然明白:所谓文化传承,往往始于某种近乎偏执的坚守。</p> <p class="ql-block">范钦铜像</p> <p class="ql-block">  天一阁分藏书文化区、园林休闲区、陈列展览区。</p><p class="ql-block"> 以宝书楼为中心的藏书文化区有东明草堂、范氏故居、尊经阁、明州碑林、千晋斋和新建藏书库;以东园为中心的园林休闲区有明池、假山、长廊、碑林、百鹅亭、凝晖堂等;以近代民居建筑秦氏支祠为中心的陈列展览区。</p><p class="ql-block"> 在范钦严苛的家规下,黄宗羲(1673年)成为登上天一阁的第一个外姓人。他为天一阁编制书目,并撰写《天一阁藏书记》,从此天一阁名扬天下。</p><p class="ql-block"> 清乾隆(1773年)又因编修《四库全书》,天一阁范氏后人献出珍本638部,被《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采录473部,成为全国藏书家之最。乾隆帝为此仿天一阁建造了“南北七阁”,使其成为官方藏书楼典范。</p> <p class="ql-block">东明草堂碑</p> <p class="ql-block">“代不分书”长子范大冲接班、传承(雕塑)</p> <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天一阁被国家接管,由国家出面征集流失藏书。如今已藏古籍30余万卷(册),善本8万余卷(册)。1982年,天一阁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建成恒温恒湿新书库,并启动古籍数字化工程。</p><p class="ql-block"> 天一阁,从私家藏书楼到公共文化空间的蜕变告诉我们:文明的火种需要实体容器来承载,需要制度规范来守护,更需要代代相传的敬畏之心来延续。那些发黄的纸页上,不仅记录着古人的智慧,更镌刻着中华民族对知识最原始的虔诚与执着。</p> <p class="ql-block">热门景区天一阁大门</p> <p class="ql-block">  离开时回望,天一阁的轮廓已融入春色,但我知道,那些纸墨间的文明之光永远不会熄灭。在这个信息爆炸却记忆短暂的时代,它依然静静地提醒我们:有些东西,值得用最笨的方法守护。</p><p class="ql-block"> 天一阁的赓续传承体现了中国藏书文化的韧性,从家族秘藏到国家公藏,其历史不仅是书籍的保存史,更是中华文脉的守护史。</p><p class="ql-block">文字:阿国</p><p class="ql-block">摄影:阿国</p><p class="ql-block">2025.4.21</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