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先岳父冯瑞莲和先岳母郑福凤,是我心中永远的怀念。岳父在1976年离世,岳母则早在1966年便已故去。他们的一生,虽然平凡,却充满了对家庭的无私奉献。记得岳父曾特地从胶东老家赶来上海,为我们的婚礼操心忙碌。他将打鱼船收归集体所得的钱财,一分不少地带到上海,为我们购置了大橱、五斗橱等结婚用品。在那贫困的年代,这份深情厚意犹如雪中送炭,每每想起,都让我泪湿眼眶。</p> <p class="ql-block">岳父的长子冯畴,年仅十八便投笔从戎,毅然决然地加入共产党的革命队伍,投身抗日救国的伟大事业。他那身军装,是他坚定信念的象征,也是他为国家和民族奉献青春的见证。他的目光中透着坚毅,那是对抗战胜利的渴望,也是对未来的希望。</p> <p class="ql-block">解放后,冯畴被分配到济南山东省粮食厅工作。他接来了父母和年仅十二岁的妹妹,开始了新家的生活。一家人围坐在一起,那温馨的画面,仿佛诉说着他们对新生活的期盼和喜悦。尽管生活条件艰苦,但家人们的笑容却是那么的灿烂。</p> <p class="ql-block">哥哥冯畴的一生,都在为国家和家庭默默付出。他坐在沙发上,双手交叠放在腿上,那神情透露出一种历经沧桑后的平静。他的一生,是为国为民的一生,他的精神,是我们后辈学习的榜样。</p> <p class="ql-block">冯畴一生为国为家,贡献了毕生精力。他侧躺在沙发椅上,右手托着下巴,那悠闲自得的模样,是对一生奋斗的最好诠释。他身上体现的,是共产党人崇高的品质和无私的精神。</p> <p class="ql-block">回想先岳父,在我们准备结婚时,他从胶东老家赶来上海,将原本属于自己的钱财,一分不留地带给我们,用于购置结婚用品。在那三年自然灾害的艰难岁月里,他们舍不得花去一毛一分,只为女儿的幸福着想。这种父母为子女的无私奉献,是中国千年历史的传承,也是我们心中永远的痛。</p> <p class="ql-block">1964年,我们去静安区民政科办理结婚登记,区政府颁发的结婚证书,是我们爱情的见证。在那个特别严寒的年初二,我们没有婚礼,没有婚车,只是在嫂子的陪同下,乘公共汽车走到我家,在贫穷中完成了终生大事。经过半个多世纪,看到今天的幸福生活,真是来之不易!</p> <p class="ql-block">1952年,冯畴奉命调到上海粮食局工作,参加三反五反运动。他热情接待了乡下的大哥大嫂,开始了新生活。一家人围坐在一起,那温馨的画面,是亲情的最好体现。</p> <p class="ql-block">大嫂来上海时,受到了全家的热情接待。五位女性坐在一起合影留念,那自然亲切的表情,是亲情的温暖写照。</p> <p class="ql-block">冯畴把妹妹从乡下接出来,承担了兄长的责任,诠释了人间的美好。为各自子女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他们对家庭最大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在奶奶和姑姑的爱抚下,冯畴的五个子女健康成长。一家六口人的合影,那朴素传统的服饰,那围绕着父母周围的孩子们,是家庭幸福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姑姑和侄儿侄女的合影,那微笑的表情,是亲情的最好诠释。孩子们在姑姑的关爱下,快乐成长。</p> <p class="ql-block">冯畴光荣离休后,享受着家的生活。他坐在床上盘腿而坐,面带微笑,脖子上挂着的金色奖牌,是对他一生奉献的最好褒奖。</p> <p class="ql-block">老大过世后,冯畴离休回到故土,看望了两个亲弟弟。三位老人站在绿色窗户旁合影留念,那神情中透着对故乡的眷恋。</p> <p class="ql-block">冯畴回乡走走看看,关心故乡的一草一木。三位老年人站在户外草地上,那温馨的画面,是对故乡深情的表达。</p> <p class="ql-block">在乡间,冯畴与四弟在田头交流,那背景中的荒地与远处停泊的大船,是他们对故乡发展的关切。</p> <p class="ql-block">1997年,冯畴与哥嫂一起回山东故乡探亲留影。七位成年人站在建筑物入口处合影留念,那自然放松的表情,是对故乡的深情回忆。</p> <p class="ql-block">90年代,三哥三嫂来沪探亲,在侄儿家留影。三位老人站在一起合影留念,那可能是庆祝某个特殊的日子或家庭聚会场合,是对亲情的最好见证。</p> <p class="ql-block">在那贫困年代,哥妹二家似同一家,感谢哥嫂一家的帮扶。一家人在室内摆姿势拍照,那模糊不清的背景,却无法掩盖家人们的深情厚意。</p> <p class="ql-block">离休后,冯畴一起去旅游。四位成年人站在一块刻着“大禹”二字的石碑前合影,那是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对生活的热爱。</p> <p class="ql-block">冯畴与哥嫂在佛顶山合影留念。四个人站在佛顶山牌坊下,那神情中透着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感恩。</p> <p class="ql-block">乡下大哥的女儿,虽是哑巴,来沪探亲时备受关心。四位老人坐在床上微笑拍照,那温馨的画面,是对亲情的最好诠释。</p> <p class="ql-block">再回故乡,唯有百岁老嫂健在合影。两位老人坐在桌旁微笑合影,那墙上挂的书法作品,是对岁月的见证和对亲情的珍视。</p> <p class="ql-block">进入改革开放年代,孩子都已成人,哥妹二家一起留影,拍下了合家欢,成了大家庭。一群人坐在室内合影留念,那窗帘和地毯上的图案,是家庭幸福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在哥哥九十华诞时,大家庭哥妹二家合家欢庆,留下合家欢。多人家庭聚会,在室内摆设整齐地围坐在一起拍照留念,那温馨的画面,是对亲情的最好诠释。</p> <p class="ql-block">在家宴上与哥嫂合影留念。四位老人并排坐着,那柔和的窗帘,整洁大方的服装,安详从容的神情,是对亲情的最好表达。</p> <p class="ql-block">乡下小哥的儿子与媳妇来沪探亲,准备明天返乡集体留影。几位老年人与年轻人一同坐在沙发上合影,那温馨舒适的房间布置,是对亲情的最好见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