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时品味回忆,是岁月馈赠的珍贵礼物。

继往开来

<p class="ql-block">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农村出生的人,大都“享受”过挣工分的“待遇”。那时,我刚好上初中,经常在周日或放暑假寒假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大队给记“娃娃工”,比妇女们稍微低一些。即便如此,我们“从小立下革命志”的少年同伴们,对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充满着信心与渴望!第一次劳动就是锄苗子。这个时候是一年里比较紧张的日子。苗锄三遍,谷长一拃!遇上天涝,草长得飞快。当东山刚泛起鱼肚白,大队挂在瓜垴圪顶老槐树上的铁皮喇叭就醒了,唱起了“东方红”,继而整个村子也忙活起来了。</p><p class="ql-block">第一次参加锄苗子,我心里很是忐忑。队长看着我们娃娃们,特别强调说:“你们听好了!锄苗子锄的是余苗和杂草,然后给正苗培土,切记不能把正苗子锄掉!要确保质量,不能只顾速度……否则就吃西北风吧!”</p><p class="ql-block"> 我虽然没有正式锄过苗子,但潜移默化中,一听就明白了队长的意思,尤其是“吃西北风”这几个字敲醒了我的侥幸心态,提醒自己一定要确保质量!记分员站在井台边,沙哑的嗓门惊起一树麻雀:"娃娃们!我给你们记工喽——半劳力挣妇女分,别让妇女笑咱们啊!哈哈哈哈!"</p><p class="ql-block">在后来的锄苗子中,我和同伴们练就了一套熟练办法:前腿弓,后腿蹬,伸长胳膊不能松,吃准行距对准草,回拉有劲儿土分垄,草断苗稳行中凹,蓄水保墒秋谷丰!</p><p class="ql-block">村里的农活五花八门,一时难以说清。春种夏管秋收外,冬天还建大寨梯田,热烈劲儿不亚于夏天。插着红旗,喊着号子。刨坡垫沟,平整梯田。记得我是帮推平车的,同主推手一鼓作气从坡上推到沟边,抬起平车双把,土溜到沟里,再折返回来。那时,插队知识青年是活跃分子,他们穿着喇叭裤,说着普通话,不时唱起了歌子。我们也跟着一起唱,劳累中也有快乐! 在我记忆中,每年腊月里分红的那天,是村里最热闹的时刻。大队部会计室总是比平时多了许多印泥与烟草混杂的气味。人们挨肩檫背,分享着一年的收获。老会计把算盘打得飞响,人们的眼睛紧盯着那数字,生怕与自己核对过的工分有差错。那一年,一个工八毛钱。轮到我家时,父亲和会计结算。除了口粮款、义务工和菜钱等杂七杂八外,我家分了三百多元,其中我还分了六十元哩。会计抬头冲我笑着说:"小家伙,还行了哇!"</p><p class="ql-block"> 电灯把工分册上的红戳映得发亮,那些歪歪扭扭的记录着我曾经劳动过的地方如"枣叶子坪""公鸡掌",此刻突然都成了鎏金的字,在我眼里闪闪发亮……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印记。挣工分的岁月一晃几十年离我们而去,只留在梦里回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常永生,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家协会、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山西诗词学会顾问,唐槐诗社社长。</p> <p class="ql-block">永远的校园地</p><p class="ql-block">常永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有些事现在说给孩子们听,有点遥远或许不信,几乎是天方夜谭!可我的少年时期,这些事确实发生过,而且至今难以忘怀。上世纪七十年代种校园地,就是一个特殊年代的特殊事例;它也记录着我少年时期的特殊情感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前些天回村里,整理老房子里的旧物件,我突然发现了一个已经五十年不用的“古董”----拾粪叉子!它锈迹斑斑,像一名年近古稀的老兵,静静地立在那里,但那股当年搏杀阵前的锐气,仍然扑面而来。 我的少年时期是在农村度过的。一九七四年,我们村和附近的野鸡庄、前李家山、大梁、桃花梁等村联合办校,叫“戴帽初中”片校。学校把学工学农学军当成必修课,其中学农方面,村里给了学校一片校园地,地址在南梁上。作为生长在农村的孩子,地里劳动就是家常便饭。可系统性在地里干活,还应该是在校园地锻炼的。春种夏锄秋收,全套工序缺一不可:风吹日晒雨淋,每段磨难通受;耕种镂锄收割,哪个环节也经……真正尝到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滋味!也领略到到“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幸福感! 此时此刻,看着粪叉子,联想翩翩。那年月的冬天里,学校安排学生拾粪,每个人几箩筐的任务是压在学生肩上的特殊“作业”。 放学后,我们在寒风里出发了,一手提着箩头,一手握着粪叉子,箩头磕碰着老棉裤,双脚沿着黄土路搜寻粪蛋蛋。从我们村子到小返煤窑这条路,走的马车相对多,驴马粪也多些。同学们争先恐后,生怕落后了捡不到粪,有的放学回家撂下书包,箭一般冲出去,能捡到第一波粪,那可是“丰收了”,后面的只能望粪兴叹!遇到马车经过,我们就紧跟车后,有时那些骡马像懂人事似的,竟然相继拉下粪来。冒着霜气的粪便疙瘩,成了我们的香饽饽!一些裹在土面里的旧粪疙瘩钻在牲口的蹄印里结着薄冰,骡子呼出的白气刚沾到粪叉尖,便凝成晶亮的霜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手上戴着棉手套,可寒冷总是和我们对着干,竟然把手指头冻的生疼,甚至发麻!当耳朵冻疮快要愈合时,我们终于攒够了粪堆。 春雷惊破冻土,粪肥被碾碎成金粉,撒进南梁上学校的那片坡地里。玉米秆蹿得比旗杆还直,谷穗谦卑地垂着偷偷生长,最让人欢喜的还是土豆垄——铁锹翻起的泥土里,总藏着圆滚滚的惊喜,秋天里沾着新鲜泥星的果实塞满了箩头和布袋。 白露那天刨出的土豆堆成了小山。有趣的是,老师们“偷偷”支起大铁锅,炒起了土豆丝,想第一时间分享校园地的收获!我们几个本村的学生,老远就闻到菜香味儿。顿然间,对老师的行为产生不解----现在想来再正常不过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学校院里传出来老师的说笑声,他们用最简单的方式撵去地头的劳累。有的老师离家很远,几乎一个月或更长时间才能回一次家,食堂里炒土豆丝那是很正常的事情。就在第二天,老师们病倒了。昨夜里,他们个个扶着墙呕吐,又无数次跑到茅房……后来,我们才知道,老师们炒菜用了掺着蓖麻油的油----那可是不能食用的! 好在没有酿成大祸! "偷吃公粮"的流言变成了同学同情老师的呼声!那些天教室里总飘着煮土豆的香气,和混着草药味儿升起的苦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五十年后再见这把粪叉,我把它作为家史的“展品”保护起来。玻璃柜里的铁齿依然锋利,恍惚还能看见当年凝在上面的冰花。暮色漫进窗户时,光与影在展柜上流淌,那柄沉默的农具竟镀了层幽光。我突然明白,有些东西生来就是要穿越时光的——就像我们曾在冻土里播下的种子,就像那个油香与药香交织的让我魂牵梦绕的秋天。 我站在远处眺望曾经是学校的院子,如今它已经变成村民的住宅。偶尔看见一堵旧墙上隐约可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红色字迹!再看自己被斜阳拉长的影子,恍惚间我又成了提箩头拾粪的少年,南梁上的校园地正等着我去耕耘、收获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者:常永生</p> <p class="ql-block">翻阅他人回忆里的时光褶皱,勾起自己头脑深处的记忆,感觉非常惬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社区活动室的藤椅上,我常捧着老邻居泛黄的回忆录翻阅。他笔下1974年"戴帽初中"的校园地劳作,那把锈迹斑斑的拾粪叉子,竟像把钥匙,轻轻转动便打开了我记忆的暗格。看着他人故事里熟悉的农耕场景,那些被岁月尘封的往事如同春溪解冻,带着泥土芬芳与草木气息,悄然漫过心田。这种沉浸在他人回忆里的惬意,让我愈发觉得,老年时品味回忆,是岁月馈赠的珍贵礼物。</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回忆是时光的琥珀,将生命中细碎的美好永恒封存。看着老邻居在文字里重现校园地播种的清晨、拾粪积肥的黄昏,我恍然惊觉,原来平凡生活里的每个瞬间,都值得被铭记。那些在田间地头挥汗如雨的日子,那些与伙伴们嬉闹欢笑的时光,在回忆中都镀上了温暖的光晕。老年时重读这些故事,就像打开珍藏多年的百宝箱,每一件"旧物"都闪烁着独特的光芒,让平淡的生活多了几分诗意与浪漫。</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回忆也是心灵的避风港,给予我们对抗岁月的力量。当看到老邻居笔下斑驳的"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标语,我的思绪也飘回了自己的少年时代。那些在困难面前咬牙坚持的时刻,那些在挫折中重新站起的瞬间,在回忆中都化作了成长的勋章。老年时重温这些经历,能让我们更坦然地面对当下的衰老与病痛,因为我们知道,自己的生命里曾绽放过如此绚烂的光彩。回忆中的坚韧与勇气,成为支撑我们继续前行的精神支柱。</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更重要的是,回忆让我们在时光长河中找到生命的意义。看着老邻居将一把锈叉视为家史的"展品",我忽然明白,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历史的一部分。那些看似平凡的生活片段,那些不为人知的奋斗历程,拼凑起来就是时代的缩影。老年时梳理回忆,不仅是对自己人生的总结,更是为后辈留下珍贵的精神财富。我们的故事或许不会载入史册,但它们真实地存在过,影响过,这本身就是生命最深刻的意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如今,我也开始学着老邻居的样子,用文字记录下生命中的点点滴滴。每当翻开那些写满回忆的笔记本,心中便涌起宁静与满足。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回忆让我们学会慢下来,细细品味生活的酸甜苦辣。那些在他人故事里触发的共鸣,那些在回忆中获得的感悟,都让老年生活变得丰盈而充实。原来,回忆不是对过去的沉溺,而是对生命的深情回望,是岁月赋予我们最温柔的馈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