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晋踏歌”之“书本中的长治”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指导单位:长治市委宣传部 </p><p class="ql-block">承办单位:长治文旅局、长治市全民阅读协会 </p><p class="ql-block">协办单位:长治市太极书画院</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2025年4 月 20日,长治市上党区八义村,</span>书友和书画爱好者二十余人参观长治国家级非遗项目“八义窑红绿彩”。参观上党区“八义窑博物馆”,观摩 八义窑瓷器制作工艺,进行拉坯和彩绘体验,由地域文化学者马书岐老师分享根据八义窑传说创作的《龙床虎枕》。在研学中重新认识脚下这片土地,更深入了解和宣传长治人 文景观和非遗传承。</p> <p class="ql-block">2025年4月20日,阳光轻洒在长治市上党区八义村的每一寸土地上,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研学活动在此热烈开展。二十余位书友与书画爱好者怀揣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好奇,踏上了探寻长治国家级非遗项目“八义窑红绿彩”的奇妙之旅。</p> <p class="ql-block">  八义窑是红绿彩瓷器的诞生地和发源地。</p><p class="ql-block"> 八义窑生产的红绿彩瓷器是中国最早的彩色瓷器,在宋金时期就已开始生产。</p><p class="ql-block"> 明万历版《潞安府志》记载,潞安城西南的城墙上开有“八义门”,附近有八义瓷器销售市场,说明潞安城当时已是瓷器流通、贩运的重要通道和销售集散地。</p> <p class="ql-block">走进博物馆,探寻历史脉络</p><p class="ql-block">一行人首先来到了上党区“八义窑博物馆”。踏入馆内,仿佛穿越了时空隧道,一件件精美的八义窑瓷器陈列其中,宛如历史长河中闪烁的明珠,诉说着往昔的辉煌。在讲解员生动且专业的讲述下,大家了解到八义窑红绿彩起源于宋代,历经岁月的洗礼,凭借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湛的制作工艺,成为了中国陶瓷史上的一颗璀璨明星。那细腻的胎质、艳丽的色彩、生动的图案,无一不展现出古代工匠们的卓越智慧和非凡创造力。大家驻足欣赏,眼神中满是惊叹与赞叹,不时用相机记录下这些珍贵的瞬间,仿佛要将这份历史的厚重永远定格。</p> <p class="ql-block">八义窑瓷虎枕的核心寓意与象征‌</p><p class="ql-block">‌镇邪驱魔与平安祈福‌</p><p class="ql-block"> 虎作为瑞兽,象征威猛与辟邪能力。瓷虎枕被赋予镇宅、驱除晦气的功能,尤其用于夜间相伴,祈求平安。‌“百姓赋予其辟邪、祈福、镇宅的文化内涵”‌‌。</p> <p class="ql-block">中国是瓷器之国,瓷器的发明可谓称得上是我国除了四大发明火药、造纸、印刷、指南针以外的第五大发明,英文“CHINA”一词也是由中国的瓷器转化来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瓷器是从陶器发展而来的,主要是用于日常的碗、杯、盘、壶、罐、盆、瓶、炉、盒、匣、枕、洗、尊等。在太行山南端西麓的上党,八义瓷窑在白釉底色上,增加了红、绿、黄三色,打破了传统单一色釉的装饰技法,为中国陶瓷史上第一抹彩虹,“宋金红绿彩”,使八义窑有了“北方瓷都”的美誉,至今还流传着一个龙床虎枕的故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北宋末年,金兵南侵,金兀术率军进攻潞州,关山镇节度使陆登战败自刎而死,金兀术占领了潞州。金兀术闻听八义烧造“红绿彩”瓷器出名,即令窑工为皇宫烧造龙床虎枕,龙床要求能睡得下成人,虎枕要求能舒服入眠。以彰显富足和威武。因龙床器型巨大,屡烧不成,烧出的龙床曲直不均。金兀术嫌窑工消极怠工,杀了几名窑工,以示警示,要求三个月烧制龙床虎枕,否则全部杀死。逼迫之中,窑工们用窑中“支点法”,将龙床瓷胎在窑中支撑平稳再点火。为了保证器型巨大的龙床不变形,有几个窑工跳进炉窑中护持龙床瓷胎,不幸牺牲,经过血火交融,龙床终于烧制成功。龙床烧制成功后,窑工们没有交给金兀术,而是偷偷找了个偏僻的地方,挖了一个大坑,将龙床埋了起来,逃离了潞州,连夜南下,有的甚至逃到了江西景德镇。当时,为皇上试烧御用龙床的窑口百余座,被成为“烧瓷城”,金兀术始终不知道是那一座成功地烧出了“龙床”,乱刨乱挖终未有结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究竟有没有龙床虎枕,还得从上党第一镇八义镇说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八义镇位于上党、晋城南北交通线上的咽喉地段,自古以来就是潞泽商路的重要通道。八义村名是以纪念长平之战中的“谏赵八义士”而得名的,至今还有“八义士谏赵处”的石碑。八义村是一处三面环山的“金窝窝”,东边为南五龙山,西边为圣皇岭,南边为鹞子山,一条小河自南向北穿村而过,村子周围有丰富的高磷土、煤炭、水等资源,依托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宋金就开始烧陶制瓷,创烧了红绿彩瓷,为以后的五彩、斗粉、粉彩、浅绛彩瓷的出现,起了重要的启迪作用,一批批的瓷器北上蒙疆,南下江浙,将红绿彩技艺带入景德镇,而有了“先有八义窑,后有景德镇”之说。</p><p class="ql-block">宋金时, 八义镇最多时有108座瓷窑。八义村的北头,有一处大庙,百姓叫它“龙虎庙”,至今香火不断,传说是为纪念宋金时期八义村为朝廷烧造“龙床虎枕”而建。“烧瓷城”遗迹犹在,城下是否真有龙床?还未有定论,但八义瓷窑的虎瓷枕倒是在民间多有流传,国内外多家博物馆也有珍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谓“云从龙,风从虎”,中国四圣兽中,白虎经常跟青龙相提并论,成为降服鬼物的重要组合。虎为百兽之长、山兽之君, 不仅形态魁伟、毛色美丽,而且,行动敏捷,威猛刚强,在人们的心目中既是可怕的猛兽,又是可敬的圣兽。《风俗通义·祀典》所言:“虎更属阳刚的动物,能执搏挫锐,噬食鬼魅。”以老虎制作的图腾向来作为避邪之物。虎枕作为辟邪、祈福、镇宅的吉祥之物,可使群邪辟易、百毒不侵,有护身安神的作用。三彩开光莲石鸳鸯纹卧虎形瓷枕、黄黑釉开光折枝牡丹纹卧虎形瓷枕、三彩开光喜鹊登枝纹虎形瓷枕、三彩折枝花卉纹虎形瓷枕等八义瓷窑虎枕均为山西省博物馆馆藏的重要文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八义瓷窑的“龙床虎枕”不仅是一个故事,还是一种情结,“八义窑址”的文物碑还在那里矗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将使那一抹彩虹更加鲜艳(红绿彩被称为“中国陶瓷史上第一抹彩虹”)。</p> <p class="ql-block">八义窑红绿彩瓷烧制技艺,山西省长治市上党区传统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p><p class="ql-block">八义窑是红绿彩瓷器的诞生地和发源地。</p><p class="ql-block">红绿彩瓷器的种类有碗、盘、瓶、钵、盒、碟、盏、小人、动物、玩具等,图案有折枝花卉、鱼虫、人物、文字等。瓷上绘画以写意为主,兼有工笔、勾画、填涂,技法娴熟,线条流畅,形象生动。</p><p class="ql-block">2021年5月24日,八义窑红绿彩瓷烧制技艺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遗产编号Ⅷ-242。</p><p class="ql-block">中文名</p><p class="ql-block">八义窑红绿彩瓷烧制技艺</p><p class="ql-block">批准时间</p><p class="ql-block">2021年5月24日</p><p class="ql-block">遗产级别</p><p class="ql-block">国家级</p><p class="ql-block">遗产类别</p><p class="ql-block">非物质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申报地区</p><p class="ql-block">山西省长治市上党区</p><p class="ql-block">遗产编号</p><p class="ql-block">Ⅷ-242</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八义窑红绿彩瓷烧制技艺</p><p class="ql-block">八义窑红绿彩瓷烧制技艺,山西省长治市上党区传统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八义窑是红绿彩瓷器的诞生地和发源地。红绿彩瓷器的种类有碗、盘、瓶、钵、盒、碟、盏、小人、动物、玩具等,图案有折枝花卉、鱼虫、人物、文字等。瓷上绘画以写意为主,兼有工笔、勾画、填涂,技法娴熟,线条流畅,形象生动。2021年5月24日,八义窑红绿彩瓷烧制技艺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遗产编号Ⅷ-242。</p><p class="ql-block">历史渊源</p><p class="ql-block">八义窑是红绿彩瓷器的诞生地和发源地。</p><p class="ql-block">八义窑生产的红绿彩瓷器是中国最早的彩色瓷器,在宋金时期就已开始生产。4</p><p class="ql-block">明万历版《潞安府志》记载,潞安城西南的城墙上开有“八义门”,附近有八义瓷器销售市场,说明潞安城当时已是瓷器流通、贩运的重要通道和销售集散地。</p><p class="ql-block">工艺特征</p><p class="ql-block">红绿彩瓷器的种类有碗、盘、瓶、钵、盒、碟、盏、小人、动物、玩具等,图案有折枝花卉、鱼虫、人物、文字等。瓷上绘画以写意为主,兼有工笔、勾画、填涂,技法娴熟,线条流畅,形象生动。红绿彩瓷在配色装饰上风格独特,以白釉为主要底色,红、绿、黄为彩绘主色,洁白的瓷器上,呈现大红大绿的纹饰,色彩明快、艳丽,绘画古朴、豪放,洋溢着浓郁的喜庆气氛。</p><p class="ql-block">红绿彩瓷器整个制作过程中,无论是揉捏塑形、拉坯釉烧还是图案色彩,均在保有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加入了更多现代工艺和设计,以更加符合当代审美和需要。“我们的产品突破了八义窑红绿彩传统的釉上彩,充分利用红、绿、黄三个主色的各个色阶,拓展为釉上彩和釉下彩两种制法,并延伸出现代日用瓷和艺术瓷制作两条生产线。</p> <p class="ql-block">观摩制作工艺,领略匠心独运</p><p class="ql-block">随后,大家来到了八义窑瓷器制作工坊,近距离观摩瓷器的制作工艺。只见工匠师傅们手法娴熟,彩绘师傅则手持画笔,在瓷器上挥洒自如,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图案。大家被工匠师傅们的精湛技艺所折服,纷纷围在旁边,仔细观察每一个细节,不时提出心中的疑问,师傅们也耐心地为大家解答。</p> <p class="ql-block">因其色彩纷繁、制作工艺复杂等,八义窑红绿彩烧制技艺一度失传。长治八义窑红绿彩陶瓷文化有限公司肩负起了传承这一珍贵文化遗产的重任,复原古法烧制技艺,完善工艺流程,将红绿彩瓷这一瑰宝发扬光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目前,该公司建起了八义窑传统陶瓷生产基地、现代陶瓷生产车间、红绿彩博物馆、学生劳动实践基地等,并与清华美院等院校合作开发了一批具有“中国范式”的新产品,在国际文博会等展览会上获得20多项大奖。八义窑生产的产品已达200多个品种1000余万件,远销大江南北,将生生不息的千年窑火演绎出绝色瓷韵。</p> <p class="ql-block">彩绘环节更是充满了乐趣,大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瓷器上描绘出心中的图案,有娇艳的花朵、灵动的鸟儿、可爱的人物……每一件作品都独一无二,承载着大家对非遗文化的热爱和创意。</p> <p class="ql-block">会员们兴致勃勃地在彩绘教室进行彩绘实践体验,发挥书法和绘画特长,制作自己心仪的八义窑红绿彩作品。</p> <p class="ql-block">研学感悟,传承非遗使命</p><p class="ql-block">一天的研学活动在充实而愉快的氛围中结束了,但大家的心中却久久不能平静。通过这次活动,大家重新认识了脚下这片土地,对长治的人文景观和非遗传承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一位书友感慨地说:“以前只知道八义窑有名,但从未如此近距离地感受过它的魅力。这次活动让我深刻体会到了非遗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让我更加坚定了传承和弘扬非遗文化的决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当今时代,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但正是有了像马书岐老师这样的文化学者,以及像今天参与活动的每一位书友和书画爱好者,用他们的热情和行动,为非遗文化的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八义窑红绿彩这一珍贵的国家级非遗项目,一定能够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上中国的传统文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次八义窑红绿彩研学之旅,不仅是一次文化的探寻,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它让大家在欣赏非遗之美的同时,也肩负起了传承非遗文化的使命,让古老的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