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1日至16日,战友联锁召集我们参加了洛阳老年协会举办的桂林六日游。 洛阳距桂林路程遥远,我们乘坐的旅游大巴首站先到了湖南韶山。 来到铜像广场,瞻仰毛主席铜像。 <p class="ql-block"> 毛主席故居</p> 1998年9月,第一次来的时候这里基本是原貌。这次来看到故居前的路面已硬化,池塘四周也改为石砌,故居正门前有武警站岗。前来瞻仰的游客,以前是由故居正门进出,现已改为由故居的两侧进出,这样故居正门就可始终保持庄重的气氛。 沿故居门前的路向山坳里走去。 不远的半山坡上是毛主席父母的墓地,原来一直是座普通的土坟。这里植被茂密,茅草掩沒小径,平时人迹罕至,知道此处墓址的人不多,加上当地群众的悉心保护,故未遭到国民党反动军阀何健1932年6月的挖掘破坏。直到解放后,方立碑为志。1978年12月,当地政府按本地风俗进行了整修。1989年8月,韶山管理局再次修缮,并立碑作墓地说明。 1998年9月,我们第一次来时看到这里饭店挺多,家家都有毛氏红烧肉。我们找了一家饭店吃过饭后,来到毛主席故居的池塘对面山坡上,才看到以做毛氏红烧肉著称的毛家饭店。这次到韶山就打听毛家饭店的位置,人家说现在故居西北面的毛泽东同志纪念园里边。 走进毛泽东同志纪念园,右侧不远就是现在的毛家饭店。服务员说他们饭店原在毛主席故居对面,是2002年9月,为保护毛主席故居周边环境才搬到这里的。遗憾的是这会才8点半,过会旅游团还要出发去桂林,这次又要遇正宗的毛氏红烧肉失之交臂了。 有幸的是在这里遇到了韶山毛家饭店创始人,现已96岁高龄的汤瑞仁老人。 1987年,汤瑞仁在与毛主席故居一塘之隔的她家开起了这家毛家饭店,店名还是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王首道题写的。 1944年,14岁的汤瑞仁嫁到韶山冲,成为了毛主席的邻居。1947年,汤瑞仁嫁到韶山冲第三年,17岁的丈夫毛凯清光荣入伍,同样17岁的汤瑞仁承担起了家庭的重担。解放后,她和姐妹们组建起了韶山冲第一个互助合作组,成为了样样农活拿得起的“铁娘子”。<div> 1959年6月25日,毛主席回韶山冲祭拜父母坟墓后,经过邻居汤瑞仁家,一眼就认出了这是他小时候常来玩的人家。他走进堂屋与抱着儿子的汤瑞仁等乡亲们亲切交谈,他对汤瑞仁说:“你们一家都是好样的,一个参军保家卫国,一个在家建设家乡,也希望以后的你们也可以好好的建设家乡。”汤瑞仁点点头,笑的很开心。著名摄影师侯波按下快门,拍下了这张《领袖与乡亲》,定格了这个美好的瞬间。<br> 改革开放以来,汤瑞仁靠勤劳成为韶山冲第一个万元户。后在自己家办起毛家饭店,把毛主席生前爱吃的红烧肉、火焙鱼、乡里腊肉、豆豉辣椒等制成“主席菜谱”,推出了浓郁的具有湖南乡土风味的“毛家菜”。以独特的美食佳肴和饮食文化,赢得了各地来客的交口称赞。她常说“我是毛主席的邻居,要替毛主席接待好来这里的每一个客人。”就是这句话,汤瑞仁一生都在践行。“毛家饭店” 逐渐发展成为毛家集团,300多家连锁店遍及全国各地,提供就业岗位两万余个,多年来上缴国家利税达数亿元。热心于公益事业和救困扶贫救灾,资助一千多名失学儿童重返校园,并收养一百多名孤儿。为公益事业,扶贫救灾捐款累计达数百万元。2014年7月1日,怀着对党的无比热爱和崇敬之情,84岁高龄的汤瑞仁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div> 桂林山水是中国山水的代表,享有“桂林山水甲天下”之美誉。2009年,入选世界纪录协会世界最大的岩溶山水风景区。2014年,做为“中国南方喀斯特二期”重要提名地,入选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2025年4月12日,我们由韶山来到了桂林象鼻山。与1999年9月我第一次来桂林,已过去了26个年头。 象鼻山位于桃花江与漓江汇流处,由3.6亿年前海底沉积的纯石灰岩组成,酷似一头巨象伸长鼻子吸饮江水。因其形神毕似,而成为桂林山水的代表和桂林城市的象征。 象鼻山北侧的桂林双塔,位于日月双塔文化公园。桂林日月双塔的前身可以追溯到唐代,天宝9年(750年),鉴真和尚第五次东渡日本失败后辗转来到桂林,在开元寺讲法授戒,并筹集善款建造了两座木构楼阁式佛塔。这两座塔建成时正值大唐农卯年,于是铸造日月光菩萨供奉塔内,双塔也因此被称为“日月塔”。<br> 现在的日月双塔,是2001年在唐代佛塔基础上重建的,是桂林市的文化地标。其中月塔高35米共七层,为琉璃塔。每层的雕花彩绘门窗寓意不同的主题,富含中国传统韵味;日塔高41米共九层,通体均为纯铜装饰,耗用铜材350吨,金碧辉煌,创下了三项世界之最:世界上最高的铜塔,世界上最高的铜质建筑物,世界上最高的水中塔。 2025年4月13日,来到位于阳朔高田乡凤楼村边的月亮山。这里是漓江十里画廊景区的末端,风光古朴,恬静安逸。山头上有一个天然的大石拱,两面贯通,远看酷似天上明月高挂。 清代徐廷诤称此景是月挂高峰,并以此为题作诗曰:峰峦顶上镜光浮,旦夕空明未见收。自昔悬崖崩一角,至今遗魄照千秋。山穿月曜无圆缺,月出山辉任去留。万古不磨惟此镜,与君长作广寒游。 由阳朔高田镇的月亮山,来到荔浦马岭镇的水韵黎家,乘游船游览了马岭河。 游船离开码头向前走了一刻多钟折回,来回用时不到40分钟。沿岸风光类似漓江,只是景观单一些。 在桂林阳朔城南高田乡穿岩村金宝河南岸,有株巨大的古榕树。远望是把绿色巨伞,近看盘根错节,叶茂蔽天。相传植于晋代,已有1500多年树龄。让这株古榕树名扬天下的是1960年上映的中国首部音乐风光故事片《刘三姐》,这里是影片中刘三姐和阿牛哥抛绣球、喜结良缘的经典镜头拍摄地。<div> 1999年9月,我和母亲、大妹第一次来桂林,坐游船游漓江到阳朔后,欲慕名来看这株古榕树,因雨水冲坏道路未能如愿。这次参团旧地重游,来前看了行程没有这个安排,心想这次是又要没希望了。</div> 没想到梦想成真,这次还真给碰上了。2025年4月13日下午,我们离开荔浦马岭镇的水韵黎家,跟团来到阳朔蝴蝶泉景区。在这里有个自费项目,游溶洞、看表演、登高观景,团里有一多半人参加。我们几个没参加的,导游让就近自由活动90分钟,等他们出来再一起去宾馆。 巧的是来时大巴快要到蝴蝶泉景区时,我偶然看到公路左侧一大门上赫然写着“大榕树景区”。到蝴蝶泉景区下车后一查高德地图,距大榕树景区也就1.2公里,我们几个就步行来到了这里。 这株大榕树高17米,树围7.05米,硕大的树冠覆盖面积达两亩多。 大榕树盘根错节、枝繁叶茂,气根如老人胡须在风中飘拂。树干有的贴地而生,有的斜出如飞龙破雾。 金宝河在大榕树旁缓缓流过,河对岸有一座小山,中间的山洞是透空的,就像一座石门可供人们穿行,故得名"穿岩"。在榕树和穿岩之间有个渡口,人称"榕荫古渡",为阳朔一景,后被选为电影《刘三姐》的拍摄地之一。 常言独木不成林,自然界能独木成林唯有榕树。榕树是属于桑科的常绿大乔木,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榕树的果实呈扁圆形,果径不到一厘米、可食用,其萌发力很强。由于鸟类的活动和风雨的影响,使它附生于母树上,摄取母树的营养。长出许多悬垂的气根,能从潮湿的空气中吸收水分。气根入土后成为支柱根,加强了大树从土壤中吸取水分和无机盐的作用,这就是榕树能"独木成林"的奥秘。<br> 独木成林的榕树,柱根相连,柱枝相托,枝叶扩展,遮天蔽日,其树冠之大令人称奇。在孟加拉国的热带雨林中,生长着一株郁郁葱葱的大榕树,巨大的树冠投影面积竟达一万多平方米。 离开大榕树返蝴蝶泉经过遇龙河桥,桥下遇龙河上的竹筏依次排成长队从上游漂了过来。 桥下游不远处的一座山峰因酷似骆驼,故名“骆驼过江”。 此行花絮: 一、王正功其人<div><br> “桂林山水甲天下”,这一千古绝句,令无数未来过桂林的人心驰神往。它的作者就是今天竖立在桂林杉湖畔的这尊雕像的主人,王正功(1133-1203),南宋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字承甫,原名慎思,字有之,避孝宗讳改名。</div> 王正功一生为官正直清廉,不惧得罪权贵。故为官几十年,颇有政绩却不见进步。庆元6年(1200年),以68岁高龄出任桂林广南西路提点刑狱权知府事。嘉泰元年(1201年),恰逢值年大比(乡试之年)。是年,广西学子乡试者,共得举人11名。王正功久闻桂林学子在科举中常有不俗成绩,这次乡试的成绩,使他为学子们高兴。便依鹿鸣宴惯例,以地方官身份在府中宴请中举的学子。<br> 席中与学子谈些努力学习、报效朝廷的话,少不了要作诗相勉。王正功在微醺中挥笔而就,作七律二首:<div><br><div> 百嶂千峰古桂州,向来人物固难俦。峨冠共应贤能诏,策足谁非道艺流。经济才猷期远器,纵横礼乐对前旒。三君八俊具乡秀,稳步天津最上头。<br> 桂林山水甲天下,玉碧罗青意可参。士气未饶军气振,文场端似战场酣。九关虎豹看勍敌,万里鹍鹏伫剧谈。老眼摩挲顿增爽, 诸君端是斗之南。</div><div><br> 诗中一句"桂林山水甲天下",便从这里传遍华夏。通读全诗我们得知作者的本意并不是在赞美桂林山水,而是希望学子们在学业上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使自己在学业上要如同桂林山水一般秀甲天下。这句名言也许是王正功的独创,也许是信手拈来,总之是运用的天衣无缝,体现出作者写诗的才情绝非一般。王正功席上赋诗,老当益壮,意气风发,为举子们所折服。一位叫张次良的人,后将王正功的这两首诗刻在了独秀峰南麓的读书岩上方。<br> "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出处,长期以来学术界一直为此争论不休。近现代著名文人郭沫若、贺敬之等人的作品中,都曾出现过"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诗句。可这一诗句到底源自哪里,原作者是谁,困扰过不少研究者。有人发现南宋宝佑6年(1258年),时任广南制置使兼静江府知府的李曾伯,在其《重修湘南楼记》一文中,写下了"桂林山川甲天下"的句子;光绪8年(1882年),广西巡抚金武祥写了一首《遍游桂林山岩》,把李曾伯的"桂林山川甲天下"中的"山川"改为"山水"。于是就有人说源于李曾伯"桂林山川甲天下"的一音之转,也有人说它来自金武祥的《遍游桂林山岩》。<br> 直到1983年,桂林市文物工作者对独秀峰石刻进行全面调查清理时,发现读书岩洞口的岩壁上,一片蓬草下方似有裂痕,与石壁并不为一体。他们轻轻地掀开那层腐殖层,有了意外的发现,这是一块自明清以来就没有被人发现的摩崖石刻。当他们将石壁清洁干净,再用娴熟的技术拓印那帧石刻作品时,发现碑上的两首诗中一字不差地刻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诗句,作者是南宋庆元、嘉泰年间担任过提点广南西路刑狱的鄞县人王正功。被历史的尘埃湮没了近八百年的名句,终于重见天日。<br> 桂林市政府后将独秀峰王正功诗作的摩崖石刻复制立于桂林中心广场,还在桂林杉湖畔为王正功建起了一座巨大的雕像。这名花甲老人正执笔挥毫,写下了让桂林山水传遍天下的诗句,以提示后人记住这位先贤八百多年前弘扬桂林山水与历史文化的功绩。</div><div><br></div><div> 二、浅谈桂林水</div><div><br> 1999年9月,第一次来桂林时这里到处桂花飘香。不论是漓江还是市区里的沟渠,水都是清澈的。这在当时城市水环境普遍不太好的形势下,显得尤为突出。那时就听当地人说桂林也面临水位下降,水质污染的问题。那次来游漓江的码头就距市区二、三十公里远,说之前漓江水位正常时,游漓江的码头离市区挺近的。桂林各级政府对水污染问题高度重视,认为水环境对于桂林不仅是个环保问题,更是个关乎生存的问题。桂林山水甲天下,吃的就是水环境这碗饭,水污染了就等于自砸饭碗。经过大力整治,桂林的水环境得到了及时治理。我们这些北方人当时来到这里,看到桂林市区里的沟渠水都是清的,无不为之称奇。<br></div></div> 二十多年后再游桂林,这时各地的水环境都有了较大改进,与桂林的差距明显缩小了。 这次来桂林,没有参加漓江游。但从桥上看遇龙河的水,可以感觉到漓江主要河段还应是碧水荡漾,如诗如画的。 在人口稠密的市区象山景区水域,远看还可以。 近看还是有些差强人意,说明水环境治理涉及面广,彻底根治离不开全水域坚持不懈的共同努力。<div><br></div><div> 三、山水间剧院<br></div> 此行在桂林象山区平山北路的山水间大剧院,观看了一场《山水间演绎》演出。这台演出由桂林市旅游文化演艺有限公司出品,由2008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导演组成员,2010年广州亚运会开幕式执行总导演章东新编剧执导,历时两年打造完成。这是一部展示漓江河畔、象鼻山下的山之青、水之秀、洞之奇、石之美,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大型桂林风情歌舞秀。 旅游团安排的前三排正中间座位,妥妥的贵宾席。 民族舞 双人技巧 飞天 在那么狭小的空间,四辆摩托车同时表演的飞车走壁。 其中一位表演者竟是女性 不断增加高度的钻圈表演,前几个都是多人表演,最高到五个圈时只有一人表演。这就是三军易得,一将难求啊! 演出结束,身着多彩民族服装的演员走下舞台,热情与观众合影,当然这个热情是需要付费的。<br><br> 四、侗寨观后感 2025年4月14日一早,我们来到了荔浦市马岭侗族鼓寨。 由于侗族没有文字记载,“侗族大歌”脱颖而出。这一拥有超过两千五百多年历史的传统艺术形式,作为侗族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在2009年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侗族妇女的长发,盘起当帽带。 竹编老人 这个吊脚楼张灯结彩,表明这家有待嫁小女。吊脚楼左侧有一根缠绕着麻绳的斜竹竿,是为未婚小伙爬上楼和姑娘相亲用的。如果姑娘看中,小伙就可以顺着竹竿爬进窗户。如果姑娘不中意,小伙就会遭盆水泼顶落荒而去。被选中的小伙子也不能就此安心,还要在女方家好好表现三年才能当上女婿。如果表现不好,姑娘让他吃上两个鸡蛋,滚蛋!<br> 竹竿上方的木牌上写着:“一锅头可爬、二锅头不爬、老锅头不爬。”这说的是择偶标准,“锅头”指男子,就是说只要未婚小伙,结过婚的或年老的男人免谈。 销售少数民族传统银器的银器店 寨子里带我们游览侗寨的女导游介绍说,他们祖祖辈辈居住在偏远山区,这些年政府帮助他们迁居到这里。现在家家户户都有事做,有编织、养殖、制作销售银器、展示少数民族风俗等。收入统一交合作社,村民衣食住行由合作社统一安排,一日三餐都在合作社食堂。村民安居乐业,90岁以上老人占比很大。<br> 但据我们所见,寨子里除了我们和导游、少数展示侗族民俗风情生活场景的、以及销售少数民族银器的人之外,未见到过一个老人和小孩。说明寨子里的这些人都是负责专门接待游客的,游客参观完一走,他们也下班回家,这个寨子就是他们的工作场所。如果真像是导游介绍的那样,这里是实实在在的侗族居住地,人们到这里可以与侗族民俗风情零距离,那当然是最理想的。<br><br> 五、旅游与购物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发展,旅游业方兴未艾。尤其是2019年新冠疫情前,中国游客的足迹已遍布世界各地。不论是出境游还是国内游,除个别高端定制团,购物都是标配,低价团尤为突出。团费按成本定,你就吸引不来游客,何谈靠旅游拉动经济。在这一形势下,由政府牵头,商家、厂家、旅游部门联手打造的低团费旅游购物团应运而生。通过这个模式游客量上来了,具体到各旅游团,其购买力有差异,但总体是可观的,这就是低价团能够经久不衰的基础。 这一模式曾伴随着强买强卖、商品售假、野蛮待客等乱象横生,引起国家和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经治理后得到扭转。尤其是2013年4月25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又经2016年、2018年两次修正,旅游市场已经完善规范起来。 我们这个桂林六日游团也属于低价团,购物点就有六个。多数购物点都在商品宣传介绍上下功夫,让游客感到物有所值,都取得了不菲的销售业绩,实现了厂家、商家、旅游部门与游客“四赢”。<br> 但在最后一个购物点,桂林鸡血玉博物馆遇到了杂音。进店前桂林地导就对大家说,这个购物点与她的业绩无关,她也不推荐大家购买,其余话就不多说了。大家都带着不买就听听看看的心态,走进了这个购物点。一30岁左右自称是该企业董事长女儿的女士接待了我们,开宗明义不要求大家购买,只是给大家介绍一下桂林鸡血玉,希望大家回去多给宣传下他们的企业和产品。又说这月28日中央电视台有个评选活动,希望大家到时能给他们企业投个票。大家都抱着配合的态度,希望早点结束,异口同声说没问题。不料该女士话锋一转,说请你们拿999元,咱一起喝个酒交个朋友,你们愿意吗?大家说中。没想到她一个眼神就上来了几个手持POS机的员工,这就要扫码收费。大家这下看出了不正常,有些就直接出来了。后听说有三人交了费,之后又退了,这事就不了了之了。如有一、二十人交费,他们极可能会趁机诱导大家购买玉器以达到牟利目的。 回来上网查了下,这家桂林鸡血玉博物馆还真是有前科。有游客在桂林旅游被带到这里买玉石,支付了两万多元,后发现所购商品实际上是普通石英岩,价值仅数百元。这些游客在意识到受骗后,向桂林市旅游局投诉,部分款项得以退还。也有女士被诱导支付999元购买的鸡血玉,实际上只值几块钱。由此可见,全面贯彻落实旅游法,规范旅游市场,让旅游业行稳致远还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