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董化道老师,是原兰州铁路机械学校的三期(天水—乌鲁木齐—兰州)元老之一。他写的这篇回忆录较祥细地记录了,学校从铁训所的创建到发展、成长、壮大的过程。他虽然已经故去,但留下的文字仍然感动、激励着我们前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将这篇文字整理编辑出来,添加了一些图片,于以发表,供关心学校历史的校友网友们参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天水铁训所时期,学习、结业、留校工作至退休的有董化道、屈继原、陈位强、任秋霞等,他们都是“三朝元老”。</p> <p class="ql-block">兰州铁路机械学校,是铁道部属工科类中等专业学校。她的起始是西北铁路干线工程局铁路人员训练所(简称“铁训所”),创建于1950年8月16日,校址甘肃省天水市,迄今已有七十多年的历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间历经变迁,可分为三个历史时期:一是天水时期,二是乌鲁木齐时期,三是兰州时期。我是铁训所第二批学员,一直在学校工作,对各时期情况比较熟悉。本文先来谈谈天水时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天水时期,是我校的艰苦创业时期。1949年8月26日,兰州解放。1950年5月1日,铁道部西北铁路干线工程局(简称“西干局”)在天水市成立。其首要任务是尽快修复宝天路,迅速修建天兰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修铁路,要有铁路技术人员,为了快速培训西北铁路建设急需的各种专门人才,经铁道部和西北军政委员会批准,西干局于1950年6月开始筹建,8月16日正式成立了铁训所。校址先是天水市灵源坝一处,后来又在天水市东关和暖河湾设了两个分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铁训所的领导先后为局长兼所长阎揆要、王世泰,所长屈强。其他干部也大多为解放军转业干部,有的还在延安“抗大”学习过。教师33 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铁训所是短期训练班的性质,根据西干局的需要,设有人事、公安、材料、财务、医务、电报、电话、测绘、监修、俄文等专业。修业期限长短不一,最长的测绘专业为一年,其他三至六月不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且各专业也不是修业期满后一次性分配,而是根据需要随时可以抽派出去。因而有的班尚未修完学业,就陆续派遣完了,以致全部学员连个毕业证都没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铁训所的学员来自三个方面:一是转业军人,二是从现场抽调的人员,三是在各地招考的学员。在招考的学员中也有几种情况:有的是社会知识青年,有的是正在读中学、中专、大学的学生,还有的是已经工作的人员。因而他们的年龄、文化程度、社会经历都有很大差别。</p> <p class="ql-block">学员待遇实行供给制,学校供给伙食、衣服、学习用品及每人每月2元的生活津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铁训所的教学管理,实行以下两项主要办法:第一.采用延安抗大“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风,实行军事管理。学员按大队、中队、分队、班进行编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各种作息活动以“军号”为准。早操一般按中队进行。上课以分队为单位。课外时间,由分队开展各种文体活动。晚自习前集体读报、唱歌。晚自习后召开班会,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然后是就寝熄灯。天天如此,雷打不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学员内务整齐清洁,经常保持着被褥、鞋子、脸盆、茶杯、毛巾、牙刷等几条线。每开大会,各队必互相拉歌,气氛极其活跃。每去城里开会游行,都是步伐整齐,一路歌声嘹亮,口号声不断,既庄严又活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二.以政治教育为主,教学与生活劳动相结合。学员入校后,都要写自转,交待历史,然后由政工人员进行审查,对有重大政治问题的人还要遣返回去。政治课主要是进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和时事政策教育,培养学员热爱共产党,热爱新中国,树立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同时经常组织学员参加“三反”、“五反”、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运动,有的学员还参加了审查贪污分子的“打虎队”,以便在运动中接受教育和改造。</p> <p class="ql-block">在业务课方面,以专业技术课为主,基础理论课为辅,现场急需什么人才,就办什么班,开什么课,做到学以致用。有的专业是边学习边实习;有的是集中学完理论课后,拉到现场直接进行生产实习,一去不回,经过一段实践后即行定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铁训所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共培养了1214名学员,分配到西干局各个单位。不但解决了当时的各种需要,后来其中许多人还成了各方面的业务骨干,为祖国的铁路建设做出了贡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52年12月1日,天兰路正式建成通车。毛主席题词:“祝贺天兰路通车,继续修筑兰新路”。同时,新中国的三年经济恢复任务完成,从1953年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为适应祖国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1952年12月,铁训所奉命改组为“天水铁路学校”。校领导先后为局长兼校长王世泰,校长曹凯。教师达56人。在校学生达706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该校是一所综合性多专业中等技术学校,可以说是铁训所向正规中专的过渡阶段。设有工务、机务、财务、材料、运输(包括车务、商务)五个专业。招收初中毕业学生,学制二年,并由春季始业改为秋季始业。校风仍是“团结、紧张、严肃、活泼”,但确立了以教学为主的思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办中专是一个新事物,当时既无现成规章,也无办学经验。于是,1953年春,学校派出了大批教学人员,赴京津,赴东北,听苏联专家报告,参观兄弟学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回校后即着手进行教学改,建立新的教学机构,扩充教学设备,学习和实行苏联的六种教学计划、十四种教学表格、六个教学环节和五级分制。逐步建立起新的教学制度,开始按照中专的要求办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期间共培养了736名中专毕业生,分配到西北铁路的各个部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54年,经过铁道部专业调整,我校由多科性变为工程类的中等专业学校,设有性质相近的铁道建筑及养护、铁道桥梁及隧道、铁路筑路机械(简称线路、桥隧、机械)三个专业。招收初中毕业学生,另有少量的调干学员,学制三年。并于1955年6月改名为“铁道部天水铁路工程学校”。校长曹凯。</p> <p class="ql-block">教师达76人。在校学生达1202人。执行高教部颁发的中专机构、定员、教学计划、大纲和教材,使学校走上正规化中专的轨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天水铁路工程学校时期,号称我校的“黄金时期”,许多过来人都对她非常怀念。原因如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首先,全校教职工在一种纯朴的革命热情支配下,大家同心同德,团结合作,都一心扑在教学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54年,学校迁至天水市西关原天水西站内,由原先的三个校址合为一处。条件比过去好些,而且学校正在按照正规中专的要求阔步前进。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教职工奋发办学的积极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教师勇挑重担,精心备课,力争得到最好的教学效益。一般教师每周16课时,有的甚至多达24课时,可以说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用到教学上去了。班主任每周12课时。专业科主任每周8课时。教务副校长每周4课时。其他有条件的干部也都争着上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食堂饭菜经常花样翻新,且每月公布帐目。后勤供应有求必应,党政工团通力合作,大家都是不分昼夜地在干。每天晚上,各部门的办公室灯火通明,有事随去随办,从未出现过互相扯皮、推诿不管的现象。正是这种赤诚的敬业精神和通力合作的群体关系,形成了一种越干越起劲的极好校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二,教学机构逐步健全,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教学制度,这是办好学校的一个重要条件。1954年学校调整后,铁训所遗留的职工划分出去,铁路局另成立了一个职工学校。撤销了辅导处,过去的教务处、总务处改成了教务科、总务科。新成立了三个专业科和各门课的学科委员会(即现在的教研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过去的分队长改为班主任,后来又把专职班主任改为教师兼班主任。新建立了工种比较齐全的实习工厂和物理、化学实验室,图书馆的规模和功能也扩大了。并建立了各种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使学校的招生、课堂教学、实验、实习、学籍管理、毕业分配、文体活动,都能按照要求有条不紊地进行。这对于建立新的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充分发挥师生的教学积极性有着重要作用。在这种环境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很高,都能刻苦学习,遵守纪律,奋发向上,力争在德智体诸方面取得好成绩。</p> <p class="ql-block">比如课程考试,当时实行“五级分制”,有笔试和口试两种形式,有的课笔试,有的口试,有的先笔式后口试。其中口试较难。一门课要出一百多道题,由学生逐个抽题,稍作准备,当面回答。在回答过程中,教师还要追加提问,回答全部正确,才给“5分”。稍有差错,就要扣分。如果学生想得高分,还可以再抽答一次,但考分以第二次为准。有的学生为了取得好成绩,就不惜冒这种风险。当时的学风是很好的,从未发生过考试作弊的现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三,文体卫生活动丰富多彩,校园一片升平景象,并创造了许多好成绩。学校迁到原天水西站后,立即在校院西边修了一个大操场,购置体育器械,同时又购置了许多文娱器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主任委员的文体卫生活动委员会。在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下,全校的文体卫生活动就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了。每天课外活动时间,每个学生都能按其所长参加一项活动,很少有人外出逛大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文娱方面,有各种乐器组、歌舞组、戏剧组,各献绝技,各显风采,一片欢腾。同时教职工也不甘寂寞,纷纷自动成立了京剧组、豫剧组、话剧组,演《屈原》,演《拷红》,演《葡萄熟了》等等,要与学生比高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每逢节庆日,学校必开文娱晚会。有的节目还拿到天水市演出,博得市民称赞。后来还到铁路沿线演出,从宝鸡一直演到河西。在体育方面,我校的铅球、铁饼、标枪、手榴弹、跳高、万米长跑,成绩都很突出,在天水市运动会上常常名利前茅,当时创的校记录,有的一直保持了多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卫生方面,有严格的检查评比制度,学生的教室、宿舍及各办公室,经常是窗明几净,整齐美观,给人一种优雅清新之感。正是这种生动活泼、纯洁无邪的教学环境,净化了人们的灵魂,塑造了一代情操高尚的新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四,开展大规模的勤工俭学劳动,锻炼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1958年五至八月,在全国形势的影响下,全校师生按专业组成了三个勤工俭学生产队:一是由线路科师生参加的陕西渭北高原水利测量队;二是由桥隧科及部分线路科师生参加的兰青铁路工程队;三是由机械科师生参加的校内生产队。</p> <p class="ql-block">各队都由学校有关领导带队,组织健全,纪律严明,任务明确,住在工地,吃在工地,真枪真刀地进行劳动。劳动虽很艰苦,大家的干劲非常大。工程队的师生都是头顶烈日,光着膀子,喊着号子,抬大筐、推土车、夯路基、砌涵洞。一天下来,浑身都是汗水泥土,累的无法形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测量队的师生天不明就起来吃饭、出工,带着午饭(有时是馒头,有时是每人用手帕包一团米饭),一直到天黑才收工返回。导线组、水平组每天要测二十多公里。有一天,徐景和同学那个水平组竟打破了陕西省水利厅测量队的记录,一天操平 42 公里。地形组“跑点”的同学,整天在沟壑间上下跑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开始时,庄稼没长起来,还好一点。后期,高梁、包谷都长高,“塔尺”要绑上一根挂红旗的竹竿扛在肩上才能看着。他们整天在高粱、包谷地里跑来跑去,衣服挂破了,身上血淋淋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机械队的师生为了给农民兄弟赶制“三行播种机”昼夜轮班苦干,叮叮当当,热火朝天。学校简单成了一个大工厂。各队这样的大干苦干,竟无一人叫苦叫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通过这场艰苦卓绝的生产劳动,不仅为国家创造了二十多万元的财富,且使学生得到了劳动锻炼,提高了他们的思想和业务素质,培养了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通过上述活动,这一时期我校培养出来</p><p class="ql-block">学生,理论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很强,思想品德端正,意志性格比较坚强,很受现场单位欢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期间共培养出 638 名中专毕业生,分配到全国各个铁路部门,为祖国铁路建设做出了贡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