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坐标家乡 —— 的“神树”

勤能补拙(孟和)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心灵的坐标——家乡的“神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树,可以说是再平常不过的一种木本植物,但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传统里,尤其是游牧传统文化中有着极其重要象征性意义。它不仅是我们生活必不可少的用材来源,也曾经是人们精神世界寄托的“崇拜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有的学者研究过“树”字:“树”字是一个会意字,从甲骨文和金文看,“树“字就是木”前面摆放一“豆”(一种祭祀器皿),上面献放祭祀物品,其“寸”是指手,人手拿祭品在祭拜。所以,“树”字在甲骨文和金文中,不是指的树木,指树木另有“木”字。蒙古人有一种对高大或高龄树木的祭祀习俗。蒙古语中把这种树读作“神树(ᠱᠠᠩᠰᠢ)”。游牧民族认为高龄大树都有神灵附体,这种习俗已经非常古老且延续至今。所以蒙古语“商树”正是“树”的本意,根本不是指“树木”的意思,而是一种祭拜活动的写照。在现代汉语中把“祭拜”意思完全删除了。由此可见。甲骨文和金文中,“树”最初表达的是蒙古语“商树”。两个音节后来缩成一个,多音节词汇单音节化,读作“树”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树”字的演化是文字学者研究的课题。但是从中总能够感受到,从古至今这种高大高龄的“树”在北方游牧民族认知中有其神秘色彩或是有灵性的物质。萨满教等一些自然教也经常在这样的“树”下举行法事活动也有其这方面原因。他们认为这样的“树”,甚至山山水水都神灵,它们能够连接天地,传递“长生天”的旨意,降敷恶魔,让人间变得风调雨顺,劳苦大众俱健,能够繁衍生息。这更是一种古老的传说和习俗,深深印在人们心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赤峰市巴林左旗查干哈达苏木召庙(真寂之寺,也称善福寺)以西满珠尔山后坡有个涌泉,泉水向东绕过一个小山包蜿蜒流去,小山包上就有这样一棵苍老的古树。古树树枝上系着各种颜色的哈达,在阳光的照耀下微风中闪烁金光。这就是当地人称之为“商树”(高龄高大的古树)的“神树”。过去这里溪水潺潺,水草丰美,古树枝繁叶茂。小河边还有两个村子,一个叫阿日宝力格村,另一个叫胡北沟村。每逢重要纪念节日,两个村的村民不约而同的集聚树下,举办祭祀活动,举行小型那达慕,骑马摔跤,祈求苍天风调雨顺,苍生俱安。村民们常年自觉的守着这棵参天大树,历经时代的风风雨雨,直至今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据当地长者介绍,“商树”在这里不知屹立不倒多少年,在他们很小的时候,这棵树就长在那里,非常高大,就称之为“商树”( ᠱᠠᠩᠰᠢ ),而且年年阴历五月十三这一重要节日,附近村民都前来祭拜“商树”。虽说过去物质条件有限,但人们不惜用最好食物祭祀“桑树”,许愿祈求内心最美好好的愿望。祭祀“桑树”的活动虽然规模不大,但是一直延续了下来,甚至“真寂之寺”也经常在树下为“桑树”诵经举办法事。所以这颗“桑树”深深地影响着当地民众天人合一的自然生态观。可见,“桑树”祭祀影响甚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民间有传说,每逢干旱,庄稼枯萎,草原撂荒时,人们去祭祀“桑树”,“桑树”便显灵,天空开始乌云密布,下起甘露,滋润干涸的大地,大地便开始呈现一派生机盎然气象,百姓过上含哺鼓腹,怡然自得生活。因而“神树”祭祀活动在北方游牧民族当中早已形成“神树文化”。</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更为神奇是,家乡的这颗“商树”还有托梦神力。据当地老人讲:很久很久以前,有个乞丐,乞讨走在荒野,数日未进食物,骨瘦如柴,生命奄奄一息。他看到一棵大树,向大树作揖求道,大树啊,喝了您旁边泉水,如是甘露,您这里真是一个神圣的宝地,能否给我指一条讨饭能充饥的路啊?他就这样昏昏沉沉靠着大树进入梦境。他梦见有条蛇从树上爬了下来,忽然变成一个人,并对他说,你向东走会遇上一户蒙古人家,他会给你饭吃,还有可能给你路上充饥的干粮。再往东走你会遇上另一户蒙古人家,你会在这家落户繁衍生子。梦醒后乞丐按着梦中蛇人指的方向走去。果然乞丐的梦里情景全然得以实现,成家生子,过上了殷实的生活。乞丐为了表达对这棵树的感激之情,特别请来真寂之寺高僧,哈达上写上“神树”二字,挂在树枝上,并举行了隆重仪式,布施,祭拜给他带来好运的这一“神树”。这个神树正是本文所讲述的“桑树”。关于这“槐树”类似传说和故事很多,在当地家喻户晓。所以“槐树”的神奇和神圣早已深深地印在了当地人们的心里,早已从“槐树”成为了“神树”。人们年年定期祭祀“槐树”从未间断过,“槐树”也得到了更好的保护,枝叶更加茂盛,更加“深邃”。更加引发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之心,更加珍惜他们所处的环境的一草一木,形成了民间自然环保理念。恐怕这就是游牧文化独有的天人合一生存理念之一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满清时期或更早,“商树”也是南来北往商队或远行人的“驿站”,他们就在“商树”下露营过夜,而且在那乱世时代在此从未遭劫匪抢劫。看见“商树”就知道了自己所处的位置和出行了多远。这定是“商树”是“神威”所致。它在人们心目中神圣而保佑着过往人们的安全顺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但在十年动乱中,延续几百年的祭典“杉树”民俗活动,被认为是封建迷信活动,被彻底清除取缔。“杉树”没有了管理,日渐枯萎。周边的小“杉树”遭到砍伐,当做木料使用,枝叶当做燃料柴火烧掉。“商树完全失去了往日的茂盛景色,似乎没有了让人敬畏的威严。再后来,人们开始投入到了轰轰烈烈改革大潮中,像陀螺般旋转忙碌于挣钱升职,却逐渐忘却有这样一个祭典“商树”的民间庄严习俗,“商树”淡出人们视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不知是因为“商树”被人类“虐待”而其神灵激怒了,还是因为人类对自然界贪婪无度的索取,自然环境变得越来越恶劣,干旱少雨,水位下降,就连“神树”旁边的涌泉也停止了喷涌,永久的“闭”上了“泉眼”!</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看着这“樟树”凋零枯萎的惨景,看着“樟树”弯挺的树干犹在,包海军等一些年轻村民开展了保护这古老的“樟树”工作和倡议。但是因为客观因素,开展的保护和祭典活动极其有限。可这唤醒了人们了解家乡有历史渊源“桑树”文化的好奇心,也启发了愿为保护家乡的“桑树”做出微薄之力的爱心人士。</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生长在“桑树”旁边阿日宝力格村,就职于内蒙古医科大学的布仁斯其格女士就是“桑树”保护者典型代表。她虽然离开家乡多年,但她的心从未离开过喝过它那泉水,汲取它那养分的那片故土。她时刻关心关注着家乡发展变化,内心深处时刻默默祈愿家乡人们安康幸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她闻悉乡亲们自愿组织起来开始做一些保护“商树”工作,她第一时间携爱人回到村里,组织附近村里的亲戚朋友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商树”保护工作。妇夫俩不吝拿出微博工资收入,为“商树”修建了围栏加以保护;便于人们来往“商树”,修建了石材台阶路,树立了刻有 ᠣᠩᠭᠣᠨ ᠱᠠᠩᠰᠢ”字样巨型石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今天,远远看去“商树”上各种颜色的哈达迎风摇曳,石碑上刻有的红色“神树 ᠤᠩᠭᠣᠠ ᠱᠠᠩᠰᠢ ”字样格外醒目;走向神树的蜿蜒石阶路,仿乎表达着布仁斯其格妇夫心系家乡时刻思念乡亲、祝福家乡人文生态更加美好的心路历程。夫妻俩每逢农历五月十三日,提前赶回家乡,自掏腰包,在“商树”下举行“商树”祭典活动。活动中有时还举行摔跤比赛,慰问生活困难的乡亲。谈起这些布仁斯其格女士常说“修心至,心所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今天,正因为有布仁斯其格夫妇等同乡人士的共同努力,“神树”久远的茂盛芳容重新得以绽放。神树的神灵仿佛再现,神树周边植被茂密,家乡的生态也越来越好了起来。如今“神树”虽然没有了过去驿站和地标的作用,但是,无论乡里乡亲,还是过往的游人有机会都想到它身边感受一下它的沧桑容貌,倾听一下它的历史脉搏跳动,憧憬更加美好的未来。这应该是,在热心人士无私付出下,草原“商树”文化再一次得以继承光大,用行动诠释了崇尚自然的游牧文化真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所以说,在新时代,“商树”失去了地理坐标功能,但在家乡人们内心世界里早已构建了永久的心灵坐标,不会让家乡的亲人们迷失热爱家乡,崇尚自然的心灵方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文/孟和 2025年4月19日</b></p> <p class="ql-block"> 商树——“神树”</p> <p class="ql-block"> 商树祭典活动现场</p> <p class="ql-block"> “神树石碑”</p> <p class="ql-block"> 布仁斯其格妇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