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谷雨前夕,寻乌县客家文化研究会根据工作安排决定组织一次探寻东江源头采风考察活动,感受世代为我们休养生息的母亲河东江源头的旖旎风光和源头人民造福粤港同胞护卫母亲河的感人故事。</p> <p class="ql-block"> 寻乌客家文化研究会作为秉承和担负研究客家传统优秀历史文化的社团组织,认真具体地部署了这次意义非凡的采风调研活动。</p> <p class="ql-block"> 客研会常务副会长胡兴才、客研会办公室主任谢壬传,先期召集相关人员开会进行专题研究部署。决定挑选11位客研会会员组成采风考察队参加活动,并集体为他们每个队员购买了人身安全保险。</p> <p class="ql-block"> 这个专题研究会议由办公室主任谢壬传主持,常务副会长胡兴才发表讲话。胡会长在讲话中除阐明活动主题和工作要求外,反复强调了安全第一,健康第一的原则和理念,要坚决杜绝不安全事故发生。做到安全、顺利,开心、快乐,收获多多。</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出发这天正好是4月19日,是春天辞谢夏日报到的交接日子。天气预报这天是小雨多云天气,队员们担心此行有可能泡汤。但是活动组织者仍然坚持如期进行。于是,一大早,采风考察队一行十人(其中一人因事缺席)分乘两部小车从县城径直向东江源老村委会驶去。抵达老村部时已是9点20分。稍事停留拍了几张照片后,便随同村护林员来到了桠髻钵山的山脚下,大家分别背好行囊,带上茶水 展开会旗,雄赳赳气昂昂地向桠髻钵山顶峰进发。</p> <p class="ql-block"> 东江之水哪里来的答案找到了,这是经过权威专家和部门的准确考察和论证后的不变史实。东江之水源自于赣粤闽三省交界处寻乌县的桠髻钵山。这是对历史负责,对东江沿岸人民负责的科学结论。</p> <p class="ql-block"> 经过移民之后,东江源村留下的唯一老村部成为历史的纪念。据资料显示,为了给东江源头筑起护卫屏障,改善生态环境,加强流域治理,己有二个半村1400多户6800多群众别离故土进行整体搬迁。如今,这个老村部已成为所有访客、友朋来此一游的驿站使用。</p> <p class="ql-block"> 在东江源老村部门前合影留念。采风队员们与东江源村的干部群众有着亲密的友谊。为了完成好探寻源头采风任务,村党支部书记谢森中专门安排了护林员陈生东做好向导和解说工作。</p> <p class="ql-block"> 这个多年的老戏台,经风雨见世面,背景墙已经龟裂了许多,然而"东江源头欢迎您"七个大字仍然清晰可辨。源头人民的热情和热忱可见一斑。</p> <p class="ql-block"> 女队员们今天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亲近东江源,体验源头新变化丶新发展是她们久盼的愿望。</p> <p class="ql-block"> 今日的东江源头桠髻钵山,与前十多年比较,变化之大,特色之美可以说是前所未有。为了方便四海宾客探寻源头的尊容,香港丶深圳等地和县委县政府舍得重金投资打造通往桠髻钵山顶峰的道路,以源头为依托,大力开展文旅经济相结合的旅游活动。真是活了源头,乐了游客。</p> <p class="ql-block"> 通向山顶的道路由过去杂草缠脚,坑洼不平的羊肠小道变成了顺畅丶坚实丶安全的石级通道。两边茂密的竹林就象忠诚的卫士守护着这条盘山道,给人们带来一种和谐丶幸福、多情丶安全的全新印象。</p> <p class="ql-block"> 张开我们的双臂,扑入源头大山的怀抱,让我们亲吻这里的春色的甘甜和美丽。</p> <p class="ql-block"> 绿树婆娑,鸟鸣欢唱,在拾级而上的进程中,女队员们没有忘记把心中的爱献给美丽多情的桠髻钵山。</p> <p class="ql-block"> 因为正是你桠髻钵山,把自巳宽广无垠的胸怀奉献给了东江源头的赤诚和平凡,让国家科考队首次开展了多学科,多方位的综合考察,而作出精确而又科学的结论。</p> <p class="ql-block"> 这里的乔木灌木遍布整座大山,满山满野,长势蓬勃,尽显绿色的芳华。为大自然注入了活力和底色。</p> <p class="ql-block"> 竹影清风,鸟鸣虫啾。一路风景迷人,大家无不为开辟这条通道的建设者们付出的艰辛和汗水致敬。</p> <p class="ql-block"> 在通往山顶的通道上建有刻写东江源头文字的碑石有好几处。我们首次见到的这块是自始至终参加源头定论科考活动的知名水利专家刘兆倫先生的亲笔题词。</p> <p class="ql-block"> 刘兆伦先生苍劲圆韵,题写的"东江源头"四字,熠熠生辉,成为游客们最耀眼的景观纪念之一。</p> <p class="ql-block"> 这是在海拔1100多米的桠髻钵山顶建造的石碑:东江源发祥地标记。石碑背后的碑文显示:东江发源于江西寻乌县三标乡东江源村的桠髻钵山南侧。源河为三桐河,流入水源河、澄江河、吉潭河,接纳马蹄河后并寻乌水至合河埧,接纳定南水后始称东江。</p> <p class="ql-block"> 当年我们也曾心存疑惑,东江之水的源头究竟在哪里?就在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时候,鲜明的科学结论让人眼前一亮:东江源头桠髻钵山。</p> <p class="ql-block">抚摸石碑留下自己的倩影。</p> <p class="ql-block">东江源头桠髻钵山,我们来啦!</p> <p class="ql-block"> 男女搭配干活不累。现实中正是如此。他俩把自已的微笑在这里留下。</p> <p class="ql-block"> 胡会长个头较高,年纪也较轻,精力充沛,由他高擎会旗率队前进。</p> <p class="ql-block"> 这里距山顶还有很长的一段路,且非常岖崎。大家都作好了挑战自我极限的充分准备。</p> <p class="ql-block"> 客研办公室主任谢壬传与东江源头护林员陈生东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胡兴才会长手握会旗在东江源头纪念碑前留影。大有"不到长城非好汉”的气势。</p> <p class="ql-block">正是:清清东江水,日夜向南流,一眼望两江,殷殷同胞情。</p> <p class="ql-block"> 从山脚到山顶都是硬化的水泥石级台阶,在悬崖峭壁处还专门搭建了永久式的廊桥,人走在廊桥上似有凌空天行之感。</p> <p class="ql-block"> 桠髻钵山确实太美了。延绵起伏的群山,举目望去,林海茫茫,风吹动处绿涛翻滚;近前细看,高高的翠竹和黄檀蓟木恰似荷枪实弹的卫兵守护着通往山顶的道路,再转身眺望,沟壑谷底流水潺潺,鸟呜欢唱。一幅充满清新脱俗的山水画卷呈现在人们面前。</p> <p class="ql-block"> 女会员从不落后于须眉,一路上的会旗皆由男女轮换着擎起。他(她)们身穿红马甲,恰似一支别具一格的科考队伍行走在深山绿水间,为桠髻钵山平添了一种清新和美丽。</p> <p class="ql-block"> 这次来东江源头采风考察,队员们发挥了各尽所能的作用,背来了琴笛、哨呐等乐器,决心在攀登到顶峰时,来一场乐器演奏和女声小合唱。以此表达客研人对源头的感恩和快乐。</p> <p class="ql-block"> 这条通往山顶的道路是沿着山形地貌设计建起的石级台阶,唯有一级一级往上攀登才能到达目的地。对每个人的意志毅力都是一场严峻的考验。</p> <p class="ql-block"> 八十有加的客研会办公室主任谢壬传,既是组织者,又是践行者,当接近目标仅剩一步之遥的时候,他终于深深地舒了一囗气并表示,自己是生长在源头里的人,如果不知道源头在哪里真有点说不过去。于是,一想到这里,我劲头便上来了。</p> <p class="ql-block"> 女队员的表现值得点赞,她们不仅没有掉队,紧跟队伍节奏,而且带来了许多时鲜水果和饼干,给大家分享。尤其在汗水打湿了衣衫,腹中空乏之际,这些水果饼干便是最宝贵的食品,既充能量,又添友情。</p> <p class="ql-block"> 哇,到了。经过近二个小时的艰苦攀登,大家终于来到山顶集中汇合。</p> <p class="ql-block"> 这块石碑是由县人民政府竖立的。石碑上镌刻着“东江发源地"五个大字。</p> <p class="ql-block"> 山顶上冷风嗖嗖,把树叶吹得沙沙作响。湿透的衣衫被冷风一吹,不禁让人打了一个寒噤。</p> <p class="ql-block"> 先来拍张集体照。然后,打开行囊,取出各种乐器,展现自己的才艺。</p> <p class="ql-block">笛子:由陈厚坤表演。他指法娴熟,曲调悠扬。</p> <p class="ql-block">哨呐:由胡兴才展示。他把最好听的哨呐声在大山上奏响。</p> <p class="ql-block">阮琴伴唱:黄兵丶谢统招,录像:邱大师。他们配合默契。</p> <p class="ql-block">二胡:宁太师。打击乐:戴秋招。二胡配上打击乐,不仅有节奏感而且更有亲和力。</p> <p class="ql-block">舞蹈造型:戴秋招。她的身段组合浑成一体,令人赏心悦目。</p> <p class="ql-block">山歌对唱:沈玉凤、谢统招。她们唱道:高山岽项打哦嗬,我唱山歌你来和,南山唱到北山转,开心快乐吾嫌多。嗬嗨!</p> <p class="ql-block">录像:谢壬传。他把整个场面都完整地记录了下来。他说,如此欢乐的场面,任何小节我都舍不得抛弃。</p> <p class="ql-block">小合唱:戴秋招、沈玉凤、谢统招。女队员越唱越来劲。除了自编的山歌外,还唱其它革命歌曲。</p> <p class="ql-block">二胡丶笛子联奏:宁太师丶陈厚坤。他们都被称为客研会里头的乐器大师,琴声悠扬,笛声漂亮,悦耳动听。</p> <p class="ql-block">阮琴二胡合奏:黄兵丶宁大师。联合演绎了一首采茶歌曲,把快乐送给了大家也送给了自己。</p> <p class="ql-block"> 经过近半个小时的展示,全体队员收获多多,大家一致表示,看到了源头新貌,增添了保护好源头的决心和斗志。在大合唱《我爱我的祖国》歌声中,离开顶峰,顺利下山。</p> <p class="ql-block"> 这是客研办公室谢壬传主任在石碑前留影。他无怨无悔认真責做好后勤服务工作受到大家的拥戴。</p> <p class="ql-block"> 这是号称军哥的邱大师在石碑前留影,他驾技娴熟,退役不褪色,一直保持着军人热情勤快的作风和品格。</p> <p class="ql-block"> 在下山途中,大家来到一脚踏三县的界桩前观看。</p> <p class="ql-block"> 这是竖立在桠髻钵山的一根三角形界桩。标有会昌定南寻乌三县字样。在这里让我们加深了对源头的理解和热爱,所谓的一脚踏三县,一眼看两江的深层含意。</p> <p class="ql-block"> 大家抑制不住自己的喜悦心情,围着这根界桩拍照留念。</p> <p class="ql-block"> 桠髻钵山是东江水系与赣江水系的分水岭。</p> <p class="ql-block"> 吃过午饭,客研会探寻东江源头采风考察队全体队员在村特派向导丶桠髻钵山护林员陈生东的引领下来到东江源瀑布实地考察。</p> <p class="ql-block"> 据陈生东介绍,桠髻钵山是东江源头第一山,这个瀑布是东江源头第一瀑布,它以落差大,气势恢宏等特点受到游客们的青睐。</p> <p class="ql-block"> 大家站在瀑布的一边,留下了自己的倩影。并作为东江源头之行的纪念。</p> <p class="ql-block">手指镌刻在大石块上“东江源瀑布"五个大字留影拍照。</p> <p class="ql-block">作Ⅴ字型留影。</p> <p class="ql-block">伫立在瀑布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手指"东江源瀑布"五个字留影。</p> <p class="ql-block">来吧,源头第一瀑。让我们记住东江源头。</p> <p class="ql-block">三合树前留影。瀑布周边,竹木葱茏,流泉飞瀑,一派生机。</p> <p class="ql-block"> 试试水有多深。在这里与瀑布合影也是蛮惬意的。</p> <p class="ql-block"> 据资料介绍,作为东江发源地,寻乌平均每年流入东江的水资源总量达到了18.3亿立方米。其境内面积占东江源区面积的56.5%整个东江源区还包括安远丶定南两县,平均每年流入东江的水资源量约29.2亿立方来,占东江年平均径流总量约12%。</p> <p class="ql-block"> 至此,探寻源头采风考察活动的全部内容进行完毕。老天爷似乎眷顾我们的义务也已完成,开始淅淅沥沥下起了大雨,今天可谓是顺风顺雨顺天意,大家会心一笑。(图文/老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