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近日,霞浦喜娘习俗入选第六批霞浦县申遗项目,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这一极具地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深厚的祝福与欢乐,是霞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霞浦建制可追溯至晋太康三年(282 年)设立的温麻县,历经 1700 余年的历史积淀,孕育出众多文化瑰宝,喜娘习俗便是其中之一。喜娘作为霞浦民俗活动的核心角色,活跃于婚庆典礼、寿宴贺诞、乔迁之喜、商铺开业、周岁礼俗,以及迎神赛会、宗祠祭祀等各类民俗场合,堪称民间喜事的“总导演”。</p> <p class="ql-block">关于喜娘的起源,虽尚无确切记载,但从元明话本小说可知,宋元时期已有喜娘为婚事执礼。福建的喜娘历史同样悠久,可追溯至南宋,距今已有 800 多年,是传统婚俗的重要组成部分。早期,喜娘专司婚庆流程督导,细致指导新娘仪态、主持安床礼俗;如今,其职能更拓展至民俗活动礼仪策划,展现出强大的文化适应性。</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要成为喜娘,需满足特定条件,必须是儿女双全、父母健在、夫妻和睦、家庭幸福的“全福之人”。这样的女性被视为幸福婚姻的见证者,肩负着为新人传递福气的重要使命,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婚俗的文化魅力与深厚底蕴。</p> <p class="ql-block">喜娘执礼程式严谨繁复,涵盖 21 项核心环节。从新妇下轿的庄重仪轨,到跨火盆驱邪纳吉,再到挑红盖头的温情时刻,每一个环节都由喜娘精心安排,确保仪式流畅且富有意义。</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历史上,霞浦曾是闽东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婚庆喜娘执礼习俗极为盛行。然而,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这一习俗一度式微。但自 1970 年后,随着社会开放,喜娘习俗重焕生机,并在传承中不断创新,融入现代元素,形成“古礼新用”的鲜活样态 。</p> <p class="ql-block">霞浦喜娘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现在多个维度。其传承脉络深厚,承载着婚姻伦理、家庭观念等传统内核;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执礼时仪态端庄规范,表演环节服饰明艳、歌舞欢腾,方言俚语妙趣横生;仪式功能突出,能有效统筹各类民俗活动;融合了说唱、戏剧、服饰等多元艺术形式,构成完整的民俗艺术体系;不仅寄托着民众对幸福生活的殷切期许,还通过喜娘走村串巷的执业特性,促进了社群间的情感联结与文化交融,彰显出强大的社会凝聚力。</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这一传承千载的霞浦喜娘文化,犹如串联传统与现代的“文化红绸”,既保留着“三书六礼”的古老基因,又编织着新时代的文化密码。相信这一独特的民俗文化,将继续在岁月中绽放光彩,为中华婚俗文明留下鲜活的在地样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