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打铁花,又称“打花”“铁骊花”或“打铁柳”,是流传于豫晋地区民间传统活动,也是中国民间习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古代匠师们在铸造器皿过程中发现的民俗文化表演技艺,始于北宋,盛于明清,已有千余年历史。</p> <p class="ql-block">其表演形式因地域不同而有所差异,除传统人工操作的打铁花、火壶表演,亦引入机械旋转电花等形式。国内打铁花主要有以下几个标志性地域表演形式:</p> <p class="ql-block">河南确山打铁花:分为搭棚、设彩、打花三个步骤。需搭设约6米高的双层四方八角花棚,在花棚顶端布满柳树枝和烟花鞭炮,顶上正中竖约6米高杆子并绑上烟花鞭炮。打花艺人赤裸上身,头戴安全帽,一手执盛有铁汁的上花棒,一手执未盛铁汁的下花棒,在花棚下用下棒猛击上棒,使铁汁冲向花棚,铁汁遇到棚顶的柳枝迸散开来,同时点燃花棚上的烟花鞭炮。</p> <p class="ql-block">山西左权县打铁花:每年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时进行。人们在空地上设立炉子,用坩锅烧制铁水,待铁水烧成后一人用坩勺取出放在另一人所执的窄木板上,先轻抛铁水离板,后猛力向高空击打,使铁火四溅。周边会伴有敲击龙鼓,树下舞龙来助威。</p> <p class="ql-block">甘肃敦煌地区打铁花: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举办。现场准备化铁炉、风箱、长条板凳和勺形木板。先将生铁块熔化,把谷糖或锯末装入木板勺形内压实,再倒入生铁水,由艺人双手持木棍,用力猛击木板另一端,铁水和谷糖同时升空,来回撞击,碰到上方树枝上银花四溅。</p> <p class="ql-block">山西长治县打铁花:每逢农历二月十五或七月十五,或在添仓节时举办。选择开阔场地,设置简陋风箱炉火熔铁,用报废的犁、铧或生铁融化成铁汁,打铁花时,赤裸上身,头戴草帽,双手执木板,持坩锅从炉火中取出红铁水放到木版上,轻轻一簸,再用木板猛击,铁水被击散,遇到树干枝叶弹跳,色彩斑斓。</p> <p class="ql-block">作为千年非遗的打铁花民俗表演具有深厚的文化价值的。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冶铁文化、道教文化和民间祭祀节庆文化等,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状态和精神追求。表演场面宏大,铁花飞溅、鞭炮轰鸣、烟花吐艳,与龙灯队等配合,形成独特的艺术景观,具有极高的观赏性。极大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促进了地区间的文化交流和经济发展。</p> <p class="ql-block">打铁花传承至今,虽尚未绝迹,但传承发展现状堪忧,面临缺乏资金支持、传承后继乏人等困境。不过,河南确山打铁花于2008年被录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河北蔚县打树花于2021年被录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甘肃景泰打铁花于2017年被列入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些都为打铁花的传承与保护提供了一定的保障。</p> <p class="ql-block">希望传统性非遗民俗能够传承下去,并且发扬广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