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广娟老师谈吟诵

葛调清韵

<p class="ql-block">窦广娟老师谈吟诵:</p><p class="ql-block">一、先对所吟内容初步了解,自己普通话读熟练,然后再去听吟诵原音。</p><p class="ql-block">二、反复听原音,琢磨长短强弱,高低起伏为什么这样读,在笔记上标注,特别不理解的地方,可以私下请教。</p><p class="ql-block">三、反复听原音,直到内心恍然大悟,懂得原音为何如此断句,如此发音,深味其妙高度认同后努力不走样地学会原音。</p><p class="ql-block">四、录好自己认为已经与原音吟的八九不离十的复吟作品,与原音同时播放检查自己哪里读得不同,改动的原因是什么,如果自己的改动觉得合理,也可以保留。比如我就常把萧老原声的方言部分调整为普通话。</p><p class="ql-block">如果改动不合理,回到原音,反复琢磨这些不同之处,这里才是攻克和突破的关键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怎么读才能真懂?</p><p class="ql-block">1.熟悉文本。</p><p class="ql-block">每次老师发出文本,你都要仔细阅读,首先字不能读错音,其次初步了解典故,最后是欣赏这段文字的内在神韵。</p><p class="ql-block">2.学习吟诵。多听几遍何老师的吟诵,边听边体会声调中蕴含的情感表达。桐城刘大櫆说,不知音声,总为门外汉耳!叶嘉莹先生说:诗歌的一半内在精华都在音声里!直到听出这些,才算真懂。</p><p class="ql-block">3反复模吟。特别针对那些自己和老师读的不一样的地方下手,体会老师处理的用心,欣赏这种美妙。亦步亦趋,不走音地去模吟,直到如出我口,如出我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窦广娟老师学习吟诵的体会:</p><p class="ql-block">举个例子,我曾经用心模吟过萧老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初听都听不出音乐的美感,怎么荒腔走板的哦?这也是吟诵?还说是好的吟诵?但我相信那些吟诵大家不会乱讲!于是,一句一句听了上百次之后,有那么一刻,我终于听懂了苏轼的深情,也听懂了萧老的深情,我被感动得泪流满面!!!包括萧老著名的“侍坐章”,每个新进来学习论语的人我都给他们一周时间把这个吟诵啃下来,为什么?不肯下功夫你学什么吟诵?能有突破才怪!中国不需要作曲家,因为人人都是作曲家。吟诵的美妙,只有你真会吟诵了,才能体会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声律启蒙吟诵问答:</p><p class="ql-block">问:窦老师,声律启蒙群里那么多调子,但我看你好像只对何美雪老师的吟诵情有独钟。可是我为什么听不出好在哪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答:首先是关于这个吟诵规则,何老师就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其次,吟诵中对于文字的理解,比如说“云对雨”,那个云它就读的很高,就是飘在空中自由自在的那种感觉,她就读出来了。雨呢,是从高空下落的。你听听她的这个吟诵声中,它就有那个落雨的感觉。就是这些,如果你不是在吟诵里边浸泡多年,你是根本就不知道它的美妙之处的。特别是“夹岸晓烟杨柳绿,满园春色杏花红”。她的吟诵能让你就好像能看到眼前的这个景,哎,夹岸晓烟那个,那个是鹅黄嫩柳形成的柳烟儿,杨柳绿,那种绿色充满了春的光辉!然后“满园春色”,好像各种花都开在你面前,然后一枝红杏的特写,仿佛闯到你的眼睛里来,就是这样一种感受。哎,简直美妙的不行不行的了。就是何老师因为她多年来浸淫在这个传统文化当中,因此,她读的这个声律启蒙,要比所有的我发的那些调子都准确传达了文字的内在神韵与情感。那个情感,特别说两鬓风霜,徒次早行之客,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就那份从容淡定啊,还有一种悲凉和倔强,都在文字里头,都在她的调子里边,所以这个要不是你把它读到上千遍,你是体会不到的。这个吟诵像什么呢,就像那个打坐什么禅坐禅修一样,它就像一个生命的实验场,你从来没拿生命和文字柔和过,就是浸泡过,然后。就是生命从没和文字这个融合交换过,你是不可能知道这种美妙的。就是一定是你自己吟了很多很多很多遍。然后呢,你对文字就豁然开朗之后,然后你就会对声调豁然开朗。这个东西,可装不来的。就是你会不会吟诵别人一听就能懂,但是这个听的别人,首先就是他内在一定的丰富,才能够感知到别人的丰富。如果,就是听的人,他对文字没有这种敏感度,然后对吟诵也一无所知。他就是听着啊,还不如这个小孩儿们随便乱读读的好听呢。嗯,那我就不知道怎么去说,这种欣赏,欣赏就从来不会发生的呀。对不对?我也走过弯路,初学吟诵总听调子悦不悦耳,跟听歌曲似的,后来跟着先生们学习才知道,吟诵的灵魂是感情,是对文字的深刻理解和感情的准确传递传达,所以要把书读透。入乎其内又能出乎其外,才能真懂欣赏!声律启蒙是给小孩读的,但是我们成年人欠缺的更多,所以咱们要慢慢读,欣赏啊!</p> <p class="ql-block">♥关于录音模学和录音上传喜马拉雅:</p><p class="ql-block">我们录音模学的时候,也要注意,每次录好可以和原声同时播放,听听还有哪些处理不当?然后再纠正,再调整,直到自己满意为止。</p><p class="ql-block">有时候,录也是一种学习的过程!到满意为止,不知要录多少遍!方言变普通话,也要比较鉴别的。模吟不是留声机,也要读出自己的体会,感受和风格,不要一味追求像!就如同画画,临摹时亦步亦趋,出贴后要自己是自己!记得齐白石说过:类我者生,似我者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曹丕曾经说过:文章经国之大事,不朽之盛业,真是这样子的,我们不能随随便便录音上传喜马拉雅,如果录了上传的是自己学习过程中不成熟的作品,影响到初学者,一个两个甚至上千个,让他们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那我们的嘴就是造恶的机器!不可不慎重啊!</p><p class="ql-block">如果你录音你只是想拿来赚钱,你只是想炫耀,拿来同别人比拼,只要有一点点虚荣的东西在里边,你就不要去录音。啥时候自己的性定了,什么时候真的是对文化传承有责任心,有责任感,有一种使命在肩的感觉,那你再去录,否则的话,真的不要轻易地去录音,去搞直播呀,什么带学生啊,我觉得这些都太可怕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