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游散记·之四】 彰显文明的雕塑

震亚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此行欧游,发现所到国家的城市中各种艺术雕塑比比皆是。且不说古堡、教堂、博物馆里,即使是街头、广场也随处可见。从材质分,主要是石料或青铜;按形态分,大多为圆雕或浮雕;就题材、功能而言,又有纪念性、装饰性和宗教类的区别。</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法国首都巴黎有著名雕塑家罗丹的代表作——《巴尔扎克》雕像。其身披睡衣、蓬松头发、微眯双眼、仰望夜空的姿态,给人以无限的想象。想象他宽阔的前额与魁伟的身躯里潜藏着的艺术才华和人格力量。据说,为了完美呈现作家的形神风骨,罗丹做了极其充分的准备。不仅阅读了有关巴尔扎克的各种资料,还长途跋涉去巴尔扎克的故乡图尔市,做细致的探访与调查。聘请多个模特,穿上特制衣服,摆出不同姿势,反复比较、研究,历时七年才最终完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让我感到意外的是,这么有名的青铜雕像竟被挤立在了街头的酒吧边、杂树旁、车流中。也许,安放雕塑的本意就是如此,让这位创作《人间喜剧》(91部小说的合称,包括《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等名著)的小说巨匠永远生活在充满烟火气的人间吧!</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意大利的水城威尼斯,壮观的圣马可广场南侧耸立着两根白色石柱。它乃是威尼斯的官方城门、迎接贵宾的入口处标志,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西侧的石柱上雕刻的是威尼斯的守护神圣狄奥多尔,脚下踩着一条鳄鱼。东侧的石柱上雕刻的是耶稣使徒圣马可的标志、也是威尼斯的城徽——青铜飞狮。遗憾的是,人与狮都高踞于石柱顶部,只能借助相机将其拉近,才能看个大概。据介绍,飞狮左前爪扶着一本圣书,上面用拉丁文写着天主教的圣谕:“我的使者马可,你在那里安息吧!”不过,圣马可是不可能专心“安息”的,因为他也肩负着威尼斯守护神的职责。</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而在瑞士的卢塞恩(又译琉森)的一处石岩上,有一尊丹麦雕塑家特尔巴尔森创作的狮子雕像:因受伤而濒临死亡的狮子匍匐在地,神情痛苦且哀伤,其右爪的两个盾牌上,刻有一个象征瑞士的十字徽章和法国王室的香根草鸢尾。石像上方刻的拉丁文“HELVETIORUM FIDEI AC VIRTUTI”(“献给忠诚勇敢的瑞士”),透露了背后的故事——法国大革命时期,786名瑞士雇佣兵为保卫路易十六家族的安全而牺牲。美国小说家马克·吐温曾称赞这一雕像为“世界上最悲伤、最感人的石雕”。我想,他之被感动、为之悲伤,决不限于这一故事本身吧,应该还有更深广的含义!</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至于夹在瑞士与奥地利之间的蕞尔小国列支敦士登,其街头也有可观之处。弗朗茨·约瑟夫二世王子与奥地利贵族小姐吉娜的半身塑像就立在瓦杜兹的街头,肩并着肩,仿佛在讲述他们生死相伴的爱情故事:弗朗茨·约瑟夫大吉娜15岁,因共同的艺术爱好走到一起。丈夫登基后忙于治理国家,妻子结婚后热衷于慈善事业,两人亲密相守46年。1989年10月18日,吉娜因癌症去世。死后26天,弗朗茨·约瑟夫也随之而去。一如吉娜曾说过的:“我和丈夫早已融为一体,我们都不能失去对方。”我想,正是这故事、这段话,让过往的游客都会在这尊雕塑前驻足、留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相比较,意大利佛罗伦萨市的雕塑似乎格外的多,成就也特别高,无愧于“著名的世界艺术之都、欧洲文化中心、文艺复兴运动发祥地”的历史定位。随便提一下,多年前,我就因徐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而向往佛罗伦萨。至今我还认为,他把市名译成“翡冷翠”,包含了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实在是有创意、耐琢磨、韵味无穷。</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市中心的西尼奥列广场是这些雕塑最为集中的地方。它亦称为市政厅广场,因为广场东南角的韦奇奥王宫(Palazzo Vecchio),又称老宫,乃是传统的市政中心,如今也是市政厅的所在地。门前的《大卫》石雕十分高大、极为醒目,虽是复制品(原作已被移至附近的阿卡德米美术馆保护起来),仍保留了米开朗基罗的艺术神韵。</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作为雕塑大师的代表之作,以解剖学为基础,对人体结构和筋肉肌理有准确的把握,采用全裸的方式给予了写实的表现。虽取材于《圣经》故事,却突出的是人体的自然健美与冲破束缚的伟力。而这,恰恰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体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市政厅的右侧可见16世纪末活跃在佛罗伦萨的雕塑家章博洛尼亚的青铜作品《科西莫一世骑马像》。因为是应科西莫一世的儿子为纪念父亲——佛罗伦萨美第奇王朝的建立者而创作的,所以基座上还雕绘着他的“丰功伟绩”。战马肌肉紧绷、筋络凸现,骑在马背上的科西莫一世昂首挺胸,豪情万丈。由于塑像高大,人们不得不仰视,从不同的角度看过去,都能感受到他的威严。</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旁边还有希腊神话中的海神波塞冬和他的四马战车的雕塑(亦为复制品,原作保存在国家博物馆)。雕像竖立在八角形喷泉中间高高的底座上,底座装饰着被铁链锁住的神话人物斯库拉和Charybdis,是巴托洛米奥·阿曼纳蒂(1563–1565)及其助手的作品。石雕的海神(在罗马神话中叫尼普顿Neptune)大战章鱼,突出其强健与勇猛。青铜质地,围拢在周边嬉戏的涅柔斯(Nereus)和多丽斯(Doris)的女儿们则显得丰满、活泼。两组雕像形成色泽、形态的鲜明对比。</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而市政厅的左侧前方则是放置多组雕塑的琅琪敞廊,建造于1376年----1382年,曾是科西摩一世的佣兵卫队宿营地,所以又名“佣兵凉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敞廊为罗马柱支撑的三拱门廊,内有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大师的诸多雕塑。包括詹波隆那的杰作《强掳萨宾妇女》和《赫拉克勒斯与半人马涅索斯》。</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近前细看,每一尊雕像都很精美。比如凉廊左侧前方的“砍杀美杜莎的帕尔修斯”青铜像,是切利尼1554年的作品。取材于希腊神话,展示英雄帕尔修斯右手持剑,左手高举美杜莎的头颅的瞬间场景。鲜血从头颅和颈部涌出滴落的细节表现得十分真切。只是这里展示仍是复制品,原作收藏在巴杰罗美术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毫无疑问,希腊神话已成为雕塑家们取之不尽的素材来源。</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距此不远的还有圣十字教堂广场,拥有新哥特式正立面的圣十字大殿就坐落在广场的东侧。天文学家伽利略、艺术大师米开朗基罗、政治家马基维利亚等名人均安葬于此。像这样的“先贤祠”,当然少不了著名的雕塑。</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不,但丁的白色大理石塑像就伫立于大殿的侧前方。他的名作《神曲》由“地狱篇”、“炼狱篇”和“天堂篇”共一百首构成,通过梦幻反映现实,抨击中世纪的黑暗和愚昧,赞美人生与爱情,堪称是意大利的民族史诗,无愧于恩格斯给予的高度评价:“封建的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纪元的开端,是以一位大人物为标志的,这位人物就是意大利人但丁,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为了他坚持的自由、光明、真理,但丁被长久放逐,客死他乡(圣十字大殿内仅有他的衣冠冢)。塑像长袍裹身,眉头紧锁、忧郁又坚韧的眼神凝望着前方,准确地把他一生的遭遇都浓缩在这一侧立的瞬间。没有查到塑像的作者是谁,但在我看来,已是相当成功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路走来,我的脑子里总在琢磨,为什么欧洲各国会有那么多的雕塑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或许,得追溯历史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早在古希腊罗马时期,神庙、广场的雕像就很普遍,比如雅典卫城的帕特农神庙雕塑。它是宗教崇拜的象征,权力与美学的结合。作为文化遗产,在中世纪后通过文艺复兴而被重新激活并延续下去。何况,基督教统治欧洲千年,公共空间的宗教雕塑早已成为教化和信仰的载体。同时,贝尔尼尼等艺术家为教皇和君主创作宏大雕塑,譬如罗马的《四河喷泉》。选用多瑙河、恒河、尼罗河、拉布拉他河分别代表欧洲、亚洲、非洲和美洲,并赋予人形,借助盾牌上的圣彼得的钥匙和三重王冠,以及百合与鸽子等艺术符号来隐含教会与世俗,极具观赏性的同时彰显权力与财富,亦使得雕塑成为城市景观的核心元素。这些影响,遍及欧洲各国。</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就涉及到城市规划的问题。欧洲城市注重公共空间的美学。街头、广场的雕塑与喷泉、花园结合,用以塑造城市气质;甚至成为吸引国内外游客并创造经济价值的城市名片,例如落成于1913年的丹麦哥本哈根的小美人鱼铜像(The Little Mermaid),是丹麦雕塑家爱德华·艾瑞克森的作品,灵感来自于安徒生童话《海的女儿》。于是,鱼尾人身,跪坐在朗厄里尼海滨礁石上的这尊铜像,就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真纯品格、牺牲精神和高洁灵魂的象征,成为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名片。 </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然,那些凝固了某些历史事件的雕塑,还有意识形态方面的功能。比如,在德国的现代化都市法兰克福,有一尊铜铸的正义女神像。她神情肃穆,左手高举象征公正的天平,右手紧握象征威严法律的利剑。自1611年始,就伫立在老城中心的罗马贝格广场上。早期是砂石的,1887年换成了青铜。相传,塑像下面的喷泉在神圣罗马帝国的马蒂亚斯举办加冕仪式时曾喷出红白葡萄酒供市民分享。有意思的是,该塑像面朝着旧市政厅,其含义耐人寻味。</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与罗马贝格广场相邻的还有一座建于1789年的圣保罗教堂。旁侧竖着一座20多米高的纪念碑,立于顶端的是和平女神雕像。其所纪念的正是推倒柏林墙,实现东西德统一的政治历史事件,充分体现了民族认同、渴望永久和平的美好意愿。我曾疑惑,这样一座政治性极强的纪念碑怎么会建在教堂前呢?细考历史才知,1849年德国宪法史上第一部确立统一原则的《法兰克福宪法》就是在这座教堂中诞生的。二战中教堂基本被毁,战后得以重建。1848—1849年间,还是法兰克福国民议会的所在地。由此,也就不难理解“和平统一纪念碑”何以选址在这里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显然,无论是历史还是当下,欧洲社会普遍注重艺术氛围的营造。一些国家的政府,还通过“百分比艺术”政策来推动城市景观雕塑的普及。比如法国,1951年就规定公共工程预算的1%用于艺术,并在1960年后普遍施行。影响所及,上世纪70年代,美国各大城市也开始将“百分比艺术计划”法律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回望东方、回望中国,为城市空间注入人文艺术意趣、营造宜居优美环境的理念也在近些年里越来越深入人心,引起管理者、规划师的重视。如今,在许多城市的广场、街道、绿地,颇具美感的艺术雕塑已出现不少。当然,与欧美国家比较,中国城市的景观雕塑在题材内容、表现手法方面有自己的特色。不过,仍有共同点,那就是都注重历史文化的传承,社会文明的彰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