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足迹89——洛阳丽景门和关林

通达

<p class="ql-block">2012年3月23日离开三门峡市,高速大巴途中经过渑池县,路过闻名遐迩的仰韶文化遗址发现地,公路边仰韶酒的广告十分夺目。仰韶文化的古人没想到,他们的曾经居然还能惠及六千年后的人们,成为后代子孙的广告!下午3点,我们到达洛阳。</p><p class="ql-block">住到快捷酒店以后,立刻马上,来到洛阳市的地标建筑——丽景门。</p> <p class="ql-block">丽景门始建于金代1217年,距今已经808年(公元2025年—公元1217年=808年)。城门楼共分四层,被誉为中原第一门。</p> <p class="ql-block">金代洛阳城四面开门,东门:建春门、西门:丽景门、南门:长夏门、北门:安喜门。</p><p class="ql-block">这座古老的洛阳城西大门历经金、元、明、清四朝,终于不能存续。现在的丽景门是洛阳市政府于2002年,在金元明清时期的丽景门原址上重建的。建筑是新的,按原来的样子重建,地点是原来的。原址原地是有历史价值的。</p> <p class="ql-block">这座重现古都洛阳风貌的城楼,由瓮城、箭楼、城墙和丽景桥(古时候为吊桥)和护城河组成。城垣高大,瓮城壮阔,雄关重门,气势磅礴。丽景门为洛阳八景之一,有“不到丽景门,枉来洛阳城”的美誉。</p><p class="ql-block">护城河原本是吊桥,现在为了交通方便,改为石桥,桥栏上石头狮子模仿北京卢沟桥。但其实还是恢复吊桥才好,那才是好风光!最能吸引人的,还就是古风依旧。</p> <p class="ql-block">丽景门里的瓮城</p><p class="ql-block">进入瓮城,瓮城城楼上有“河洛文化长廊”和“帝王史馆”,河洛文化长廊里展示了众多的河洛历史名人。帝王史馆里展出了在洛阳古都住过的104位皇帝的踪迹。</p> <p class="ql-block">丽景门翁城。</p> <p class="ql-block">丽景门门里的古街。</p> <p class="ql-block">这里当年是南北大运河漕运的枢纽,天下舟船云集城外的运河,常常万余艘,车水马龙。城内商银贸易,车马塞道。</p> <p class="ql-block">仿古街区‌里,物价较低,最具特色的工艺品为仿制唐三彩。从这里通向十字街,是洛阳著名的小吃街。</p> <p class="ql-block">古街上红灯高挂,旗幡飘飞,酒帘高挑。路边一家老字号名叫不翻汤馆,经营丸子汤,汤里边加鸭血、豆腐、泡上烧饼。这是正宗的由政府发牌的名小吃。我们进去的时候还要排队侯吃,不过排队的时间并不长。尝过以后,感觉味道挺好的。</p> <p class="ql-block">丽正步行街的十字路口,市场上的红灯笼铺天盖地,真是火爆。</p> <p class="ql-block">关林门口广场的戏台</p><p class="ql-block">去关林,在关林庙站下车。门口已经有人在等着我们,这是河南省厅的文物处长安排的接待任务,她是我们辽宁省厅的处长在大学时的师姐。有一句行话:天下考古是一家。关林,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关林镇。</p> <p class="ql-block">关林平面图来自网络。图上大门外的舞楼就是我上文说的戏台。</p> <p class="ql-block">洛阳的关林是安葬关羽头颅之地,公元219年(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兵败走麦城,被东吴杀害。东吴害怕刘备兴师问罪,便把关羽头颅转送曹操。曹操当然明白东吴嫁祸于人的企图,同时曹操也敬慕关羽的为人,于是将计就计追赠关羽为荆王,刻沉香木为身躯,以王侯之礼葬于洛阳城南十五里,并建庙祭祀, 这件事迄今已有1800余年。关林是关羽葬首墓,曹操当时用沉香木做了关羽的身子将关羽安葬在洛阳。关羽的真身则葬在湖北当阳,那里叫做关陵。因此民间有关羽“头枕洛阳,身困当阳”的说法。</p> <p class="ql-block">清代建的关林正门</p><p class="ql-block">关林正门建于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门上有81颗金色乳钉,是封建社会等级制度最高品级的标志。大门东西两边的八字墙,分别写着“忠义”、“仁勇”4个大字,概括了关羽忠义、勇武的一生。</p> <p class="ql-block">关林头道院</p><p class="ql-block">关林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清乾隆时加以扩建,现存建筑主要为明代,是一处保存完整的古建筑群。</p><p class="ql-block">关林的建筑规格按照宫殿形式修建。门前广场有戏台,中轴线上依次为大门、仪门、甬道、拜殿、大殿、二殿、三殿、石牌坊、林碑亭、关墓。中轴线两侧附对称建筑物。</p> 许愿树 <p class="ql-block">关林仪门</p><p class="ql-block">仪门建于明朝万历年间,文官到此下轿,武官到此下马。门额上的“威扬六合”匾,则是慈禧太后的御笔书法。</p><p class="ql-block">慈禧太后对关羽非常敬畏,她喜欢看戏,凡是宫中上演“关公戏”的时候,只要关羽一出场,慈禧就会起身,然后再坐下,以示对关羽的尊崇。</p><p class="ql-block">1900年八国联军打进北京,慈禧逃难到西安,次年与外国侵略军议和后,回銮途径洛阳,关羽的陵墓她自然要去拜谒。既为这个多难的朝廷祈福,也献上自己一番虔诚的敬意。参拜关羽以后,慈禧亲笔写下“威扬六合“和“气壮嵩高”两块匾额。</p> <p class="ql-block">慈禧题写的匾额</p><p class="ql-block">我不懂书法,无法评价。但网上有评论,说“慈禧的字也还过得去,比较圆润而且还略带一丝秀气,在女流之辈中也算是佼佼者了”。</p> <p class="ql-block">岳飞画关羽</p><p class="ql-block">在仪门东西次间的五花隔墙上,镶嵌刻石一方。这是岳飞画的“关圣帝君像”,是宋代抗金名将岳飞因缅怀关羽而作。</p> <p class="ql-block">仪门门里</p><p class="ql-block">由仪门到大殿,有35米长的甬道、甬道两边有石栏,有36根望柱和104个石狮。这条石狮甬道,被誉为“洛阳小卢沟”。</p> <p class="ql-block">石狮甬道通大殿。</p><p class="ql-block">大殿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正门上,有12幅明代浮雕木刻。说的是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等故事。匾额就是慈禧的“气壮嵩高“。</p> <p class="ql-block">关林的布局是三重大殿。正殿即平安殿的关羽塑像是个帝王,头戴12冕旒帝王冠,身披锦绣龙袍,但手中却拿着臣子的笏版。帝王冠和龙袍,为君也;笏版则为臣也。关羽的这尊塑像到底是君王还是臣子,有些矛盾,是吧!君王手拿笏版,是屈尊为臣。臣子穿龙袍头戴冕旒,是僭越为君。君乎?臣乎?塑像手拿笏版,是关羽生前的身份确实是臣子,关羽塑像穿龙袍戴冕旒是后世把他追封为帝王,即老百姓俗称的关帝。关羽是死后有了帝王的身份,才被后世建了遍及全国的关帝庙,即关羽皇帝的庙宇。</p> <p class="ql-block">石狮甬道右侧有钟楼</p> <p class="ql-block">钟楼</p> <p class="ql-block">二殿光昭日月殿</p><p class="ql-block">二殿门上悬挂着"光昭日月"匾额,是清朝光绪帝御笔。殿中塑关羽怒视东吴像,左侧站着手棒大印的关平、右侧站着手持大刀的周仓。</p> <p class="ql-block">二殿西侧的配殿是五虎殿,供奉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这是刘备手下五虎上将的群像。明万历二十年(1592)重修。</p><p class="ql-block">二殿东侧是娘娘殿,建于明代,供奉关羽夫人胡氏、女儿虎女和儿子关兴。</p><p class="ql-block">二殿东西两侧,五虎上将都在这里,关羽夫人胡氏、女儿和儿子即关羽一家也都在这里团聚,后世对关羽的关怀真是体贴入微!</p> <p class="ql-block">三殿春秋殿</p><p class="ql-block">三殿又称春秋殿,也称寝殿,现存建筑建于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殿内塑有关公夜读《春秋》像和关公睡像。</p> <p class="ql-block">三殿正面是关羽像,头戴纶巾,身着铠甲,足蹬战靴,不见了帝王装束,恢复了武将的真实身份。塑像是关羽正在夜读《春秋》。</p> <p class="ql-block">侧面塑像是关羽醉卧高榻,表现的是生活中的关羽形象。后人对关羽的关怀无微不至,为他建了卧睡像,卧像身上的被子都是百姓捐的。这样的待遇,中国没有第二个!</p> <p class="ql-block">三义柏</p><p class="ql-block">春秋大殿屋后的一棵柏树,恰好长出3个主干。桃园三结义真是万古兄弟情。</p> <p class="ql-block">关羽墓前,赤兔马也在。这是玻璃钢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关羽墓</p> <p class="ql-block">公元200年,关羽帮助曹操斩彦良解白马之围,被曹操封为“汉寿亭侯”,这是关羽生前的惟一殊荣。260年刘备的儿子刘禅追封关羽为“壮缪侯”。此后的800 年间,关羽在中国默默无闻,还没有达到庙食遍天下的程度。北宋末年,半壁江山沦陷,宋徽宗急需振作尚武精神,就把关羽搬了出来,封为“武安王”。这样,关羽在死后800年,由侯晋升为王。元末明初,小说《三国演义》传遍海内,关羽富贵不淫、威武不屈的艺术形象感动了炎黄子孙,导致关羽崇拜急剧升温,而朝廷又需要树立忠义的榜样,于是明神宗在 1582年封关羽为“关圣帝君”,至此关羽又由王晋升为皇帝。清朝除了续封帝号外,于1665年(康熙四年)封关羽为夫子,与孔夫子齐名。1727年(雍正五年),雍正皇帝下令天下遍设关羽庙,从此中国到处都有关帝庙或关老爷庙。1730年(雍正八年)又封关羽为武圣。从此文圣孔子与武圣关羽并列。关羽一生敬仰孔子,对孔子大作《春秋》手不释卷。关羽作为晚辈,怎么也没想到会同先师孔子同居圣人之列。既然文圣孔子墓为孔林,武圣关羽墓自然也该叫作关林。果然,1821年(道光元年),清朝为关羽墓定名关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