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二)少林,少林</p><p class="ql-block"> 在窑洞前的院子里简单吃了早餐,去看少林寺。</p><p class="ql-block"> 那时还在乡里读书,电影《少林寺》风靡全国,牙缝里扣除一角钱,站在露天的场地里,如醉如痴地看了一遍,少林寺就深烙在了脑海里。“天下功夫出少林”,想象中的少林和尚个个身怀绝技、人人飞檐走壁,差点没去少林寺剃度出家。那时就想,一定要去少林寺。所以尽管游客熙攘,我少有地保持了勃勃兴致。进了景区,先看了一通少林武术表演,一干小和尚拳脚生风、英姿飒飒,神思一悠,想起了电影里和尚练武搏杀的画面,想起了李连杰年轻英俊的面孔,想起了电影里田园、旖旎的插曲:“日出嵩山坳|晨钟惊飞鸟|林间小溪水潺潺|坡上青青草|野果香山花俏|狗儿跳羊儿跑|举起鞭儿轻轻摇|小曲满山飘满山飘……”,魂飞魄散,因心醉神驰。</p><p class="ql-block"> 深山藏古寺,碧溪锁少林。随着人流走到山门,少溪河北岸、少室峰脚下,一片森森古木掩映下的一座宏阔的寺院建筑,就是天下闻名的少林寺了。古朴、素雅的山门上方横悬的匾额上,有“少林寺”三个大字,是康熙御题。一进山门,佛龛之中大腹便便的是弥勒佛,神龛后面是少林寺的护院神韦驮像。过山门,甬道两旁碑石如林,故称碑林。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一一看来,也就金刚、四大天王、释迦牟尼、阿弥陀佛、药师佛等等的神像,和寻常寺庙区别不大。千佛殿正大修,谢绝参观。值得提提的一是方丈室,当年乾隆曾住,并临窗夜吟,赋诗一首,其中有“心依六禅静,寺据万山深”这样不错的句子。二是在方丈室后的达摩亭,相传是二祖慧可立候达摩、雪地断臂之所。三是达摩亭西侧的东配殿,殿内有少林传世的从达摩洞移来的“达摩面壁”影石。另外还有记载十三棍僧救唐王的《唐太宗赐少林寺主教碑》、武则天撰文的《大唐天后御制诗书碑》等,因游客太多,没能细看。从寺院西行数百米,有一塔林,是唐以来少林寺历代住持僧的墓地,共二百多座塔,为我国最大的塔林,电影《少林寺》等许多影视剧就在这里拍了不少精彩的武打场面。塔林北行约一公里,就可到初祖庵,从初祖庵出发,沿山路登上五乳峰,即可到达摩洞。这些,种种原因,竟没去。当年在广州大街上闲溜达,突然见街边一石,上面雕有“达摩登岸处”,纯属无心之得,现在快到达摩洞了而不进,只能是缘浅了。</p><p class="ql-block"> 释迦牟尼第28代弟子达摩东来,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件大事。达摩祖师航海到广州后,信佛的梁武帝把他接到南京传法,因当时南朝的佛教重视讲义理,与达摩的禅宗重坐禅,提倡“见性成佛,不立文字”的理论不合,于是他飘然“一苇渡江”,到了北魏,在洛阳一带游历,传习禅宗,后来入嵩山少林寺坐禅,面壁九年,他的身影形状被印在山石上,留下了极富传奇色彩的“达摩影石”,周恩来总理有一句诗“面壁十年图破壁”,即来源于这一典故。达摩潜心修佛,开创禅宗,广召信徒,弘扬佛法禅宗。此以后,寺院逐渐扩大,僧徒日益增多,少林寺声名大振,达摩被称为中国佛教禅宗的初祖,少林寺称为禅宗的祖庭。现今山门的八字墙东西两边对称立有两座石坊,东石坊外横额有“祖源谛本”,内横额有“跋陀开创”,说的就是少林寺在禅宗中的地位。</p><p class="ql-block"> 少林寺还有一个传奇,那就是少林功夫。在少林,不能不提少林武功。在佛教界,少林以禅宗祖庭名;而在俗世里,少林则以武功扬名——一部电影《少林寺》,几乎一夜间,让世人知道了少林寺。在诸多武侠小说里,一说功夫,都以少林为正宗,推崇到泰山北斗的地位。每每少林方丈出场,都是须眉皆白、满面红光,一副武功深不可测的样子。只是少林武功的发祥,先始时,只因僧人在坐禅久了,需要活动筋骨、调理身体。慢慢形成了武术套路,僧人们就通过练习武艺、强壮体魄,以更好地修禅。再后来出于护身、护寺的需要,经朝廷认可,少林寺有了自己常备武装——僧兵,僧兵的存在促进了少林武术的兴旺。在上千年的发展中,少林武术取历代各流派之精华,集天下功夫之长,形成了突出实用、风格独特的武术体系,套路达传下来的达三百多种。但九流一源,万法一门,其真谛都是静极生动,动极惊天,禅拳归一。</p><p class="ql-block"> 少林,少林,寺以禅显,拳以寺名。</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