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我人生命运的三次考试

布君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改变我人生命运的三次考试</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丁步军</p><p class="ql-block"> 人生犹如一场漫长而充满挑战的征途,一路上,形形色色的考试如同繁星般点缀在岁月的长河里,它们或带来失落的阴霾,或洒下惊喜的光辉。对我而言,有三次考试,像三座巍峨耸立的里程碑,深深地镌刻着我人生的重要转折,令我刻骨铭心,终身难忘。</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b>一</b></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我出生于一个祖祖辈辈皆以种田为生的偏僻农村家庭。八岁那年,我踏入小学的校门,就此开启了人生考试的旅程。小学阶段,每学期仅有期中与期末考试,考试内容较为简单,题量也不大。每当成绩公布,总是欢天喜地,手捧着奖状,心中满是成就感。 小学毕业时,并无升学考试,而是唯成分论按施教区域推荐入学。初中两年,正值文化大革命的鼎盛时期,教育领域进行改革,倡导学工学农闹革命。学校实行半天学文、半天支农的模式,正常的学业考试被取消,我也未曾体会到考试带来的喜怒哀乐。1976 年 7 月,我就这样稀里糊涂地初中毕业了。由于种种缘由,我未能被推荐上高中,无奈之下,只好肩扛锄头,加入了浩浩荡荡的种田大军。</p><p class="ql-block"> 直到半年后的 1977 年春天,我才放下手中的锄头,再次背起书包,走进了高桥五七农校(高中学制)的校园,又一次踏上求学之路。彼时,四人帮已被打倒,文化大革命宣告结束,教育工作逐步走向正轨,高考也得以恢复。高中两年,教师们精心授课,学生们认真学习,然而,因基础过于薄弱,每次模拟检测考试的成绩都不尽如人意。1979 年 7 月,我走进高考考场,最终却名落孙山。我满心沮丧,这第一次经历的重大考试,将我的理想击得粉碎。但现实终究是残酷的,我只能无奈地放下心爱的课本,重新拾起锄头,加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民队伍,开始了漫长而孤寂的“修理地球”生活。</p><p class="ql-block"> 造化常常弄人,正如人们所说,上帝在关闭一扇门的同时,往往会为你打开一扇窗。1982 年底,在家务农近四年的我,意外收到高中老师的来信。信中告知,淮阴市(现今的淮安市)面向全市招聘一批具有高中水平的合同教师,以充实中小学教师队伍,老师还为我报了名,并叮嘱我认真复习,积极参考。手捧老师的来信,我惊喜万分,激动的泪水在眼眶中打转。我赶忙从墙角拾起那些已然发霉的课本,利用空闲时间,全身心地投入到复习备考之中。</p><p class="ql-block"> 1983 年 1 月,我怀揣着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忱与憧憬,踏入了设在盱眙中学的考场。考场上寂静无声,唯有笔尖在试卷上摩挲的沙沙声,仿佛是我内心紧张与期待交织而成的旋律。每一道题,都是对我知识储备的检验;每一次落笔,都是我对梦想的执着追逐。当考试结束的铃声响起,我放下笔,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怀揣着忐忑的心情走出考场。</p><p class="ql-block"> 等待的日子漫长而焦急,1983 年 3 月中旬,考试成绩终于公布。当看到录取榜上赫然出现自己的名字时,那一刻,仿佛春日里的第一缕阳光,瞬间驱散了我心头的阴霾。我考上合同教师啦!这个消息好似一枚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在我的生活中激起层层涟漪。我带着满腔的激情与责任,踏上了那三尺讲台。从此,在这方小小的天地里,我用知识的清泉悉心浇灌着祖国的花朵,用爱心与耐心陪伴着孩子们茁壮成长。每一堂课,都是一次与学生心灵的深度对话;每一个学生,都是我生命中无比珍贵的礼物。这份工作,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奉献的快乐,也让我深刻领悟到了教育事业的神圣与伟大。这一次考试,为我打开了梦想之门,引领我踏上了一直向往的教书育人的光明大道。</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b>二</b></p><p class="ql-block"> 教师,是一份光荣而神圣的职业,它对文化知识和专业技术有着一定的要求。而我,仅仅是一名普普通通的高中生,充其量也只能算是个“土八路”,并未接受过正规的专业技术培训,在承担教书育人的任务时,常常感到力不从心。因此,提高自身的文化知识和专业技术水平迫在眉睫。那时,农田已承包到户,家里的几亩责任田还需要我这个“顶梁柱”去耕种,忙完学校的工作又要操心田里的事务,常常把我累得筋疲力尽。同时,教育部门对教师学历也提出明确要求,小学教师必须具备中师学历。当时,获取学历达标的途径主要有函授和自学考试。然而,由于学校教师数量少,教务工作繁多,再加上家庭琐事缠身,尽管我拼尽全力,却始终未能及时拿到中师学历,这让我整日惶惶不安。1989 年教师职称改革,因没有中师学历,我仅被评聘为小学三级教师(最低级)。看着一同参加工作的同事,学历和职称都比我高,我这才深切意识到事情的紧迫性和严重性。为了能在教育之路上走得更远、更稳,我毅然决然地决定报考盱眙县教师进修学校中师脱产班。</p><p class="ql-block"> 备考的日子,像一场艰苦卓绝的战役。白天,我在学校里忙于教学工作;夜晚,当喧嚣的世界渐渐归于宁静,我便在台灯下挑灯夜读。那些枯燥的理论知识,好像一块块坚硬的石头挡在我的面前,而我凭借着毅力和智慧,努力去攻克它们。无数个疲惫的夜晚,我曾萌生放弃的念头,但心中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像明亮的灯塔,指引着我克服重重困难,不断砥砺前行。</p><p class="ql-block"> 1992 年夏,我终于迎来了考试的那一天。考场上,我沉着冷静,对每一张试卷、每一道试题都进行了认真的思考与分析,最后才从容下笔。走出考场时,我信心满满,自我感觉良好。考榜揭晓,我以优异的成绩被盱眙县教师进修学校中师脱产班录取。1992 年 9 月,当我背着行囊走进教师进修学校的那一刻,我深知,自己又一次战胜了自我。在这两年的学习时光里,我接触到了更为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同行。这段宝贵的学习经历,是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教育视野的全新大门,让我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两年后,我如期拿到了中师毕业证书,当年职称也晋升了一级。</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b>三</b></p><p class="ql-block"> 合同教师虽名义上是教师,但前面有合同两字,随时都有解聘的可能,与在编的公办教师相比,虽然辛勤付出更多,待遇却存在巨大差距,无法实现同工同酬。当时,不少民办教师符合相关政策都转为了公办教师,唯有合同教师仍在原地踏步。上级教育部门为此制定政策,通过全省统一文化考试,将合同教师纳入师范学校招生指标,以解决合同教师的身份转变问题。1996 年 5 月,我报名参加师范学校招生考试。记得当时考试科目为教育学心理学、语文和数学三门。在复习迎考的日子里,既要保证不耽误学生的每一堂课,又要处理好家中的一切事务,压力如同无形的大山,压得我有些喘不过气来。但我深知,这是改变命运的难得机会,绝不能轻言放弃。我早起晚睡,利用一切空余时间重新梳理知识体系,反复背记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要点,一遍又一遍地做着语数练习题,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每一次成功解决问题,都让我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p><p class="ql-block"> 1996 年 6 月考试当天,我怀着紧张而坚定的心情走进了江苏省清江中学考场。考场上的每一分每一秒都仿佛凝固了,我全神贯注地答题,丝毫不敢懈怠。考试结束后,我走出考场,心中忐忑不安,总觉得考试成绩不太理想。</p><p class="ql-block"> 等待成绩的日子,是一场漫长的煎熬。直到 1996 年 9 月下旬,喜讯终于姗姗而来,我被江苏省宿迁师范学校录取。拿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我的泪水夺眶而出,多年的努力与付出,在这一刻得到了最好的回报。紧接着,便是忙着转户口,到学校报到学习。两年后,当我看着红通通的毕业证书,以及户口本上印着的“非农”两字时,才真切地意识到,自己终于彻底脱离合同民师身份,正式成为一名国家在编老师。此后,命运就此改变,待遇也大幅提升。</p><p class="ql-block"> 这次考试,无疑是我人生中的一次重大转折。它承载着我多年的努力与梦想,是我从合同民师迈向国家在编老师的关键一跃。</p><p class="ql-block"> 这三次改变我人生命运的考试,是我人生的三级台阶,引领着我不断向上攀登。它们见证了我的成长与蜕变,让我从一个青涩的年轻人,逐步成长为一名成熟的教育工作者。每一次考试,都是一次挑战,更是一次机遇;每一次考试,都让我对坚持与努力的意义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或许还会有更多的考试在等待着我,但我已不再畏惧。因为我深知,只要怀揣梦想,勇往直前,每一次考试都将成为我人生中最为宝贵的财富。</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