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黄鹤楼(5A景区),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223年),历代屡加重修,现存建筑以清代“同治楼”为原型设计,重建于1985年。黄鹤楼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地处蛇山之巅,濒临万里长江,为武汉市地标建筑。1800多年来,见证了城市的发展与变迁,是历史文化名城武汉不可或缺并最为耀眼的记忆符号。</p><p class="ql-block"> 黄鹤楼,因唐代诗人崔颢登楼所题《黄鹤楼》一诗而名扬四海。自古有“天下绝景”之美誉,与湖南岳阳的岳阳楼、江西南昌的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世称“天下江山第一楼”。</p> <p class="ql-block"> 相传古时候,辛氏夫妇在蛇山上开了一家酒馆,取名辛氏酒家。一天,他们在大雪缤纷的雪地里搭救了一位老道,老道为感谢辛氏的救命之恩,用橘皮在墙上画了一只能歌善舞的黄鹤送给他们,黄鹤广招财源,辛氏因此发家致富。十年后,老道再次来到酒馆,取下随身携带的铁笛,对着墙上的黄鹤吹起一曲奇妙的曲子,黄鹤闻声而下,载着老道飞走了。辛氏为了纪念这位仙人与黄鹤,便在此修建了一座楼阁,取名为黄鹤楼。</p> <p class="ql-block"> 美丽的传说,不仅给黄鹤楼蒙上了一层神秘浪漫的色彩,更将黄鹤楼与道家仙气联系起来,增强了黄鹤楼浓郁的道教氛围。众多传说故事构成的《黄鹤楼传说》,被列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p> <p class="ql-block"> 事实上黄鹤楼是“因山得名”。在古代,黄鹤楼修建于黄鹄矶上,古代汉语中“鹄”与 “鹤”音近,于是人们把黄鹄矶称为黄鹤矶,黄鹤矶上修的楼自然就叫黄鹤楼了。</p> <p class="ql-block"> 黄鹤楼公园</p> <p class="ql-block"> ▲ 古铜顶,系清同治七年(1868年)所建的黄鹤楼楼顶,清光绪十年(1884年)黄鹤楼被火焚毁后,仅遗此物。<span style="color:rgb(1, 1, 1);">为青铜铸成,</span>铸有铭文,有“大清同治戊辰嘉平月吉日” “王天泰炉坊”字样。</p> <p class="ql-block"> ▲ 千年吉祥钟,又称千禧钟,为迎接千禧年到来而修建,于1999年底落成。取20和21世纪连接之意。钟体为铜合金,含2.1公斤黄金,8.4公斤白银,是明朝永乐大钟后我国最大的铜钟。钟的表面铸有反映武汉三千多年历史的图案和千字铭文等内容。</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1, 1, 1);">黄鹤楼采用传统尖顶和飞檐设计,主楼高达51.4米,共五层,象征四面八方。</span>楼外有铸铜黄鹤造型、胜像宝塔、牌坊、轩廊、亭阁等建筑环绕,整楼形如黄鹤,展翅欲飞,檐下四面悬挂匾额,正面悬书法家舒同题“黄鹤楼”三字金匾。</p> <p class="ql-block"> ▲ 蛇山基岩,以黄鹤楼为核心的蛇山,是中国城市中心城区内罕见的、自然与人文浑融一体的千古名山,此段出露的岩石为组成蛇山的基岩,重建黄鹤楼时被原貌保留。</p><p class="ql-block"> 岩石是记录地球历史的天书。这段看似平平无奇的岩石,却见证了地球亿万年沧海桑田的巨大变迁。</p> <p class="ql-block"><b> 一楼大厅表现的是“神仙传说”主题</b></p> <p class="ql-block"> 在大厅中间的柱子上悬挂了一幅楹联,<span style="color:rgb(1, 1, 1);">上联是“爽气西来云雾扫开天地憾”,下联是“大江东去波涛洗净古今愁”。</span>大有祝愿登上黄鹤楼后,自西而来的凉爽之气拔开云雾,将天地间所有的遗憾一扫而光。一泻千里的汹涌波涛,将古往今来所有的忧愁和烦恼洗清而净。</p> <p class="ql-block"> ▲ 一楼大厅正面墙上的壁画名为《白云黄鹤》,高9米,宽6米,由756块彩釉陶板镶嵌而成。壁画取材于《橘皮画鹤》的古代神话,兼取唐诗“昔人已乘黄鹤去”之意。画面上方一位仙人驾着黄鹤腾空而起,只见他口吹玉笛,俯视人间,似有恋恋不舍之情。中间是一座古色古香的清代黄鹤楼。下方欢歌笑语的百姓们聚集在黄鹤楼前,或把酒吟诗,或载歌载舞,大有祝愿“仙人黄鹤”早返人间之意。<span style="color:rgb(1, 1, 1);">这幅壁画再现了黄鹤楼“因仙得名”的美丽传说。</span></p> <p class="ql-block"><b> 二楼大厅表现的是“建筑史话”主题</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span>据史料考证,黄鹤楼历经三国、唐、宋、元、明、清几个封建王朝,直到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因民房失火蔓延将它焚毁。二楼大厅,通过壁画和模型的形式,再现了黄鹤楼一千八百余年的兴衰历史。</p> <p class="ql-block"> 墙面正中镶嵌的是唐朝阎伯理的《黄鹤楼记》,两边分别为《孙权筑城》(右边)和《周瑜设宴》(左边)壁画,两幅壁画统称《黄鹤楼史话》。</p> <p class="ql-block"> 这幅壁画(右边)名为《孙权筑城》,呈现了孙权修筑夏口古城和黄鹤楼的场面。图中民工们背负巨石向上攀登,旁边站着持戈监督的武士,表明了施工的军事目的,讲述了黄鹤楼最初的历史。三国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吴主孙权出于军事目的,在形势险要的夏口城(今武昌)西临长江处,修建了一座用于瞭望的哨楼,这便是黄鹤楼的前身。唐朝以后,黄鹤楼逐渐丧失军事功能,演变成了“游必于是,宴必于是”的文化观赏楼。</p> <p class="ql-block"> 这幅壁画<span style="font-size:18px;">(左边)名</span>为《周瑜设宴》,描绘了周瑜在黄鹤楼上宴请刘备,以讨还荆州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古代绘画中的黄鹤楼,由于年代久远,资料缺失,已无法确切知道清代以前古黃鹤楼的具体建筑形象。古代绘画作品中所描绘的黄鹤楼,可以视作古人对黃鹤楼的美好想象,但不一定是当时黃鹤楼形象的真实写照。</p> <p class="ql-block"> 清代所建的黄鹤楼,基本上都采用“高三层,攒尖顶”的塔式楼阁形式,同治楼是典型的代表。清楼以其高大的体量、奇特的造型和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它成为武昌古城独一无二的地标。</p> <p class="ql-block"><b> 三楼大厅表现的是“人文荟萃”主题</b></p> <p class="ql-block"> 三楼壁画名为《人文荟萃》,以中国传统工笔写意的绘画方式,描绘了唐宋时期文化名人登临黄鹤楼,陶醉于“峨峨楚山,浩浩汉水”,留下的一篇篇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p> <p class="ql-block"> 《人文荟萃》大型陶瓷壁画由三幅相连的绣像组画构成,描绘了唐宋时期13位文化名人(从左至右依次是:杜牧、白居易、刘禹锡、王维、崔颢、李白、孟浩然、贾岛、顾况、宋之问、岳飞、陆游、范成大)的潇洒风姿,并选录他们吟咏黄鹤楼的诗词为题款,分别题写在画像的旁边。壁画图文并茂,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表现了这一层楼大厅的“人文”主题。</p> <p class="ql-block"> ▲ 《人文荟萃》大型陶瓷壁画左图</p> <p class="ql-block"> ▲ 《人文荟萃》大型陶瓷壁画中图图</p> <p class="ql-block"> ▲ 《人文荟萃》大型陶瓷壁画右图</p> <p class="ql-block"> 历代名家的诵咏,堪称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当属唐代崔颢的《黄鹤楼》,以及李白的《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岳飞的《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等。优美的黄鹤楼诗词,辉前烛后,盛传不衰,不仅为黄鹤楼这座千古名楼增添了诗情和浪漫,为中华诗词宝库增添了灿烂的华章;而且还播芳海外,光彩汉学,成为人类共享的文化资源。</p> <p class="ql-block"><b> 四楼大厅表现的是“以文会友”主题</b></p><p class="ql-block"> 四楼大厅是接待厅,备有桌椅沙发和笔墨纸砚,为文人们提供一个登高抒怀、吟诗作赋、泼墨作画的活动场所。</p> <p class="ql-block"> 正中墙面上悬挂着一幅羊毛挂毯,描绘了古代三镇的旖旎风光和清代古黄鹤楼形制。</p> <p class="ql-block"> ▼ 站在四层楼上拍摄的黄鹤楼周边景观</p> <p class="ql-block"> ▲“江山入画”及周边处于维修状态,没有开放。</p> <p class="ql-block"> ▲ 白云阁,坐落在蛇山高观山山顶,在黄鹤楼以东约274米处。海拔75.5米,阁高41.7米,比黄鹤楼仅低10米。</p> <p class="ql-block"><b> 五楼大厅表现的是“江天浩瀚”主题。</b></p><p class="ql-block"> 五楼大厅墙壁上是一组由10幅壁画组成的《江天浩瀚》,面积约一百平方米,采用天然矿物颜料,运用写意渲染的国画技法精心绘制而成。</p> <p class="ql-block"> ▲ 正面墙上三幅是整组壁画的核心,描绘了长江的古老文化、汹涌波涛和黄鹤楼的兴废变迁。</p> <p class="ql-block"> ▲ 中间壁画名为《浪淘沙》,描绘了浩瀚长江上的汹涌波涛,在石绿的底色上用金线勾勒出浪花,浪花的背面是平静的波澜。画卷主题紧扣苏东坡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一名句,寓意今天的我们站在历史的浪尖上,引领着历史遗留下来的先进文化,不断地向前迈进。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p> <p class="ql-block"> ▲ 左边壁画名为《流逝》,通过三个层次,再现了长江文化的发展进程。画面上方那位拿着铁铲,治理洪水的就是“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旁边一群妇女正在烧制陶器,说明早在彩陶文化时期,武汉纱帽山等地就已有先民居住和生活。画面中间那位男子手托巨鼎,反映当时已发展到了青铜文化时期。<span style="color:rgb(1, 1, 1);">壁画下方的虎座鸟架鼓,</span>楚人崇“凤”,鸟象征着积极向上腾飞的意思<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span>而虎则代表权力,反映出楚人希望拥有权力,实现民族腾飞。画面右下方那位头束高冠、身材高挑的男子,就是楚国著名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p><p class="ql-block"> 1978年,随州曾侯乙墓编钟的出土,不仅显示出我国古代音乐理论的高超水平,更显示我国早在公元前五世纪就已使用十二平均律了,这比欧洲早一千八百多年。正是楚国这片肥沃的土地,孕育出了黄鹤楼一千八百余年的深厚历史文化。</p> <p class="ql-block"> ▲ 右边壁画名为《华年》,通过叠影的绘画手法讲述了黄鹤楼一千八百余年的历史。画面第一层描绘了三国时期东吴孙权修建的军事瞭望楼,也就是最早的一座黄鹤楼;第二层这座典雅的楼阁为唐宋时期的黄鹤楼。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黄鹤楼屡毁屡建,不绝于世。第三层那座白色楼阁是明代黄鹤楼,后被雷击毁。下方被大火吞噬的楼阁,反映清代最后一座同治楼被烧毁的情景。而在画面中有一座很大的白色楼阁贯穿整幅画卷,它就是当代黄鹤楼。一千八百多年来,黄鹤楼已然成为了“楼运昌则国运昌”的标志,是老百姓的精神支柱,更是武汉这座城市的地标与文化符号。</p> <p class="ql-block"> 在大厅的额枋上还有七幅画卷(只拍了三幅),合称《长江源流》,分别为《江河源头》《上游浪泻》《三峡至美》《黄庐仙幻》《洞太烟波》《东流沧海》《大洋黄鹤》。10幅画卷完整地再现了万里长江的自然与人文风采。</p> <p class="ql-block"> ▼ 站在五楼拍摄到的黄鹤楼周边景观</p> <p class="ql-block"> 历经了一千八百余年沧桑历史的黄鹤楼就像一位老者,稳坐于蛇山之巅,见证了武汉沧桑的历史和日新月异的今天,不仅给武汉三镇增辉添色,更以期待的目光展望着繁荣昌盛的未来。</p> <p class="ql-block"> ▲《崔颢题诗图》浮雕(浮雕长12米,宽8.2米,画面8x4米),是一座石照壁形式的浮雕。图上雕绘着唐代诗人崔颢在云霞缭绕间,长袖飘逸、峨冠博带、潇洒挺拔、运笔赋诗的形象,图中央雕刻其千古名诗《黄鹤楼》。浮雕建成于1990年,集诗、书、画、刻四绝于一体,堪称艺术珍品。崔颢诗《黄鹤楼》由中国书法家协会原主席沈鹏书,浮雕由著名雕塑艺术家赵树同设计。</p> <p class="ql-block"> 搁笔亭,亭名取自盛唐时期黄鹤楼上“崔颢题诗,李白搁笔”的一段佳话。相传李白登临黄鹤楼时诗兴大发,正欲题诗,见崔颢《黄鹤楼》诗已题于壁上,乃搁笔,并发出“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之叹。自此,崔颢蜚声诗坛,其诗《黄鹤楼》亦被誉为唐诗七律之首。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著名戏曲家、《桃花扇》作者孔尚任游黄鹤楼时,将黄鹤楼偏北处一无名小亭命名为"搁笔亭",并欣然为之赋诗作序。此亭后成为文人墨客酬唱之所,清同治年间毁于兵燹。</p><p class="ql-block"> 现搁笔亭建成于1991年,亭中置有案、凳、砚等,别含雅趣。</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8px;">《米芾拜石》铜雕,高2米,重1吨有余,表现出米芾拜石虔诚如痴的神态,所拜之石为安徽灵璧石,高约3.5米,重约4吨。米芾(1051~1107年),北宋书画家,喜蓄金石古器,尤嗜奇石。</span></p> <p class="ql-block"> ▲ 诗碑廊,建成于1986年,由东碑廊、西碑廊、北碑廊三部分组成,全长约200米,碑廊中共117块碑,已刊刻文字的有100块,陈列着著名书法家的书法石刻,内容多为历代名人吟咏黄鹤楼的诗词歌赋联语骈文,篆、草、隶、楷、行兼备,给人以历史知识和艺术享受</p> <p class="ql-block"> 毛泽东词亭,修建于1992年,是一座四角攒尖、重檐翼舒的四柱方形亭,为纪念毛泽东多次登临蛇山而修建。亭名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原副总参谋长伍修权书。</p> <p class="ql-block"> 亭中矗立一座高3.2米、宽1.8米的石碑,上镌毛泽东手书《菩萨蛮·黄鹤楼》《水调歌头·游泳》词二首,具有重要的历史人文与艺术研究价值。</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 梅园建成于1989年,占地6000余平方米,植梅20余种,多为粉红朱砂、变绿萼、银红台阁、玉蝶等梅中珍品。</span></p> <p class="ql-block"> ▲ “壮观”二字,源于山东济宁太白楼内“壮观”碑,由唐代诗人李白手书。今黄鹤楼重建时,将“壮观”二字摹刻于石壁。壁下有“洗笔池”。“壮”字右部多加一点,传说是为平衡“观”字笔划较多的书写需要。</p> <p class="ql-block"> ▲ 涌月台,明末汉阳凤栖山发现有“涌月”石,“涌月”出自杜甫“月涌大江流”,后人将其移至武昌蛇山黄鹤楼太白堂左侧。</p><p class="ql-block"> 现涌月台重建于1992年。</p> <p class="ql-block"> ▲ 白云阁,坐落在蛇山高观山山顶,因位处公园中心的制高点,也就成为统率东、南、北区的标志性建筑,是观赏楼(黄鹤楼)、山(蛇山)、江(长江)的极佳景点,也是观赏三镇云彩的最佳处。</p> <p class="ql-block"> ▲ 走进白云阁,可以看到红木巨屏《历代黄鹤楼图》(照壁)。</p><p class="ql-block"> 历代黄鹤楼的兴废,浓缩了中华民族的荣辱。将唐、宋、元、明、清和现代六座楼宇制成双面高浮雕巨屏,是中国目前最大的红木(酸枝木)巨屏。</p> <p class="ql-block"> ▼ 由白云阁前往岳飞亭经过的石牌坊</p> <p class="ql-block"> ▲ 岳武穆遗像亭,又称岳飞亭,于1937年为鼓舞全国人民抗日斗志而建,1992年重新修整。<span style="color:rgb(1, 1, 1);">此亭呈六角形,端庄古朴,凝重稳健。</span></p> <p class="ql-block"> ▲ 岳飞铜雕,岳飞(1103~1142年),字鹏举,宋相州汤阴县(今河南省汤阴县)人。南宋抗金名将、军事家、民族英雄。蒙冤被害,年仅39岁,追谥武穆、忠武,封鄂王。</p><p class="ql-block"> 岳飞铜雕落成于1993年,高8米,重16吨,青铜铸造,雕刻出岳飞扶马挺立、双目炯炯、远眺前方,战马前蹄刨地、俯首挺颈、不甘闲立之态。</p> <p class="ql-block"> 《岳家军征战》浮雕,青石浮雕长25.6米,再现了岳飞率领岳家军驰骋征战的场面。岳飞屯兵鄂州(今武昌)期间,到黄鹤楼登高,北望中原,以如神之笔、凌云之气写下了千古名篇《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表达了“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的豪情。浮雕上镌刻岳飞书《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手迹。<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span>浮雕旁矗立一方岳飞手迹“还我河山”石刻。</p> <p class="ql-block"> 走出牌坊,结束黄鹤楼的游览(2月19日)。黄鹤楼世称“天下江山第一楼”,名副其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