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作欣赏:携故乡以赴千里

文林

<p class="ql-block">作家李春平</p> <p class="ql-block">携故乡以赴千里</p><p class="ql-block">一读李春平“盐道”三部曲</p><p class="ql-block">巴玉倩</p><p class="ql-block"> 提起李春平,从《上海是个滩》到《玻璃是透明的》,“旅居上海的陕西作家”几乎成为他的固定标签。他以“异乡人”的独特视角审视和观察着都市中人情、人性和社会生活,在更高的立足点上去了解上海甚至是整个中国,不断拓展写作的视野和边界。外来人口闯荡上海滩的经历为李春平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上海是个滩》对浦东开放与发展的记录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玻璃是透明的》中玻璃不仅是外地打工仔与都市文化之间的阻隔,也折射出西北内陆与东南沿海因经济发展不平衡所造成的人与人之间情感的隔膜和人性的异化。这些都市题材的作品也引发了人们对上海异乡人独特生活状态的思考,传递出一种关于上海的复杂微妙情感。</p><p class="ql-block"> 十年的沪上漂泊,改变的是他所处的地理空间与生存环境,广阔的大上海不断拓展着其文学书写的外延,使他在回望和重审乡土时多了一层别样的底色,不变的是他始终以故乡紫阳作为写作的原点,铭记着紫阳文化对他的孕育与栽培,出走与回归是他的人生拐点和文学策略,也成就了他的超越与升华。他能够在海派文化的映射下,将故乡的秦巴文化融合起来,使其视野更加辽阔,作品更加丰厚。</p><p class="ql-block"> 李春平青少年时代生活在大巴山下的紫阳县,邻重庆,操川音,这是一个蜀文化与楚文化交汇之地。紫阳作为李春平的精神母体,他的创作由此出发亦由此回归。青年时代的李春平对文学怀有深深的热爱,在文字中记录着日常和生活,《郑家女子》的小试牛刀为他增添了文学创作的勇气和信心,而高桥文化站的四年时光则为他夯实了文学道路的理论基础,也锻炼了他文学创作的筋骨,形成了他独特的文学创作风格。</p><p class="ql-block"> 在李春平创作的初期,紫阳的风土与人情就成为他关注的对象,秦巴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不仅为作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资源,也激发了作者的无穷文学想象。在《悬崖上的村庄》中李春平就借夏至之口对“紫阳”做了浪漫的解释,紫阳代表着“紫色的太阳、磅礴的群山和清澈的河流”,这种表述寄托着生于斯的人民对故土的审美期待,故乡的一草一木皆是最美的风景。因此,大巴山成为了李春平作品中的常见意象,那里没有现代都市的喧闹与拥挤,只有嶙峋的乱石、高耸的绝壁和深邃的沟壑。《巴山漆王》与《巴山骟匠》便是对巴山地区的风情与气韵的精细描绘,表现出了巴山地区的苍凉古老,这里时刻充满了灵魂与肉体,真善美与假丑恶的残酷搏杀,从密集而磅礴的山系中望见生命的波动,书写着巴山人民对土地的依赖和热爱,琢磨着其中的精妙与深远。在完成了都市题材小说《我的多情玩伴》《玻璃是透明的》等一系列作品之后,文学转型的任务横亘在他面前。他开始重新回归故土,重新思考秦巴地域文化的价值与意义,重新定位紫阳的山水对他文学人生的构建,探索着如何在文本中多一些乡土记忆和历史文化,不再以经济效益作为衡量作品优劣的标尺,而是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知所从来,方明所去。</p><p class="ql-block"> 从《上海是个滩》《领导生活》《步步高》等作品开始,李春平就在思考如何进行文本与故乡的二元互动,如何以文化渗透的方式将秦巴元素融入作品之中,始终以故乡紫阳作为创作基点向外延伸。到《郎在对门唱山歌》时,这部以紫阳民歌作为题目的小说不仅展现了李春平倾情民间的创作倾向,也流露出他对紫阳的深厚情谊。小说开篇李春平就以地地道道紫阳人的身份对紫阳县城的自然地理环境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这里山连着山,建筑顺势而建,人依山而居,临江而食,紫阳的风土人情与小人物的情爱纠葛在他笔下徐徐展开。《郎在对门唱山歌》不仅是小说的标题,也是紫阳地区广泛流传的经典民歌,反映了青年男女对爱情的大胆追求和紫阳特有的地方民俗,为作品注入一种别样的文艺风情。同时也在自然山水的单纯与静穆中凸显现代化发展对乡土的冲击与变异,但对于作者而言,这种创作仍是将自己局限于乡土本身,思想力量较为薄弱,未有大的突破与超越。在此期间,他不断探求新的创作出路,重新确定自己的写作视点与写作方向,实现了作家内在情感倾向的重新确定与文化内涵的重新注入,不断拓展其写作的广度与深度。</p><p class="ql-block"> 因此,“盐道”三部曲的诞生是偶然也是必然。为了写好古盐道,李春平踏上了从陕西镇坪到重庆巫溪县考察大宁盐场和古盐道的道路,这次探访不仅加深了他对古盐道历史与文化的了解,也使他意外得知了他是“盐背子”后代的身世。这种冥冥之中的神秘信息,展现了古盐道与先辈们的密切联系,从中能够透视出这条道路上的腥风血雨,苦难岁月,也隐含着国与家、家与人的逻辑关系。古盐道的历史十分悠久,但是其能够留存下来的东西又太少,那些杂乱无章的民间传说不能够详细诉说盐道的历史风采,但是古盐道作为文化遗产的巨大精神价值却值得我们认真记录并发扬光大。李春平的“盐道”三部曲以文学的形式将这段历史故事化、艺术化,利用文学想象与虚构的方式,站在民间和传统道义的叙事立场梳理着秦巴文化的脉络,为读者提供重新审视被遮蔽的古盐道及其丰富历史的机会,也为镇坪县留下了文字可感的历史记录和传奇故事。“盐道”三部曲既是李春平对故乡的一次文学馈赠,也是个人情感和家国情怀的综合体,更是将热爱落实到行动的重要举措。</p><p class="ql-block"> “盐道”三部曲虽将视野聚焦于秦巴古盐道上的人情风物,但每部作品关注的重点却各有侧重,《盐道》是发生在古盐道上的故事,善良正义,嫉恶如仇,又乐于助人的崔无疾是古盐道上盐背子的代表,作者以崔无疾救崔张氏和另外两女的英勇事迹凸显了盐背子“义”字当头的情怀,以崔无疾协助官府剿灭大儿子的反常事件表现了崔无疾大义灭亲的决心,将以“义”为道的情怀贯穿小说始终。《盐味》是发生在家里的故事,主要书写的是“镇坪-巫溪”这条线路上盐背子的生活经历,书写着巴人在背盐路途中所进行的各种斗争,他们与土匪搏斗,与野兽搏斗,与恶劣的自然环境搏斗,但是他们始终讲求仁义重视道义,以守望相助的精神在巴山之地谱写人性的赞歌。面对故意闹事者,林万春敢于为弱者主持公道;得知朋友去世后,林万春主动承担起赡养其家人的责任;面对友人的托孤,林万春义无反顾地履行着自己的诺言。他将自己的精神秉持和行为操守融于日常和生活,以行动展现出了古盐道上盐背子的风采与民俗。《盐色》采用一种综合的写法,将盐道与家庭内部联系起来,描写盐商群体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仁义之举。在《盐色》中,作者呈现了以巫溪和安康为两端的秦巴古盐道,将重点放在盐背子是如何从巫溪背盐并运输至安康和共产党抗日根据地,呈现出革命年代秦巴地区人民对抗战的支持与援助,以及人流、物流、信息流在盐道上的隐秘互动。陈三畏父子作为盐商的代表,十分支持共产党的抗日事业,其慷慨无私的援助是巴人家国情怀的独特体现,一代又一代的盐商和盐背子踩踏着先人的足迹继续前行,重新讲述这段不为人知的历史,以期在巴山深谷重新唱响这曲生命的赞歌。</p><p class="ql-block"> “盐道”三部曲中李春平虽着重于描写古盐道上盐背子、盐商、幺店主等的日常生活,却也十分关注古盐道上的民俗文化。他刻意采用了许多巫溪和镇坪,平利和紫阳一带的方言和习俗,以期真实地还原当地的原始生活面貌,为秦巴之地蒙上一层神秘色彩。《盐道》和《盐味》中都有对当地习俗的详细描写,作者并没有在作品中表现出明显的贬褒态度,只是对秦巴地区民间生活状态进行一种艺术的书写和展示。端公崔小岭在两部作品中均有出现,不同的是《盐道》中描绘的是处于形成和发展期的崔小岭拜师、求学的经历,而在《盐味》中崔小岭已年近中年,多年的端公经历使他能够保持清醒的认知,虽是端公,却有着自己内心的道义与天平。这种未经提纯的原生态文化能直接映射出民族心理和民族文化,所以李春平对秦巴民俗的关注既是对相对稳定风俗的继承,又是一种现代化的审视。</p><p class="ql-block"> 这种对秦巴文化历史与文化的关注,源于故土与自我的深厚联系,但它的历史和背后构成的社会人群,在某种意义上代表的却是整个国家。现代社会的发展,农业文明所形成的天人合一的生活方式早已消失,工业文明的科学思维使得一切都变得冷漠与自私,人与人之间也变得疏离,丰富的他乡经验使他更加了解中国都市发展的局限与弊端,也为他提供新的视角来审视秦巴文化。秦巴之地的走访、探寻与交流,让他对秦巴文化倍感亲切,也更加加深了他对这片土地的理解,对生于斯的人民的热爱,这里有他乡所难以提供的精神慰藉,也有着对人性本原的追求。李春平聚焦于秦巴地域文化与民间伦理杂糅下的人文精神书写,“仁”“义”“礼”等传统美德贯穿其作品始终,其笔下人物皆有敦厚朴实的乡土特质,他们重视个人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修养,也遵循着儒家文化所要求的伦常规范,在冲淡平和中展现出一种基于家庭、社会的群体本位精神。小说中的乡贤不仅是儒家伦理的践行者,也承担着教化民众与维护乡土社会和谐的重要职责,盐背子虽世世代代靠背盐为生,但他们从不抱怨路途的艰难,也未曾萌生过偷盗与抢劫的歹念,而是以老实疙瘩的性格在盐道上以生命换生存。这些人物不是《上海是个滩》与《玻璃是透明的》中的打工者,他们面前没有那扇透明的玻璃窗,也不处于《奈何天》与《步步高》中尔虞我诈的复杂场景,始终对他人处于警戒状态,在这里人与人的交往是自然与本能的,以“盐”为核心的盐商、盐背子、灶客、幺店主等人物类型充分展现了秦巴地区人民身上的人性美与人情美,表现一种类似沈从文所说的“优美、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人们在相互接触与交往中能够感受、触摸到世界原本的模样,这是一种久违的人文精神的回归,对当代民族心理结构与道德结构的重建具有积极的意义。</p><p class="ql-block"> 出走与回归对于李春平而言是成长与发展的过程,从紫阳到上海,李春平孤身一人,将故乡隐在身后,沿着城市题材与政治题材小说的道路迈进,从上海到紫阳,故乡之于李春平不再是一块特定的土地,而是其认识事物的角度与方法,是其创作的文学酵母,激励他不断以大视野、大境界超越时空的限制深入到民族精神层面,挖掘更多创作题材,用丰富的想象力书写着符合民族审美期待的优秀作品,用文字滋养着家乡沃土,向读者展现一个多面的李春平。</p><p class="ql-block">“盐道”三部曲《盐道》《盐色》《盐味》,李春平著,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p><p class="ql-block"> 巴玉倩,西北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2017年开始创作,作品发表于《延河》《郑州大学报》《河南思客》等期刊。</p> <p class="ql-block">安康人周末读书会读《盐道》分享交流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