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血色黎明与蓝色海岸的对话 ‍ ——海南解放公园沉思录

默然 Not chatting

<p class="ql-block">昵称:默然</p><p class="ql-block">美篇号:66415734</p><p class="ql-block">图片:网图</p> <p class="ql-block">【散文】</p><p class="ql-block"> 《血色黎明与蓝色海岸的对话》</p><p class="ql-block"> ——海南解放公园沉思录</p><p class="ql-block"> 默 然</p><p class="ql-block"> 站在临高角的沙滩上,咸涩的海风裹挟着涛声扑面而来。远处的浪花一层层扑向礁石,碎成千万片银光,仿佛要将七十多年前的炮火声揉进这永恒的潮汐里。这座名为“解放”的公园,既生长在热带植物的苍翠中,又深埋着血色历史的根脉,像一本摊开的史册,每一页都写着铁与火、生与死的辩证。</p> <p class="ql-block">  高耸的解放纪念碑刺破云层,花岗岩上“英勇斗争,永垂不朽”的鎏金大字被正午阳光镀得滚烫。触摸碑身时,掌心传来粗粝的触感,恍惚间竟似触到了凝固的时间。1949年冬,解放军渡海部队在此登陆,海水被鲜血染成暗红。那些沉在海底的钢盔、锈蚀的枪管,此刻仿佛正随着潮汐的律动轻轻叩击岸边的礁石‌。</p><p class="ql-block"> 碑脚下,几株木麻黄树在风中摇曳,针叶沙沙作响。导游说这是当年战士们亲手栽下的防风林幼苗长成。树干上斑驳的瘢痕,像极了老战士布满弹痕的脊背。树影投在花岗岩基座上,竟勾勒出某种奇异的共生——自然的柔韧与历史的刚硬在此相拥‌。</p> <p class="ql-block">  革命历史陈列馆的玻璃展柜中,一件褪色的军装静静陈列。领口处残留着暗褐色的血渍,胸章上“渡海先锋营”的字样已模糊难辨。旁边的黑白照片里,十八岁的战士秦道生抱着炸药包冲向敌舰,海风掀起他单薄的衣角,稚气未脱的面庞定格成永恒的雕塑‌。</p><p class="ql-block"> 展柜转角处,半盒发霉的炒米与生锈的水壶构成特殊的展品。解说词写道:“激战三天两夜,战士们嚼生米充饥,饮弹坑积水解渴。”此刻窗外椰林婆娑,游客举着冰镇椰子谈笑而过。两个时空的镜像在玻璃上重叠,让人惊觉:原来我们习以为常的甘甜,是有人替我们吞咽过苦涩‌。</p> <p class="ql-block">  循着朱德的题词碑走向海边,白沙门的细沙在脚下温柔陷落。1950年3月的那场战役,百余名战士在此殉国。田长寿连长肠子流出仍爬行指挥的身影,葛尹元排长拉响最后一颗手榴弹的轰鸣,都化作沙滩上永不褪色的红沙‌。</p><p class="ql-block"> 几个孩童正在堆砌沙堡,浪花调皮地舔舐他们的作品。七十多年前,同样的浪花却裹挟着子弹与弹片。生与死的距离,有时不过是一代人的光阴。当夕阳把海面染成橙红色,我突然读懂这片海滩的隐喻:最残酷的战争与最温柔的海浪,竟能在同一片时空中达成和解‌。</p> <p class="ql-block">  暮色四合时,坐在纪念广场的长椅上。青铜群雕中的战士目光如炬,与远处嬉闹着放风筝的孩童构成奇妙对话。海风穿过木麻黄针叶的缝隙,发出类似军号的呜咽。这让我想起希腊神话中的安泰俄斯——只要接触大地就能获得力量。而我们的民族,不正是在与历史的持续对话中汲取着生命力?‌</p><p class="ql-block"> 离园前,我采下一片木麻黄树叶夹进笔记本。它的叶脉呈现出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仿佛在诉说:历史的基因链中,英勇与平和从来不是对立项。就像临高角的海水,既冲刷着战争遗存的弹壳,也滋养着珊瑚与鱼群‌。</p> <p class="ql-block">  归途观琼州海峡,月光下的海面宛如流动的绸缎。突然惊觉:解放公园不仅是历史的纪念碑,更是未来的瞭望塔。当年轻人在纪念碑前拍婚纱照,当少先队员在雕塑旁宣誓入队,那些沉睡在海底的英灵,或许正透过翻涌的浪花,注视着他们用生命换来的、充满烟火气的太平盛世。</p><p class="ql-block"> 这片土地教会我们:真正的纪念,不是把历史制成标本供奉,而是让它的精神像木麻黄一样,在新时代的土壤里继续抽枝发芽。正如潮汐永不停歇地往返于血色黎明与蓝色海岸之间,一个民族的前行,永远需要这种双向奔赴的勇气与智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