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皮白术聊相饯,好去幽林啸月寒

巴尔鲁克

<br> 懂点中医药知识的朋友一看拙文标题就知道,“青皮”和“白术”是两味中药,但如何“好去幽林啸月寒”?显然诗的作者把青皮和白术拟人化了。之所以选择这两句是作为拙文标题,是因为后句颇令人潇洒惬意。诗句出自明朝诗人李汛的笔下。此人似乎不大有名,能找到的资料只有“字镜山,歙县人。”其诗云。<br> 送疟鬼 <br> 卧病山中雪又残,廿年铅鼎未成丹。<br> 脾愆正想水符急,腰瘦谁怜金带宽。<br> 寒燠或云元有鬼,兴居却幸已无官。<br> 青皮白术聊相饯,好去幽林啸月寒。<br> 这首七言律诗并不难懂,说的是诗人冬季得病,以及对用药痊愈后希望。首联交代了使人患病在冬季,后句“廿年铅鼎未成丹”笔者以为是一双关语。字面意思是炼丹二十年而没炼成,背后则是说自己锻炼身体多年却没能把体魄练得强壮。“铅鼎”即炼丹炉。铅为道家炼丹的主要原料﹐故名。文人墨客常借道家修炼之事自喻身心修炼。颔联前句说的是患病症状,因“愆(qiān千)”有超过;罪过、过失;丧失;患恶疾等寓意,且通“骞”之亏损意,所以“脾愆”说的是脾胃患病失调。笔者没能查到“水符急”是什么意思,臆测大概是腹泻。颈联前句“寒燠或云元有鬼”大意是患疟之后的主要症状是突然发冷、高烧。“寒燠(yù玉)”,辞书解释有四:(1)冷热。(2)借指时间。一寒一燠,代表一年。(3)指问候冷暖的应酬话。(4)犹苦乐。后句“兴居却幸已无官”是庆幸自己并无大碍。“兴居”指日常生活起居。尾联大意是说,赶紧用药调理,病好之后就可以外出赏月了。<br> 因诗题为“送疟鬼”,故而拓展一点关于“疟鬼”的知识。既然与鬼有关,所以大可不必当真,但不可不知其传说。<br> 汉代王充在《论衡·订鬼篇》中引《礼》说:“颛顼氏有三子,生而故妖死,去为疫鬼;一居江水,是为虐鬼;一居若水,是为魍魉鬼;一居人宫室区隅沤库,善惊人小儿。”疟鬼,作为中国民间传说中的一种鬼怪,并给人们带来灾难,在科学技术尚不发达的古代,人们有这样或那样的认识并不奇怪,尤其是在无法准确认知又得不到解决方法的情况下,古人特别是远古时代的人们自然就会想到神仙鬼怪了。<br> 尽管现代科学已经解释了许多自然现象,但虐鬼等传说仍然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些传说不仅反映了古人对死亡的恐惧和对超自然力量的崇拜,还通过节日和习俗等方式传承下来,成为文化的一部分。比如,自汉代开始,历代王朝在每年伊始都会举行肆傩仪式来驱逐疫鬼,希望能保来年平安。王充在《论衡·解除篇》中还着重指出逐疫除鬼的意义:“故岁终事毕,驱逐疫鬼,因以送陈迎新纳吉也。”至此,我们如今每年的春节期间,人们会进行各种仪式来祈求驱除疫病。比如国人在腊八这一天要喝腊八粥的原因之一,就与驱除虐鬼有关。民间传说,疫鬼最怕赤(红)豆,故有“赤豆打鬼”的说法,而腊八粥制作时红小豆、赤小豆是必备的,当然红色对国人而言还能带来吉祥和安康。<br> 说完驱鬼,该说说中药“青皮”了。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提供给百度百科的说明为。<br> 青皮,中药名。为芸香科植物橘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幼果或未成熟果实的果皮。5~6月收集自落的幼果,晒干,习称“个青皮”;7~8月采收未成熟的果实,在果皮上纵剖成四瓣至基部,除尽瓤瓣,晒干,习称“四花青皮”。<br> 按照若水堂(新会陈皮百年商号)的定义,青皮是陈皮中很重要的一类。特指广东新会原种(未经嫁接)陈皮柑10月下旬采摘的青色果皮;须经十年以上自然陈化,具备疏肝利胆的特殊性味、功效。<br> 入药部位:植物的干燥幼果或未成熟果实的果皮。性味:味苦、辛,性温。归经:归肝、胆、胃经。功能:有疏肝破气,消积化滞的功效。主治:用于胸胁胀痛,疝气疼痛,乳癖,乳痈,食积气滞,脘腹胀痛。<br> 笔者手头的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药学(供中医、中药、针灸专业用)》(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6月版)关于“青皮”的讲解相对简单,但关键点与百度百科说的一样。归纳各种辞书对“青皮”的解释有:(1)青橘皮、青柑皮之俗称。橘青未黄时去瓤曝干以入药,其气香烈。可治疗胃痛、吐逆,并可解热、消痰。(2)青色外皮,青色表层。(3)植物名。冬青科冬青属,落叶乔木。树皮灰白而带绿色,故称为“青皮”。(4)无赖汉。(5)性情乖缪、言语态度不和蔼的人。<br> 笔者借助搜韵网查找写有“青皮”的诗词歌赋古今作品24首,目前看到最早写有“青皮”的是唐末诗人李咸用,这是笔者这次学习过程中才知道的唐代诗人。《唐诗大辞典(修订本)》载其:“生卒年不详。族望陇西(今甘肃临洮)。习儒业,久不第,曾应辟为推官。因唐末乱离,仕途不达,遂寓居庐山等地。生平事迹散见宋杨万里《唐李推官披沙集序》、《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九、《唐才子传》卷一〇《殷文圭》附。咸用工诗,尤擅乐府、律诗。所作多忧乱失意之词。杨万里谓其“见后却无语,别来长独愁”、“危城三面水,古树一边春”等句,为善写“征人凄苦之情”,有“国风之遗音,江左之异曲”(《唐李推官披沙集序》)。辛文房则诋为“气格卑下”(《唐才子传》)。与修睦、来鹏等有交谊,时有唱酬。作诗颇多,《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九著录《披沙集》6卷。《全唐诗》存诗3卷。”李咸用诗云。<br> 石版歌<br> 云根劈裂雷斧痕,龙泉切璞青皮皴。<br> 直方挺质贞且真,当庭卓立凝顽神。<br> 春雨流膏成立文,主人性静看长新。<br> 明月夜来回短影,何如照冷太湖滨。<br> 诗人所吟咏的“石板”,从诗的内容推断,当是一种庭院或室内屏风装饰用的石板,既不是建材,也不是石版印刷所用的底板,也不大可能是古人常用的一种教学用具,就是那种镶有木框,用石笔在上面写字且易擦掉的石板。这种教学用的小石板,如今只能在博物馆里见到了。<br> 诗的第一句所说的“云根”,在文人墨客笔下常指深山云起之处,而唐宋诗人多用来指称山石。辞书还有另外一种解释,因其为云游僧道歇脚之处,故道院僧寺为“云根”。第三句“直方挺质贞且真”中的“挺质”,意为生就的美质。<br> 下面这首七绝诗的作者叫金宗直,搜韵网在他姓名前标注“明”,但在介绍时又说“朝鲜善山人,字季温,号佔毕斋。”笔者之所以拿来学习一下,并不是因为诗有多好,而是诗题中说到的“乇罗歌”。“‌乇罗歌”的‌“乇”字有两个读音。一是读tuō(拖),意思是委托或寄托。二是读‌zhé(哲),意思是草叶。至于在此读什么音,有待请教懂韩语的朋友。先看诗,再说歌。<br> 乙酉二月二十八日。宿稷山之成欢驿。济州贡药人金克修亦来。因夜话。略问风土物产。遂录其言。为赋乇罗歌十四首 其六 <br> 乌梅玳瑁黑珊瑚,附子青皮天下无。<br> 物产非惟东府库,精英尽入活人须。<br> 诗题比较长,但把作诗的经过交代的比较清楚,也就是说这首诗是听了供药人叙述风土物产“遂录其言”其中的一首。“乙酉二月二十八日”为‌公元1465年。在中国属朱明王朝明宪宗朱见深在位期间的成化元年,而在朝鲜则是李氏朝鲜时期(1392年~1910年)的中期。“宿稷山之成欢驿。”所说的“稷山”,在中国有这样几处。一是在今山西运城市闻喜县,因西汉“汾南为稷山亭”而得名。二是在常州府江阴县东二十里,亦名薛山。相传唐薛稷别业在此。三是在绍兴府城东五十里。越绝云:稷山者,句践济戎台旧经,越王种菜于此。四是在青州府临淄县西南十三里。齐记补遗云:上有后稷祠,故名。诗人所说的“稷山”大概是今天韩国忠清道下辖的稷山县。<br> 诗的第一行罗列了可作为药用的动植物,即乌梅、玳瑁、珊瑚、附子和青皮。第二行则说明这些物产不但被官府收入库中,就连有钱的精英阶层很需要。“物产非惟东府库”句中的“非惟”,意为不但,不仅。“东府”原为丞相府的代称,在此借指官府。<br> 关于“‌乇罗歌”‌,如今已成为韩国济州的一种地方民歌,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其历史而言,乇罗歌源于古代氐羌族群,这一组群是我国云南境内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乇罗歌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开始流传,并在南朝时期有所发展。乇罗歌不仅是一种音乐形式,更是当地文化传承和社区凝聚的重要载体。其演唱形式多样,通常在节日或庆典活动中进行。内容则异常丰富,涉及当地的历史、文化和民俗,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和情感。演唱时,歌手们会通过不同的旋律和歌词来表达情感和故事,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