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药王山与宗角禄康公园

紫竹毽友

<p class="ql-block">相传,它顶上的山崖是文成公主思念家乡时向东方朝拜的地方。洞窟开凿于松赞干布时代,据说藏王松赞干布的木雅妃如雍在查拉鲁普山崖上雕刻大梵天神像,用当时西藏很紧俏的盐作为工匠的报酬,掘崖粉一升,给盐一升。接着,又在石窟里开凿了转经廊道。经过一千多年的风风雨雨,中间几经兴衰,这座拉萨地区罕见的石窟寺庙仍然保存完好。</p> <p class="ql-block">西藏药王山风景区简介</p><p class="ql-block">1. ‌地理位置与基本概况‌‌</p><p class="ql-block">‌位置‌:药王山(藏名“夹波日”,意为“山角之山”)位于西藏拉萨市布达拉宫右侧,海拔3725米,与布达拉宫所在的红山原为同一山脉,后因修路被短暂分隔。</p><p class="ql-block">‌宗教意义‌:作为藏医发源地,山顶的招拉笔笔洞寺为业医喇嘛居所,供奉药王菩萨,是西藏重要的宗教圣山之一。</p><p class="ql-block">2. ‌核心景点与特色‌</p><p class="ql-block">‌查拉鲁普石窟‌</p><p class="ql-block">药王山东麓的查拉鲁普石窟是拉萨罕见的石窟寺庙,开凿于松赞干布时代(距今1300多年),面积约27平方米。洞内有69尊石刻造像,包括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尺尊公主及重臣像,中心柱与岩壁间形成转经廊道,需酥油灯照明,建议携带头灯参观。</p><p class="ql-block">‌摩崖石刻与万佛墙‌</p><p class="ql-block">山体遍布数千尊摩崖造像(西藏数量之冠),题材涵盖佛像、护法神等,风格多样但部分风化严重。山后的万佛墙附近有大量刻玛尼石的匠人,是拉萨著名的宗教艺术聚集地。</p><p class="ql-block">‌观景台与摄影‌</p><p class="ql-block">药王山半山腰是拍摄布达拉宫的最佳角度,清晨常有摄影爱好者等待日出金光洒向宫殿的瞬间。</p><p class="ql-block">3. ‌历史与文化价值‌</p><p class="ql-block">‌藏医渊源‌:历史上曾是藏医学府(门巴扎仓),17世纪由第巴·桑结嘉措扩建,后合并为现代藏医院。文成公主带来的中医典籍与藏医融合,推动了藏医学发展。</p><p class="ql-block">‌宗教活动‌:重要节日时转经路上信徒云集,信徒常将刻有六字真言的石块供奉于山崖,形成独特的宗教景观。</p><p class="ql-block">4. ‌实用信息‌</p><p class="ql-block">‌交通‌:从西藏旅游局东侧小路南行可至万佛墙区域。</p><p class="ql-block">‌注意事项‌:石窟内光线昏暗,需自备照明设备;尊重当地宗教习俗,避免干扰朝圣者。</p><p class="ql-block">‌总结‌:药王山集宗教、历史、自然景观于一体,既是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拉萨不可错过的地标性景点。其石窟艺术、摩崖石刻与布达拉宫的呼应关系,展现了西藏深厚的宗教与艺术底蕴。</p> <p class="ql-block">药王山与布达拉宫所在的红山咫尺相对,两山之间有市内的一条主要干道穿过。过去,两山由一座白塔相接,底层是门洞,是拉萨城的门户。60年代拉萨扩建,拆掉了佛塔,几十米宽的柏油路拉开了两山的距离。有人认为断了神脉,曾想法用经幡将两山连接起来。每年藏历年来临时,虔诚的信徒都要来此将新幡挂上。现已重新以塔相连。</p> <p class="ql-block">窟内有造像七十多尊,除多尊为泥塑外,余皆为石刻像,零散地分布在中心立柱四面和洞窟的南面、西面、北面的岩壁上。造像以宗教人物为藏王、历史人物为主,从造像技法、形象特征上看为不同时期雕成。在诸造像中尤以经廊南壁上排的尼玛次造像最为有趣。造像高仅29厘米,饰高发髻、戴耳坠、项链、手镯、上身袒露、披帛、下身着紧腿裤,右手持钵,左手指着上方雕刻的一个金光四射的太阳,打座在方台上。尼玛是藏语太阳之意,次是抓的意思。传说尼玛是古天竺的一位神人,他曾抓下天上无数个太阳。这个传说带点宗教色彩,但却与我国古代“后翌射日”的神话有某种相似。除此之外,窟内藏王松赞干布和九位大臣的造像也雕刻得栩栩如生、颇为传神。那头戴塔式夹帽、顶端露出一小佛头(这是松赞干布像的主要特征),浓眉大眼,二排八字胡须,表情庄重的松赞干布像,虽不知刻于何年何月出自哪一位艺匠之手,但这位在藏族历史上做出过辉煌业绩的杰出人物,为世代藏族人民敬仰,奉为神的化身而千古留名,紧靠着松赞干布像右侧雕刻的是文成公主像,当朝圣者立足于她面前默默祈诵时,她那为藏汉两个民族长期合睦友好开创的历史业绩和所做出的伟大贡献,世代传颂。离开这传说颇多、使人产生不少联想的石窟,去领略与查拉路甫石窟相映生辉的凿刻于“角布日”神山东山头北崖壁、山北的南崖、山南面崖壁上的万尊摩崖造像与六字真经,那您可谓走进了佛国境界、艺术的大宫殿里。</p> <p class="ql-block">药王山上的一片废墟原是座门巴扎仓(藏医学院),因具有宗教的性质,也称药王庙。释迦能医治百病,相传药王就是释迦牟尼佛的一个化身。从吐蕃王朝时代西藏民间出现藏医算起,这门古老的学问已经流传了1000多年。7世纪,文成公主远嫁吐蕃的时候,从大唐带去了汉文化,其中有本中医书叫《医学大全》。此后金城公主再嫁吐蕃,又带去了医书《月王药诊》,使得中医的一些理论和方法逐步融汇到藏医之中。8世纪,著名“医圣”宇妥·元丹贡布到印度学医,继承发展了中医和印度医学,著《四部医典》。药王庙逐渐集中了一批学识渊博的藏医,大约在17世纪发展为藏医学府,慕名而来的求学者使这座小庙日见兴盛。17世纪末,第巴·桑结嘉措为发展藏医,在山上修建门巴扎仓(医药院),从各寺选拔部分喇嘛来此学习医药知识。60年代以后,原属于药王庙的藏医合并到门孜康,成为藏医院。它的门诊大楼就在大昭寺西面宇妥桥的附近。为纪念藏医的始祖,那条路命名为宇妥路。</p> <p class="ql-block">道登达娃和《甘珠尔》佛塔</p><p class="ql-block">药王山有一座石板垒砌的佛塔,石板上刻的是大藏经《甘珠尔》。所有远道前来拉萨的朝圣者——手持木屣、系着肮脏的皮袍、口中念念有词的贫穷百姓,无一不在此处得到慰藉。只因多年前修建大藏经《甘珠尔》石板佛塔的人——道登达娃,以亲身朝圣的经历,不露痕迹的表述着与佛祖的命运。</p><p class="ql-block">唐东杰布:建筑师 ,藏戏第二创始人</p><p class="ql-block">多年前,四十岁的道登达娃从家乡青海玉树州曲麻莱磕着长头出发,那时他的女儿还不到二十。和很多朝圣者一样,道登达娃不动声色地积累着他们的脚步,即使睡觉也要用石头在地上作出标记,以免匆忙中打乱一个步伐。途中,道登达娃的小儿子生下来了,他的女儿也生下了儿子。两年后道登达娃一家人到达拉萨,去过了所有能去的寺庙,全家人决定留下了。道登达娃说:“我是这么想的,我哪里都不去了,我要在药王山修个塔子……”整整十年,道登达娃每逢吉日都风雨无阻地坐在绘满佛像的药王山下,为修建佛塔托钵化缘。每位来此的善男信女,将手中的布施的哪怕一分一角钱都恭敬地交给他。十年后,恢弘的大藏经《甘珠尔》佛塔得以伫立于此。</p> <p class="ql-block">宗角禄康</p><p class="ql-block">西藏拉萨布达拉宫后面的园林</p><p class="ql-block">拉萨的布达拉宫后,有一片水清林幽之所,古柳蟠生,碧波清澈。这就是拉萨著名的园林——宗角禄康。宗角禄康是布达拉宫附近最著名的水域,所有水中倒影的布达拉宫照片都是从宗角禄康方向拍摄的。 在藏语中,“宗角”的意思是:(布达拉)宫堡后面;“禄康”,意为鲁神殿。鲁神是藏传佛教和苯教对居于地下和水中的一类神灵的统称。“鲁神”往往被汉译为“龙神”,进而又被误传为内地人所说的龙王,“龙王潭”这个俗称因此出现。</p><p class="ql-block">中文名</p><p class="ql-block">宗角禄康</p><p class="ql-block">外文名</p><p class="ql-block">zong jiao lu kang</p><p class="ql-block">整治</p><p class="ql-block">六世达赖喇嘛时期</p><p class="ql-block">简介</p><p class="ql-block">阁楼高三层,一二层为全对称</p><p class="ql-block">碑刻</p><p class="ql-block">康熙皇帝《御制平定西藏碑》</p><p class="ql-block">创建时间</p><p class="ql-block">17世纪布达拉宫扩建过程中</p> <p class="ql-block">整治</p><p class="ql-block">17世纪布达拉宫扩建过程中,在此大量取土,遂积水成潭。六世达赖喇嘛时期对这里进行了整治开发,在潭中小岛上按藏传佛教仪轨中的坛城模式建了一座阁楼,井架了一座长20多米、宽3米多的五孔石拱桥与外界相通。八世达赖喇嘛、十三世达赖喇嘛等,也曾对此进行过整治维修</p> <p class="ql-block">简介</p><p class="ql-block">阁楼高三层,一二层为全对称十字型神殿,主供鲁神据说是六世达赖喇嘛从墨竹工卡迎请的女神墨竹赛钦,还有宝瓶坛城 和众多护法神等。神殿四周设有用于观赏风景的沿廊;顶层则是六角形小殿,斗拱承檐,上覆六角攒尖顶。此后,这里成为禁苑,是拉萨少数僧俗贵族划牛皮船玩的地方,旁人平时被拒之门外。每年藏历四月十五日的萨嘎达瓦节,人们都要到这个神殿供奉墨竹赛钦女神,献哈达、点酥油灯、施供品。</p><p class="ql-block">西藏民主改革以后,宗角禄康被辟为公园,该公园海拔较高,平原游客来玩时建议携带抗高原反应药品。</p> <p class="ql-block">由于城市道路建设的需要,1965年,原先位于布达拉宫前的两尊石碑及碑亭被整体移置这里。一尊是康熙皇帝《御制平定西藏碑》,主要记述康熙六十年平定准噶尔叛乱始末;另一尊是乾隆皇帝《御制十全记碑》,着重记述了乾隆五十七年派福康安大将军率军进藏驱逐廓尔喀入侵者的经过及意义。这两座碑及碑亭现已被迁回扩建后的布达拉宫广场,置于布达拉宫正门两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