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文字编辑:保定老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文中插图:选自网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标题提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关于本文标题前的“七十一年间的回忆”一词,原于我自1954年从外地回到老家保定,至今己经过去了七十一年,故此,我在写这期间保定的故事时,都会在文章标题前写上这一时间段标识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最近看了一篇介绍保定和清苑县历史故事的文章,其中提到南城里“兴华路”东头路北,有一个叫“余庆里”的巷子,这个名称是错误的,它应该叫“庆余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它位于“保定二中”(即慈禧行宫和更早的南大寺)后边的西北角,隔“兴华路”(再早叫县街和旧县街)与其相望,是个向北延伸不远的一条浅胡同,北边是封死的俗称叫这种胡同为死胡同,它向南的巷口上是一个青砖穹形的街门,门宽一米多,门上标有“庆余里”三字的巷名,胡同里的西边是南北一排布置相似,但大小不一的青砖建筑的院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据由我市著名学者陈伯涛老师参与编辑的,《保定古城街巷史话图说》一书中有关篇幅的介绍,此巷曾是“乾义面粉公司”(即后来的“新中国面粉厂〞)的副总经理兼工务长刘秀臣自住的私宅。再有就是此巷后院曾住过清代大学士纪晓岚的后代纪伯文,为此而有了名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以下照片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是兴华路向东去的马路,马路右边是二中后墙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是二中西边的“大安市胡同〞北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3,是指向兴华路北边的“庆余里”巷口,现在这里己是由西迁来的“永华南路小学”占用的地盘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以下照片中,显示的是箭头所指“庆余里”在兴华路的具体位置,结合上面那张照片,让你了解的更清楚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回过头来说说这“余庆里”,见上面照片箭头所指的那一段红色竖条位置,它是东城内的一个不显眼的小巷,位置在原回民小学门前那条福兴里靠西侧,我之所以记住它,是因为在很多年前我无意中走到那里,只见一个不大的小巷口的青砖大门上标有“余庆里”三个字,它立即让我想起我家不远的兴华路北边的那个“庆余里”来了,它们同是三个字,我更记的清楚的是这两个巷子上的庆和余都是以前写的那种繁体字,不同的是前两字互换了,因此我才记得这么清楚,一直印在脑子里了,在以后见到写保定往事的文字里,时常看到在写兴华路那个“庆余里”时,却有出现“余庆里〞的字样,也可能是“余庆里”这个巷子太短小又名不见经传地被人忽略了,以致于有关保定街巷的地图和文字记载中,竞然没有它的位置标识和文字提示而被忽略掉了,这也可以说是保定地名历史记载上的一桩缺憾了,回过头来,我又想这条巷子太短小,当初起名的人为的是图它“好事余庆不断”的吉利而写的,它只是做了个巷子的标识而已,况且这巷子里也没出过什么轰动过保定的名人吧,故此它既不出名又被冷淡这也是很自然的事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当然还有一种可能性是印书排版者的责任心不强,把字排错了,加之审稿者疏忽大意,二者造就了这种不该发生的事情,这点我深有体会,比如说,有一次我的稿件见之于某书中,原稿写的是制做糕点用的“食油”,却被印成了“石油”,这样的错误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是排版印刷出现的错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而第二个实例请参阅文下两张照片,这我在编辑写作本文时,在翻阅陈伯涛老师《保定古城街巷史话图说》第一本的117页时(见照片红色所示)竞有两处印的是余庆里,你再看下面照片里,用红色圈住的文字,写的是庆余里…,这就完全证明是排版印刷的错误!因为红圈里的字连图片是作者实画,而文字可没按作者原文排印。像这“庆余里”与“余庆里”之误,不明就里的读者就很难看出来了。于是这个黑锅却无意中给作者背上了,为这事你说找谁说理去?再说文章都发表出去书都印出发行了,错也就这样错下去了,除非此书再版印刷时再声明並于以更正,须知在现时的状况,很少有书再版发行的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之所以写此拙文,是想以一个往事的亲历者和见证者,用我的认知去揭开这个有关保定地名之误的迷雾,还它一个清楚的事实,给人们一个警醒而已,更不要再以讹传讹地错下去,这样下去真假难辨,我们常说的史实豈不成了空话连篇的一堆文字,让后人怎么去看?怎么去相信?除此之外别的我也就没什么可说的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正是,一条短巷引出了人们对待过往历史的认知和重视,从而也见证了历史内容无论大小,它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的重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本文写于2025年4月21日。</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