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大单元之力 启数学素养新程——林道繁名师工作室“大单元教学”主题研修活动

文昌市第一小学

一、活动序章:以研促教,共赴成长之约 <p class="ql-block">  在“双减”政策深化落实与核心素养导向教学改革的背景下,为充分发挥名师工作室的辐射引领作用,2025年4月17日,文昌市林道繁名师工作室“大单元教学”主题暨区域研修培训活动在文昌市第一小学隆重举行。全市数学教研员与骨干教师齐聚一堂,以课例为实践锚点,以研讨为交流桥梁,共同探寻大单元教学的创新实践路径,为区域数学教学改革注入新动能。</p> 二、第一片区·文昌一小站:深耕单元设计,夯实教学根基 <p class="ql-block"> 课堂是教研的主阵地,两节研究课率先拉开序幕,展现单元视角下的课时落地策略。</p> 【研究课:概念建构与知识整合的双重探索】 <p class="ql-block">  第一节研究课由龙金妃老师执教三年级数学《认识面积》一课。课堂以“文昌东郊椰林”视频导入,随后展示照片,巧妙引出“面的知识”,激发学生兴趣。</p> <p class="ql-block">  新授时,教师引导学生列举“黑板、课桌、门”等生活中的面,通过触摸课桌直观感知。列举橘子表面、手掌面等,自然区分平面与曲面。对比不同面与数学书封面大小,顺势引出“面的大小即面积”,如“黑板面的大小就是黑板面的面积”,并鼓励学生描述其他物体面积,板书时安排同桌互读强化理解。接着明确“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物体表面的面积”,追问“数学书封面图形及长方形面积”引导深入思考。</p> <p class="ql-block">  最后借助学习单涂图形面积,学生在操作中发现封闭图形才有面积,进而归纳出“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层层递进,深化对面积概念的认知,整个教学过程生动且富有逻辑性,有效引导学生探索面积知识。</p> <p class="ql-block">  第二节研究课由范艳巧老师执教《因数和倍数的复习》一课,教学过程环环相扣,精彩纷呈。</p> <p class="ql-block">  首先,范老师展示2、3、5、10四个数,引导学生联想“因数、倍数”单元知识,学生列举出奇数、偶数、质数、合数等概念。接着教师追问“非零自然数由哪几部分组成”,学生回答由质数、合数、1构成。随后回顾因数和倍数的基本特性,如因数个数有限,倍数个数无限;梳理2、3、5的倍数特征,通过“学号是2、3、5的倍数站起来”的互动,得出30既是2、5的倍数,也是3的倍数,进而引导学生思考本单元围绕的核心知识点。</p> <p class="ql-block">  接着范老师引导学生如何明确整理步骤,即围绕核心→全面有序简洁地梳理知识点→分类发现联系→建立知识线。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思考以下三项内容:①知识间联系;②动手摆一摆,整理出简洁明了的知识网络图;③结合网络图阐述整理思路。</p> <p class="ql-block"> 最后设置“寻找能开四把锁的万能钥匙”趣味环节,进一步深化知识运用,整节课在复习巩固中不失趣味,在知识梳理中提升思维。</p> 专题讲座:理论赋能,解码大单元设计逻辑 <p class="ql-block">  王春莹老师做了专题为《大单元教学设计——以&lt;多边形的面积&gt;为例》的讲座。</p><p class="ql-block"> 此次讲座内容围绕大单元教学设计展开,实现了“知识本位”到“素养导向”的跨越,聚焦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破解现实中的教学难题,推动“机械记忆”向“深度理解”转变,促进知识高效内化;以学生需求为导向,将“解题能力”升华为“问题解决能力”,增强综合素养。同时明晰大单元教学边界:非追求教材单元容量扩大,不止步于知识技能学习,不强制跨学科,立足学科本质适当融合。最后明确教学实施四步:确立情境任务目标、设计整理教学内容、规划课程活动路径、开展经验交流评价,为大单元教学设计提供了清晰的理念指引与实践路径。</p> 交流研讨:思维碰撞,共解教学困惑 <p class="ql-block">  每一次的交流研讨,都是智慧的汇聚,为教育教学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交流研讨的园地,一起分享、探讨,在思维的交锋中,探寻教育的真谛,共绘教学的美好蓝图。</p> <p class="ql-block">  詹淑清老师对两节研究课进行点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第一节课通过贴近生活的实例引入面积概念,采用直观形象思维激发学生兴趣。通过操作活动和不同比较方法,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理解面积。第二节课则通过层次分明的复习,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并通过例题巩固知识,提升解题能力。课程设计注重实践,强调概念教学由具体到抽象的过渡。</p> <p class="ql-block">  李明坊老师对两节课进行点评:</p><p class="ql-block"> 第一节研究课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了大单元教学整体思想:①周长和面积进行区分。②从长方体中抽象出面再从面当中抽象出封面。③用不同验证方法的串联进行大单元思想的渗透。第二节研究课是复习课,复习课应超越知识点的简单梳理,促进学生认知的提升,做到温故而知新,本节课很好的做到了这一点。</p> <p class="ql-block">  龙金妃老师进行点评:</p><p class="ql-block"> 龙老师着重强调了大单元教学在知识体系中的承上启下作用。她详细阐述了面积单元所涵盖的诸多知识点,如面积的含义、常用单位、计算方法,以及面积与周长的区别。此外,龙老师还深入谈到,在课程设计过程中,需充分考量各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注重将新知识与旧知识有机结合,从而助力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掌握面积概念。</p> <p class="ql-block">  林道繁主任在总结大单元教学实施时,着重强调了真实情境创设、数学本质体现、知识结构化及学生动手操作的重要意义。他指出骨干教师在探索教学实施路径中发挥着关键引领作用,而保障每节课的实施质量是实现教学大目标的基石——唯有将每个教学环节做细做实,才能切实达成整体育人目标。</p> 三、专家引领:高屋建瓴,锚定改革方向 <p class="ql-block">  下午由省教育研究院何丽老师做了《整体设计树木建林》专题讲座,以“四问四单”为切入点,通过朱玉宾《条形统计图》中“喜羊羊们练习跳车”的生动案例,深入探讨数据处理问题。活动鲜明对比了局部眼光与整体眼光:局部眼光聚焦课时设计,以教为中心,导致知识碎片化、学习浅尝辄止;整体眼光则着眼单元设计,聚焦学习单元,以结构化为本,直指核心素养培育。</p><p class="ql-block"> “四问”明确学习关键: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怎么学、学会了吗;“四单”构建实施框架,包括知识单、目标单、学程单、评估单。接着以人教版运算律内容为例,如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两律应用→减法性质的脉络,阐述立课时目标需“找动词→定标准→给条件”。以《交换律》为例,其学习目标为:借助加法等式情境,在观察、猜想、验证、交流中形成数感;在多元表征规律中体会字母表示的优越性,培育符号意识;在“选算式计算”活动中感受交换律价值,提升运算能力。</p><p class="ql-block"> 何老师的讲座为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深度指引,助力教学向更高效、更聚焦核心素养的方向迈进。 </p> 四、活动小结:凝智聚力,共绘教研蓝图 <p class="ql-block">  林道繁主任总结:“大单元教学是对‘碎片化’教学的重构,需要教师从‘设计者’转变为‘架构者’。本次活动通过课例示范、理论引领、跨界融合,为大家打开了新思路。期待全体教师以此次研修为起点,在实践中深耕细作,让核心素养在课堂落地生根。”</p> <p class="ql-block">  教育是一场向美而行的遇见,教研是一次携手共进的修行。林道繁名师工作室将继续深耕“大单元教学”领域,以专业引领推动教学变革,让每一节数学课都成为培育核心素养的沃土,让每一位教师都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p> <p class="ql-block">编辑:云惠敏</p><p class="ql-block">审核:侯秀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