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溪截角徐氏~乾隆五年重修宗譜序(副本)

永康徐半县历史人文

<p class="ql-block">華溪截角徐氏~重修宗譜序</p><p class="ql-block"> 家之敘人倫,正宗脉,定尊卑,明長幼,上以考世系之始,下以聯支派之分者,非謂不為功。譜牒所係,詎淺鲜哉。</p><p class="ql-block"> 吾家截角徐氏,系出轩辕九世孫,伯益之子若木。源来甚遠,迨周穆王時,誕公平徐夷乱,賜朱弓寶矢,封为偃王。及東漢吳興太守琪公,始悦古麗風土,而居隅東。至封以截角,重以世家,則自仗義助址之绰公始。紀世則自永清源公始。越四世副使琨公,徙居球溪。太常寺卿琦公,仍居在城舊址,而流裔遂自此分。</p><p class="ql-block"> 為之後者所尤急,赖有傳譜也。前明自成化,以迄萬歷間,鄉貢士天祥公,廩生一濂公,庠生廷州公、國明公,暨廷瑞公、廷音公、廷承公等,合二为一,繼續修明。伊時都諫北軒趙公,大京兆居左程公,實闡叙,而詳明之源,昭然歷歷可考。功诚鉅矣。</p><p class="ql-block"> 延今百有三十餘年,子姓益繁,支派益别。琨公後有徒金華龍口者。琦公後有徒仙居,有從金華林江與嵩溪者。有徙武義杏瞿,及本邑里溪与田橋者。星居分列,更難悉數,愈遠愈疏,吉凶不聞,同族幾等於途人,又何以聯族屬而敦彝倫耶?</p><p class="ql-block"> 虞父字君素,号南山者,憂宗譜之不修,無以承前而垂後。於今春設席纠議,與當事族長兄,諱寧先、文彬、雲景、宗修、庠生愉先、宗璦等,協力同營,缵而條之,丕承先绪,合二爲一,悉二派之分流,聯眾支於一脉,錄其可考,置其無稽。雖遠徙,咸有统宗。縱異居不至暌渙,由是支明派別、行第昭穆、尊卑長幼,皆整然其有條,而且宅墓有圖,行實有傳,親親、長長、貴貴、賢賢,一遵先世遺規,永足以為一家之信史矣。</p><p class="ql-block"> 時相厥事者,又有家長叔祖:諱承鏘、得員、承亮,之崑、初、禪;仁伯:绍泰、叔绍茂、绍浦、绍連,是瑄;兄:如先、安先、宗書、雙先、宗軍,并太祖世多、叔祖敬廷等,與为贊成。</p><p class="ql-block"> 繼自今子子孫孫,衍及萬禩,得以瞭然於一脉相承,而率親率祖之思,勃乎其難遏。詎敢言功,亦庶幾不失北軒公之厚意云爾。</p><p class="ql-block"> 虞年甫踰弱冠,樸陋無文,今重承長者命,不敢卒辭,因謹著之,以弁諸首。</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旹 </p><p class="ql-block">皇清乾隆五年歲在庚申月次無射上旬吉旦</p><p class="ql-block">十九世孫邑增生介虞敬識</p><p class="ql-block">译文:</p><p class="ql-block">华溪截角徐氏重修宗谱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在家族的传承体系里,梳理人伦秩序、规整宗族脉络、辨明地位高低、区分年龄长幼,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往上,可追溯家族世系的起源,探寻祖先的踪迹;往下,能将各分支流派紧密相连,让家族的繁衍路径清晰可辨。这般作为,对家族的存续与发展意义非凡,而承载着这一切的族谱,其作用更是举足轻重,绝非寻常小事可比。</p><p class="ql-block"> 我们华溪截角徐氏,追根溯源,始祖是轩辕黄帝的第九世孙——伯益之子若木。家族的历史源远流长,可追溯至遥远的古代。到了周穆王时期,诞公平定徐夷之乱,立下赫赫战功。周穆王为表嘉奖,赐予诞公朱弓宝箭,并封其为偃王,自此家族声誉渐起 。时光流转至东汉,吴兴太守琪公,因倾心于古丽的风土人情,便选择在城角之东定居,开启了家族在这片土地上的新篇。</p><p class="ql-block"> 家族发展至特定阶段,因绰公仗义助人,得到“截角”之地的封赐,从此家族开始以世家大族的姿态崭露头角,逐渐兴旺发达。而系统地记录家族世系传承,则始于永清源公,他为家族的传承留下了珍贵的文字记载。历经四代传承,副使琨公迁徙至球溪,在新的土地上开枝散叶;太常寺卿琦公则坚守城中旧址,延续着家族在原地的根基。自此,家族后裔在不同地域发展,形成了不同的分支。</p><p class="ql-block"> 对于后世子孙而言,族谱是维系家族传承的关键纽带,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明朝时期,从成化年间至万历年间,乡贡士天祥公、廪生一濂公、庠生廷州公、国明公,以及廷瑞公、廷音公、廷承公等一众先辈,怀着对家族的深厚责任感,将家族的两支合二为一,并持续对族谱进行修订完善,使家族的历史与传承更加清晰明确。当时,都谏北轩赵公、大京兆居左程公,凭借他们的学识与威望,对族谱进行了深入阐释与系统梳理,让家族的渊源和发展脉络清晰呈现,历历在目。他们的辛勤付出和卓越贡献,为家族的传承奠定了坚实基础,其功绩不可磨灭。</p><p class="ql-block"> 然而,时光匆匆,距离上次修谱已过去一百三十余载。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家族人口不断繁衍,如繁茂的枝叶般日益增多;分支流派也愈发繁杂,各自在不同的地域生根发芽。琨公的后人,有的迁至金华龙口,在那里开启新的生活;琦公的后裔,有的奔赴仙居,有的前往金华林江与嵩溪,还有的定居于武义杏瞿以及本县的里溪和田桥。族人们如同繁星般散布在各地,居住分散,难以一一细数。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距离的增加,彼此之间的联系逐渐疏远,对于远方族人的吉凶祸福,常常一无所知。曾经血脉相连的同族之人,如今竟如同路人般陌生,如此一来,家族的凝聚力和人伦纲常又该如何维系呢?</p><p class="ql-block"> 有一位名为虞父,字君素,号南山的族人,他心怀家族,深忧宗谱长期未修,将导致先辈的传统难以继承,后世子孙也无法了解家族的历史与传承。于是,在今年春天,他精心筹备,设宴召集族人共同商议修谱事宜。与主事的族中兄长宁先、文彬、云景、宗修,以及庠生愉先、宗璦等志同道合之人,齐心协力,全身心地投入到族谱的修订工作中。他们遵循先辈的遗志,继承家族的传统,将两支合为一体,仔细厘清两派分流的脉络,把众多分散的分支紧密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修谱过程中,他们秉持严谨的态度,只记录有确凿依据可考的内容,坚决舍弃那些毫无根据的传闻和说法。</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经过不懈努力,这部族谱不仅涵盖了家族的迁徙轨迹、人物事迹,还绘制了详细的宅墓图示,生动展现了家族的发展历程。同时,严格遵循亲亲、长长、贵贵、贤贤的原则,完全依照先辈留下的规矩,将家族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完整地传承下来,使其成为一部真实可靠、内容丰富的家族信史。</p><p class="ql-block"> 在修谱的过程中,众多族人积极参与,共同出力。家族长辈叔祖承锵、得员、承亮,以及之崑初、禅、仁、伯绍泰、叔绍茂、绍浦、绍连,以及瑄;兄长如先、安先、宗书、双先、宗军,还有太祖世多、叔祖敬廷等,他们或是出谋划策,或是提供资料,或是协助整理,都为修谱工作的顺利完成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是家族传承的重要推动者。展望未来,家族的子子孙孙将不断繁衍,历经万代。这部精心修订的族谱,将成为他们了解家族历史、传承家族精神的重要依据。通过它,后人能够清晰地知晓家族一脉相承的关系,激发内心深处对亲人、祖先的思念与敬仰之情。这种情感,深沉而热烈,将如同一条无形的纽带,把家族成员紧密相连,成为家族团结奋进、传承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我们深知,此次修谱虽历经艰辛,但与先辈们的期望相比,仍有不足。我们不敢妄自尊大,自诩有功,只愿能够不辜负北轩公等先辈的殷切期望,为家族的传承贡献一份绵薄之力。</p><p class="ql-block"> 我年纪刚过二十,正值青春年少,为人质朴,学识尚浅。如今承蒙长辈厚爱,委以作序重任,心中既感荣幸,又觉惶恐。虽深知才疏学浅,但不敢推辞,于是怀着恭敬之心,写下这些文字,置于族谱开头,以表达对家族的热爱与敬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时 皇清乾隆五年庚申年九月上旬吉日</p><p class="ql-block">十九世孙邑增生介虞敬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