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五老峰,地处庐山东南,海拔1436米,景点级别为AAAAA级。五老峰,因山的绝顶被垭口所断,分成并列的五个山峰,仰望俨若席地而坐的五位老翁,故人们便把这原出一山的五个山峰统称为“五老峰”。它根连鄱阳湖,峰尖触天,虽高度略低于大汉阳峰,但其雄奇却有过之而无不及,为全山形势最雄伟奇险之胜景。</p> <p class="ql-block">抵达五老峰入口,我们满怀期待,准备迎接这场登山挑战。面对庐山诸峰中被誉为最壮丽的五老峰,心中不禁生出几分忐忑:我们能否成功征服这巍峨挺秀的五座山峰?</p> <p class="ql-block">怀着复杂的心情,我们迈开步伐,沿着蜿蜒的台阶缓缓而上,正式开启了这段登山之旅。</p> <p class="ql-block">坡度逐渐陡峭,每一步都需要更多的力量与毅力。“加油!”我们彼此鼓励,用坚定的信念支撑着前行的脚步。</p> <p class="ql-block">当我们已攀登至500级台阶时,地上的一行字深深触动了我们的心灵:“每一步都是一种挑战,但重要的是不要失去前进的勇气。当你铆足了劲儿,向前走去,路就会越来越平坦。”这番话语仿佛为我们注入了新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我们唱着歌、喊着号子,步伐愈发坚定,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p> <p class="ql-block">登高望远,俯瞰山下,那盘旋的山路清晰可见,宛如一条蜿蜒的巨龙,将我们与大地紧密相连。</p> <p class="ql-block">榜样总是能带来无穷的力量,我们紧随兄长的步伐,继续向更高的地方攀登。</p> <p class="ql-block">稍作歇息,调整呼吸,为接下来的挑战积蓄力量。</p> <p class="ql-block">作为先头部队,我们大踏步地向前迈进,每一步都彰显着我们的决心与毅力。</p> <p class="ql-block">五老峰的陡峭绝壁令人叹为观止,这壮丽的景象正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从地质学的角度来看,五老峰是由南华纪(距今8亿~6.8亿年间)砂岩构成。由于砂岩受断层热动力影响,普遍硅化,坚硬致密,又由于岩石的裂缝受到强烈的构造剥蚀,崩塌后,成为十分险峻的山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短暂的休息后,我们再次踏上征程,向着更高的目标发起冲击。</p> <p class="ql-block">路边的一块巨石上刻着两行大字:“走进人间仙境,您就是保护神。”这无疑是在提醒我们,保护这片美丽的自然环境,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p> <p class="ql-block">随着高度的不断增加,我们俯瞰山下峰峦,山势犹如汹涌的波涛,此起彼伏;极目远眺,远处的城市与原野宛如盘中玉雕,美不胜收。</p> <p class="ql-block">历经艰辛,我们终于抵达了一峰。</p> <p class="ql-block">一峰,海拔1291米,宋代诗人戴复古曾在此吟诗:“眼高天近千山上,身共云栖一壑中。”这里不仅是登山休憩、远眺美景的绝佳之地,更是观赏云海的胜地。</p> <p class="ql-block">站在此处,俯瞰群山,心中涌起无限豪情。</p> <p class="ql-block">我们全体成员站在一峰山顶,宣告初战告捷。此刻,我们兵分两路,五人选择返回山下,而我与哥哥姐姐三人则决定继续向着二峰进发。</p> <p class="ql-block">途中,一块形状奇特的石头映入眼帘,名为“鹰嘴石”。它仰面朝天,形似老鹰的嘴,仿佛在向世人展示它的雄姿。</p> <p class="ql-block">“鹰嘴石”作为第四纪冰川遗址,见证了大自然的沧桑变迁。</p> <p class="ql-block">从鹰嘴石右拐向上,我们手脚并用,踏过大大小小的石块,向着二峰山顶发起最后的冲击。</p> <p class="ql-block">二峰,海拔1316米,是观赏云海、花海、佛光、日出的绝佳地点。遗憾的是,我们来的时机不对,未能目睹这些奇观。</p> <p class="ql-block">再次登顶,我们战胜了自己,心中充满了满足与喜悦。至此,我们决定下山,与其他人会合,继续前往下一个景点。</p> <p class="ql-block">下山途中,美景再次映入眼帘。</p> <p class="ql-block">庐山的松树,郁郁葱葱,气势磅礴,为这片大地增添了几分生机与活力。</p> <p class="ql-block">攀登五老峰活动宣告结束,我们五人登顶一峰,三人登顶到二峰,不知挑战五老峰是否算成功。其实,挑战成功与否那又怎样,无论你来不来,山都在那里。我们来庐山是为了康养的,来过体验过、身心愉悦便已足够。给自己点个赞,为这份坚持与勇气喝彩!</p> <p class="ql-block">探秘白鹿洞书院</p><p class="ql-block">在五老峰南麓,矗立着一座历经千年风雨的学府——白鹿洞书院。作为中国古代书院文化的重要代表,白鹿洞书院自唐代创立以来,历经宋、明、清三代,见证了中国教育与文化的辉煌与变迁。它不仅是学术研究的殿堂,更是中华文化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白鹿洞书院被誉为“天下书院之首”,是历代文人学子景仰的圣地。它坐落于五老峰下,建筑面积达3800平方米,山环水绕,幽静清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唐代李渤曾在此隐居读书,养白鹿自娱,人称“白鹿先生”。南唐时期,朝廷在此设立庐山国学,后历经沧桑,几度兴废,直至南宋朱熹到此讲学,方才重焕生机。</p> <p class="ql-block">白鹿洞书院的建筑群沿贯道溪自西向东串联而建,由书院门楼、紫阳书院、白鹿书院、延宾馆等建筑群落组成。整体布局考究,呈现出大四合院的形式,建筑体均坐北朝南,石木或砖木结构,屋顶为人字形硬山顶,清雅淡泊之气扑面而来。</p> <p class="ql-block">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的时期,书院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形式逐渐兴起。白鹿洞书院的建立,为后来的学术发展奠定了基础。进入宋代,白鹿洞书院迎来了它的全盛时期。宋代的“科举制”促进了教育的发展,书院成为士人求学和交流的重要场所。明清时期,白鹿洞书院继续发挥着重要的教育作用,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书院的影响力不断扩大,成为南方地区重要的文化中心。许多著名的学者,如陆游、王阳明等,都曾在此讲学或留有足迹。</p> <p class="ql-block">白鹿洞书院不仅是教育的殿堂,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承载体。它所传承的儒家思想、道教文化以及诗词歌赋,深深影响了后世的学术发展和文化传承。</p> <p class="ql-block">书院建筑群对面是奔流不息的贯道溪。在独对亭前,贯道溪峡口上,有一单拱石构桥,横跨贯道溪,桥下溪流奔涌,大石枕之;溪流两岸高大的树木枝叶繁茂,自然风光旖旎。</p> <p class="ql-block">白鹿洞书院在儒家理学思想的指导下,凭借庐山这块风水宝地,并依靠历代文人学者和热心教育者们的精心耕耘,获得了一份精深文博的厚实,令人向往和追求,这正是它1000余年来的生命力所在、精魂所在、魅力所在。</p> <p class="ql-block">一天的游览,让我们既领略了庐山美丽的自然风光,又进一步了解了庐山深远的文化,收获颇丰。</p><p class="ql-block">下一集: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