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北一瞥行思录(20250408-0412)

正正

<div>在皖北这片土地上,历史的厚重与传承的鲜活如同交织的经纬,编织出一幅跨越千年的文化长卷。</div><div>从老子故里的道法自然,到曹操运兵的军事智慧;从临涣茶香的烟火人间,到石弓山水桃花岛的匠心独运,蒙城庄子酒业,将庄周“天人合一”的哲思注入杯中。每一处遗迹、每一种技艺都在诉说着这片土地的精神密码。</div><div>行走其间,我深切感受到,皖北的历史不仅停留在典籍与砖瓦中,更在当代人的守护与创新中焕发新生。</div> <div>位于涡阳县的天静宫始建于东汉延熹八年(公元165年),原名老子庙,玄宗天宝2年(公元743年)钦封此宫为太清宫,元世祖以后,更名为天静宫。天静宫在历朝历代屡毁屡建,却在现代考古与民间信仰的合力下重现辉煌。现在看到的是20世纪90年代在原址上,按照北宋天静宫规制重建的建筑群。</div>天静宫,是道家文化的精神地标。步入宫门,中轴线上的老君殿与三清殿庄严肃穆,东侧的流星园与九龙井则暗合道家“天人合一”的哲思。尤为触动的是,这里不仅是游客的朝圣之地,更是道家文化研究的活态载体。台湾、香港道教界人士的捐资重建,以及老子文化节的举办,让天静宫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本土与世界的纽带。 立着牌坊的天静宫大广场 天静宫 会仙桥与灵官殿 老君殿 九龙井,据《正统道藏·犹龙传》和多种典籍记载,老子出生时“万鹤翔空,飞龙吐水,以浴圣姿,龙出之处,因成九井”。 钟楼 鼓楼 三清殿 老君殿是天静宫的主殿 供奉着老子、尹喜、东华帝君三尊青铜像,立于中间的老子像高达5.5米。 三清殿 三清殿 天静宫道长 天静宫兴造碑 <div>淮北腹地的濉溪县,有一座千年古镇——临涣镇,又名铚城。自古饮茶成风,一代一代连绵延续,历经千年,演绎形成独特的茶馆文化。过去,临涣镇是苏、鲁、豫、皖贸易往来的交通要埠, 四面八方的客旅聚集,品茶是其中必不可少的内容,这样当地的人们也逐渐养成了喝茶的习惯,并一直延续了下来。</div><div> 临涣当地不产茶,而是专门取自两百里以外的六安的茶梗,临涣人把这种低廉的茶梗叫做棒棒茶。令人惊异的是,这种茶梗经临涣泉水的沏泡,色艳味香,入口绵甜,回味无穷。 </div><div> 淮北临涣古镇的茶馆文化,一杯茶调解法这种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它巧妙地将传统的茶馆文化和现代的人民调解相结合,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堪称民间智慧的缩影。六百年的棒棒茶习俗,坐在茶楼里,听着淮北大鼓的悠扬曲调,这些最朴素的市井生活,往往蕴含着最深刻的社会治理智慧。茶香袅袅中,传统习俗悄然转化为现代社区的黏合剂。</div> 临涣古镇 宋朝开始以卖茶为业的茶馆已达多家,明清时期,临涣茶馆愈加发达。成为当地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和一大景观。茶馆的经营规模、茶馆的社会功能与影响也越来越大。清末,临涣茶馆数目就已达十几家,并衍生持续至今。 听着淮北大鼓的悠扬曲调 临涣的茶馆很多。沿南阁遗址向北的大街两侧,茶铺林立,茶香四溢。 临涣茶馆作为临涣“棒棒茶”文化里重要载体,独特的风俗,悠久的岁月,充满草根气息的氛围,成为一块历史文化的“活化石”。 农事生计,打牌下棋、读书看报、赏花遛鸟,听戏评书,时光仿佛在这里慢了下来。 临涣一杯茶调解法是临涣镇的一种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它巧妙地将传统的茶馆文化和现代的人民调解相结合,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矛盾纠纷化解机制。 一杯茶,一袋烟,品的是一种滋味,享受的是一种氛围。 茶室的墙上,挂满了具有时代感的老照片。 桃花岛位于涡阳县包河南岸,占地十余亩,四面环水,风光秀丽,是一个以餐饮、农家乐、休闲为主的生态农庄,又是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农庄内弯弯的小桥流水,精致的竹木别墅,置身其中,完全融入了大自然的怀抱,清风拂面,空气中夹杂着小草的清香,顿时让人觉得神清气爽。 砀山梨树王景区的万亩梨花,是一场人与自然的和解史诗。早年的黄河给砀山人带来自然灾害,水患不断,小麦等粮食作物不易生长。“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以梨树为代表的果树控水固沙,让砀山的土地不再贫瘠。明代《徐州府志》(明代砀山属徐州)记载,砀山产梨。由此推断,砀山种植梨树的历史至少已有500余年。曾经的黄河泛滥区,因沙地种植梨树而重获生机。如今的梨花节,游客既能赏花品茗,又能体验梨膏制作、观看非遗展演。梨花飘落时,我看到的不仅是自然之美,更是一曲乡村振兴的协奏曲。 砀山县著名书法家张克民书写的碑名——乌龙披雪。 满 园古树,肌肤仓黑,铁干嶙峋,乌鳞斑驳,枝杈虬劲,横空逸出。花白如银,缠裹掩映,似乌龙披雪,洒满天寒香。 亳州的曹操地下运兵道,被誉为“地下长城”。这条始建于东汉末年的军事通道,总长近八千米,结构复杂如迷宫,既有单行道与双层道,又设猫耳洞、障碍券等防御设施,展现了古代军事工程的高度智慧。2015年建成的谯望楼景区,将地下通道与建安文学馆结合,让游客既能触摸冷兵器时代的战术痕迹,又能领略“建安风骨”的诗意豪情。站在谯望楼的观景台上,我仿佛看见历史的两面:一面是金戈铁马的肃杀,一面是文采风流的激荡。这种多维度的展示,让文化遗产不再是冰冷的展品,而是可感可知的精神图谱。<br> 蒙城庄子酒业,将庄周“天人合一”的哲思注入杯中。始于1909年的老窖池,沿用“老五甑”手工工艺,以五粮双轮发酵酿造的芝麻香型白酒,被誉为“白酒中的贵族”。酒厂不仅保留传统,更创新推出“庄周醉”“庄子梦蝶”等文化IP,将道家思想与品牌叙事深度融合。品一口窖香幽雅的“漆园春”,仿佛穿越千年与庄子对饮——技艺的传承,何尝不是一种哲学的践行? 皖北之行,让我深刻体悟到:历史遗产的传承,绝非简单的保存与展示,而是需要与当代生活产生共鸣。天静宫的道法智慧、临涣的茶香调解、曹操运兵道的文旅融合、石弓的生态转型、砀山的梨园经济、庄子酒厂的品牌创新——这些案例共同诠释了一个真理:文化遗产的活力,源自其与现代社会的价值对接。当传统技艺成为乡村振兴的引擎,当古老传说转化为调解矛盾的方法,当历史遗迹衍生出文创产品,文化便不再是博物馆的标本,而是流动的生命力。 <div><br></div><div>(文字参阅AI)</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