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住的晋祠宾馆接壤晋祠公园,晋祠宾馆面积很大,在9号楼大堂门口有电频车,可以送到你想去的酒店各处。</p> <p class="ql-block">酒店电瓶车把我们送到酒店最深处,围墙边上有个小门,过小门就是晋祠公园。</p> <p class="ql-block">晋祠公园不收门票,其中的晋祠博物馆是要预约买门票的,门票成人80元。</p> <p class="ql-block">晋祠,现称晋祠博物馆,中国大陆语文初中课本上熟悉的内容。</p><p class="ql-block">晋祠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悬瓮山下,背靠悬瓮山,前临晋水,山环水绕。</p><p class="ql-block">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晋国宗祠,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始建于西周,发展于隋唐、成熟于北宋、扩展于明清。</p><p class="ql-block">后来唐叔虞的儿子燮因境内有晋水而改国号为晋,又名晋王祠,也称晋祠(这也是山西称为晋的来历)。后诏封叔虞母后邑姜“显灵昭济圣母”,正殿改奉“圣母”邑姜,称为圣母殿。</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门口免费租了个自动讲解器,以前没觉得好,用过之后觉得太有用了。</p> <p class="ql-block">穿过晋祠博物馆大门,迎面第一座建筑就是水镜台。水镜台,是一座坐东朝西的古戏台,首先它分为戏台和后台。戏台重修于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为单檐卷蓬顶。而后台重修于明万历元年(1573年),为重檐歇山顶。重修时间跨越271年,看上去却毫无违和感。不同朝代重修完成的两个建筑拼合在一起,浑然天成。它是供晋祠中的主建筑圣母殿中的圣母娘娘邑姜看戏用的戏台。</p> <p class="ql-block">戏台后部为重歇山顶建筑,两个窗户就像两个眼睛,中间的门就像嘴巴。《西游记》里,孙悟空和二郎神斗智斗勇化身为土地庙,便是以它为原型的。</p><p class="ql-block">二层房檐下悬挂横匾“三晋名泉”,是清康熙武举人杨廷翰所书。</p> <p class="ql-block">据说,戏台前两侧地下埋有八口大水缸,是最早的扩音器。</p> <p class="ql-block">戏楼,为单檐卷棚顶建筑,为明代建筑。</p> <p class="ql-block">水镜台前台隔板的板壁上方,有民国时期补绘的四幅画: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弹琴、七月七长生殿、木兰从军、昭君出塞,都是赞美古代著名女性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这是水镜台前面</p> <p class="ql-block">与“三晋明泉”一前一后对应的匾额,是杨廷翰的侄儿杨二酉书写的“水镜台”。杨二酉官至乾隆年间的翰林院编修,工书善画。是当世著名的书法家。伯侄二人一文一武。</p> <p class="ql-block">金人台,也叫“莲花台”,为方形,四周有砖砌的低栏,东西有供游客通行的台阶。因铁五行属金,所以称之为“金人台”。</p> <p class="ql-block">台中央有个琉璃小阁,是祭祀时焚烧祭文的地方,为明代建筑。</p><p class="ql-block">金人台上有四尊铁人,别称“铁太尉”。四角各站立着一尊,高约2米,镇守四方。但是其中东北角的铁人不翼而飞, 现在的铁人在民国二年重新修筑,因为那会儿缺少资金,所以民国这尊铸造的工艺水准相较于其他三尊金人像差距较大,明显呆板僵硬。</p> <p class="ql-block">“对越”坊,是一座功德坊,建于明朝万历年间。造型优美,木构繁复,彩绘鲜艳。</p><p class="ql-block">相传,明代书法家高应元的母亲患顽症,百医无效,后在晋祠吕祖面前求得一签,签上写到:“添砖加瓦”。</p><p class="ql-block">高应元在祠内观察,发现殿、堂、楼、阁、亭、台、桥样样都有,惟独缺少牌坊,便造了这座牌坊,并亲手书写匾额“对越”,有“雄伟之笔”美誉。“对越”二字出自《诗经·周颂·清庙》中:“秉文之德,对越在天”,“对”为报答,“越”为宣扬,意为报答宣扬祖先的高尚功德。</p> <p class="ql-block">献殿,是祭祀圣母时陈列供品的场所。建于金大定八年(1168年),在 1995年按原式样翻修过,保持了金代建筑的特点。</p> <p class="ql-block">献殿四周无墙,只有围栏,形如一座凉亭,也被誉为古代的天然冰箱。一般进行祭祀的时节在农历七月初八,是较热的夏季,去掉围墙可以使通风性更好,对祭品的保存有一定好处。</p> <p class="ql-block">“献殿”匾额,书体端庄,气势严肃,为金代原物。整个献殿全是木头和木头榫卯而成,没用一根铁钉,是晋祠的国宝建筑,为晋祠三宝之一。</p> <p class="ql-block">因为圣母殿前游客有点多,没办法拍照,只能网上下载照片。</p><p class="ql-block">鱼沼飞梁,建于宋代,呈十字桥形,造型独特,是我国最早的十字形古桥,为晋祠三宝之一。</p><p class="ql-block">“鱼沼”就是方形的鱼池。古人以方形为沼,圆形为池。</p> <p class="ql-block">“飞梁”,创建于北魏以前,即沼上架有十字形桥,可四面通行。相当于现在的水陆立交桥。</p> <p class="ql-block">穿过鱼沼飞梁,就来到晋祠的核心建筑圣母殿。圣母殿有看不完的牌匾,都是历朝历代名人所赐。</p> <p class="ql-block">圣母殿,是晋祠的主殿,是唐叔虞母亲邑姜(姜子牙女儿,周武王姬发妻子)的殿堂,也是北宋木构建筑中的代表作,为晋祠三宝之一。圣母殿,始建于北宋兴国九年(984年),距今有千年历史。</p> <p class="ql-block">圣母殿前廊外面的八根柱子上,雕饰有八条蜿蜒欲动的木雕盘龙,形状各异,非常罕见,特别吸人眼球。为什么只有八条龙,不是九条龙呢?据导游介绍,只有皇帝能用九条龙,圣母只能用八条龙。</p> <p class="ql-block">据介绍这木龙雕刻于宋元祐二年(1087年),是现存中国最早的木雕盘龙。</p> <p class="ql-block">龙被雕刻得像活过来了一样,但是看着它们,我真担心长年累月爆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会被岁月侵蚀损坏。</p><p class="ql-block">木龙怒目利爪,鳞甲须髯,栩栩如生。虽已近千年,鳞甲须髯历历在目。</p><p class="ql-block">凑近看,发现每条龙的鳞片都泛着不同光泽。导游说这是历代修缮时不同工匠留下的"签名"。</p> <p class="ql-block">圣母殿前廊两侧各有一个金刚。怒目圆睁,威武有力。</p> <p class="ql-block">圣母殿二层屋檐下正中悬挂蓝底黄字“圣母殿”塑匾。是我国国宝级匾额之一。前廊正中悬挂匾额“显灵昭济圣母”,加饰白云朵式花边,为北宋原物。</p> <p class="ql-block">殿内41尊宋代彩绘泥塑像,明代补塑2尊。</p> <p class="ql-block">圣母邑姜是姜子牙的女儿,唐叔虞的母亲。她凤冠蟒袍,面容慈祥、仪态雍容,居中而座,宫女分立左右,排列有序。</p> <p class="ql-block">遗憾的是,不能近观,只能隔着围栏远远的看,山西室内文物大多不能进入近观,室内光线也大多很暗,根本看不太清楚,我只能用手机里的长焦镜头功能,拉进放大看;或者举着手机拍照,然后在照片上观览一下。</p> <p class="ql-block">这座彩塑侍女像中的人物是其中最出名的“双面俏佳人”。她的形象娇羞可人,头戴红饰,身穿宝蓝色长裙,低垂娥首,姿态优美。她的表情更是有着摄人心魄之美。她的一面带微笑,似乎受到了圣母的夸奖,而另一面则眼中含泪,似乎心中有着某种苦涩和悲伤。这种特殊而绝妙的神情表现,让人不禁感到震撼和惊叹。</p> <p class="ql-block">圣母殿北侧,有棵倾斜的古柏树,种植于为西周时期,故称周柏也称卧龙柏。距今已有三千历史。周柏斜依于圣母殿顶上,老枝纵横,酷似卧龙。倾斜的周柏下面又长出一棵翠柏,撑住了倾斜的古柏,而且干杈交错,自然天成。</p> <p class="ql-block">对正对周柏方向是凤柏</p> <p class="ql-block">求子的场所叫苗裔堂,百姓叫它“子孙殿”。</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台骀庙</span></p><p class="ql-block">明京靖十二年(1533),由浙江搜察副使、太原县东庄人高汝行创建,殿中供有台骀像,台骀是少吴后商,中国土古时代的治水英雄,因治理汾水有功、被后世尊为汾水之神,后晋时与唐叔虞一同加封神号,称“昌宁公”。</p> <p class="ql-block">公输子祠,是供奉鲁班的祠宇。</p> <p class="ql-block">难老泉,在圣母殿的南侧,又称“南海眼”,出自断岩层,晋水的源头就从这里流出,长年不息,终年涌水,清澈透明,有“晋阳第一泉”之称,现在泉水池子里也是很多游客扔的硬币,因为太深很难把硬币打捞干净。</p><p class="ql-block">泉上有亭,难老泉亭,重建于明代嘉靖年间。</p> <p class="ql-block">亭上悬挂着“难老”匾额,是明末清初傅山所题。“难老”二字出自《诗经》中“永锡难老”(“锡”同“赐”),意味生生不息,青春永驻。</p> <p class="ql-block">难老泉清如碧玉,昼夜长流不息。难老泉的水,从亭下石洞中流出,注入石塘,常年不息。</p> <p class="ql-block">水母楼,建于明嘉靖四十二年,一层为三旋砖砌北方式窑洞式建筑,供奉铸铜水母像,二层为阁楼建筑。</p> <p class="ql-block">楼内供奉的是晋源水神:水母。内有壁画《水母出行仙意图》。水母楼壁画,塑像均为明代作品。</p> <p class="ql-block">明代中叶时,因为当地出了一个兵部尚书王琼,在晋祠附近建了一座私人花园,并以他的号命名为晋溪园。</p><p class="ql-block">他去世后,子孙为了祭祀他,在园内正室翁溪堂设立祖堂,供奉他的灵位,成为他的家祠,而晋溪园也改称晋溪书院。此后,书院房屋大部倾圯,王琼家祠也只存败壁,后被并入到晋祠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晋溪书院,是当时晋阳地区著名的启蒙学堂,也是当地乡试的重要场所,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学子,四百余年间几度兴废,后因年久失修破废。</p><p class="ql-block">如今的晋溪书院为1992年重建,修复的晋溪书院,仿明清建筑风格,两进院落,古朴典雅,景致清幽,三面环水。</p><p class="ql-block">书院大门上方高悬“晋溪书院”原匾额,落款为“王琼十四世孙王宪敬写”,落款时间“丁丑秋八月”(1937年9月)。</p> <p class="ql-block">王琼去世后,在晋溪园西侧,建祠堂以祭祀,名为王琼祠,又名王恭襄公祠,初名晋水贤祠。殿内正中供奉王琼塑像,两侧各有3尊武士塑像。</p> <p class="ql-block">晋水</p> <p class="ql-block">三圣祠一祠供奉三神:居中是药王、左是真君、右是龙王。</p> <p class="ql-block">胜瀛楼是一座明末清初的重檐歇山顶楼阁式建筑,楼高17米上下两层,楼内设木梯可登临。上层四面无壁,便于观景,东面悬挂“胜瀛”匾额,西南悬挂“栖云”匾额。夏至之时,四面受光,誉称“胜瀛四照”,为晋祠内八景之。</p> <p class="ql-block">唐碑为复制碑</p> <p class="ql-block">浮屠院浮屠院,因为院中有舍利生生塔,又名塔院,院内清幽。</p> <p class="ql-block">舍利生生塔,创建于隋文帝年间,宋代重修,乾隆年间重建,是一座楼阁式砖塔。</p><p class="ql-block">塔高38米,八角形状,一共有七层,塔顶有烧制的八条琉璃龙。</p><p class="ql-block">据传2500年前,释迦牟尼涅槃,其骨灰形成84000多颗舍利,其中一颗埋在了晋祠的舍利塔下。</p><p class="ql-block">而到了乾隆年间重修此塔时,发现舍利子不止一颗,而是有成百上千颗,闪亮夺目,表示佛门舍利生生不绝,因此,改名为舍利生生塔。</p> <p class="ql-block">院内种着数量不少的牡丹,春天开花应该会很壮观。</p> <p class="ql-block">文昌宫</p> <p class="ql-block">上层洞上飞阁,祀文昌帝君。下层洞穴三间,名为七贤祠,祭祀与晋祠有关的历史人物豫让、李白、白居易、范仲淹、欧阳修、于谦、王琼。</p> <p class="ql-block">东岳祠也叫泰山祠,供奉东岳大帝即泰山之神。</p> <p class="ql-block">“晋源之柏第一章”石刻,是傅山对晋祠一株活了三千年的周朝柏树赞美。</p> <p class="ql-block">昊天神祠,由关帝庙、玉皇阁、三清洞组成。</p> <p class="ql-block">神祠以供玉皇大帝为主,因玉帝全称“昊天金阙至尊玉皇大帝”,故名昊天神祠。昊天神祠于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扩建 ,神祠分前后两院,前院是关帝祠,后院有三清洞与玉皇阁。</p> <p class="ql-block">在前院关帝祠神龛内为明代所塑关公坐像。他头戴帝王冠,身穿帝王服,丹凤眼,卧蚕眉,金脸长髯,是一尊十分罕见的关公塑像。关羽字云长,俗称关公,山西运城人,是三国时蜀汉( 221—263年)的一员大将。</p><p class="ql-block">关帝祠门前有一棵苍劲古老的槐树,虽是是隋朝种植,据今已有1400年的历史,却依旧老枝纵横,盘根错节,枝繁叶茂。</p> <p class="ql-block">关圣帝君像</p> <p class="ql-block">关公祠殿内保存有80余幅珍贵的清代早期壁画,是根据《三国演义》中关羽的生平故事所描绘,有桃园三结义、上马金、下马银、过五关斩六将、水淹七军等生动画面,是我国早期连环画的雏形。</p> <p class="ql-block">三清洞、玉皇阁</p> <p class="ql-block">后院为玉皇阁,分上下两层,上层原供奉玉皇大帝,塑像已毁。下层为三孔窟洞,供奉道教中的“三清”,又称“三清洞”。</p> <p class="ql-block">悬瓮山朝阳洞</p> <p class="ql-block">待凤轩</p> <p class="ql-block">最后说说唐叔虞祠,又名兴安王庙、汾东王庙,是西周第一任诸侯唐叔虞的祠堂。</p><p class="ql-block">在圣母殿的东北面,不是原址,原址在圣母殿位置,那为何明明是最早始建的建筑,现在不在中轴线“C位”上了呢?</p><p class="ql-block">其实在宋代以前,唐叔虞一直都是晋祠的主祀,宋代时,在唐叔虞祠以南,晋祠西隅,兴建了坐西朝东,规模宏大的圣母殿,用以供奉唐叔虞的母亲邑姜(这位圣母的身份有两种说法,也有说是宋仁宗的母亲刘娥)。此后晋祠的重修扩建,围绕圣母殿,从西向东,建起了一条新的中轴线,晋祠的主祀也渐渐发生了改变,被封为“汾东王”的唐叔虞退居次要的位置。</p> <p class="ql-block">唐叔虞,姓姬,名虞。字子虞,是周武王之子,周成王之胞弟,为唐国的首任诸侯。后晋教封神号“兴安王”,北宋改封“汾东王”,明代封“唐叔虞之神”。</p> <p class="ql-block">享堂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卷棚歇山顶。里面陈列着一组元代乐妓塑像,共14尊,左右各7尊。一边为管弦乐,一边为打击乐,我国元代乐妓彩塑仅此一处。</p> <p class="ql-block">正殿神龛内供奉着唐叔虞坐像,身穿黄袍,手拿玉圭,正襟而坐。为元代塑像。</p> <p class="ql-block">其神龛前两柱上各盘绕泥塑蟠龙一条,活灵活现,张牙舞爪,形态生动,粗壮有力,气势凶猛,有腾云驾雾之势。在明清时期等级制度特别严格,只有皇宫里才能见到五爪龙,民间禁用,所以唐叔虞祠的这对龙为四爪金龙。</p> <p class="ql-block">神龛内左右各有一侍童,神台下文臣武将相对而立。</p> <p class="ql-block">傅山纪念馆,位于太原晋祠博物馆内胜瀛楼的西南侧,这是一座清代建筑的四合院,创建于清乾隆二年(1737),原名为同乐亭。</p> <p class="ql-block">傅山(1607-1684),太原阳曲人,初名鼎臣,后改名山。字竹,后改青主。中国明末清初的坚定爱国者与思想家, 也是一位博学多艺的学者、诗人、书画家和医学家。他不仅武功了得,而且医道高深,著述甚丰,学问深邃广博,被尊为一代宗师,是明末清初学术界的一座高峰。</p><p class="ql-block">傅山在甲申国变之后,几度在晋祠一带活动,曾居住于晋祠云陶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