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游新马 ,锡制产品清真寺 马六甲

来了就发

<p class="ql-block">今天我们首先来到锡制品商场,马来西亚作为世界主要产锡国,其锡制品也成为马来西亚“三宝”之一。锡制茶叶罐、祥龙锡壶、梅兰竹菊四君子锡盘、福禄寿锡盘……随着中国游客的增多,许多马来西亚锡器制品也加入了中国文化元素。</p> <p class="ql-block">人类使用锡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700年。那时候的人们经常将锡块放入井底,用于净化水质。而它储茶色不变,盛酒冬暖夏凉的特点,也让它更多的用于皇家贵族的酒器。而到了18世纪末,锡也用来做保鲜罐头。如今我们生活中接触的最多的锡,莫过于口香糖和香烟里的那层锡纸。</p><p class="ql-block">对于马来西亚,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就位列全球产锡量第一,总产量占一半以上。也因为产锡量举足轻重的地位,锡器的制作工艺也逐渐领先世界。在这过程中,皇家雪兰莪的前身雪兰莪锡也逐渐崭露头角,也因为产品精良,在1992年被雪兰莪苏丹封为“皇家雪兰莪”的头衔。</p> <p class="ql-block">看着一个个工位上,工匠们细心地将锡熔化,然后倒入模具、出模,打磨,印花,抛光,也十分想亲自动手制作。在这里师傅用熔化的锡倒入磨具,我们亲手修理打磨抛光制作二个钥匙扣。不满意可以重做。如此零距离的接触锡镴制作工艺,让我们对锡的印象又加深了一层。</p> <p class="ql-block">其实,感触最深的还是华人在马来西亚的奋斗史。不管是采锡、制作锡制品,还是在马来西亚的各行各业,华人的足迹无处不在。而在这些历史中,又包含了多少华人的奋斗和心血!</p> 马六甲水上清真寺 <p class="ql-block">然后赶往马六甲水上清真寺,也被称为马六甲海峡清真寺,是马来西亚马六甲州的一座著名清真寺,清真寺整体建筑采用伊斯兰教的传统风格,以白色为主色调,绿色作为点缀。同时融合了马来和中东地区的建筑风格,其三面环海,建筑特色与碧海蓝天的背景完美契合。</p> <p class="ql-block">穹顶与尖塔:拥有引人注目的金色圆顶,在阳光下格外耀眼。尖塔设计得像一座灯塔,高30米,具有很强的实用性。</p> <p class="ql-block">位于马六甲一座人工修筑的小岛上,紧邻繁忙的马六甲海峡。</p> <p class="ql-block">内部装饰有令人惊叹的枝形吊灯、彩色玻璃窗和优雅的书法。彩色的玻璃窗在阳光下折射出五彩斑斓的光影,为内部增添了庄严与神秘。</p> <p class="ql-block">马六甲水上清真寺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美丽的景观,成为了马六甲的一张名片。</p> 三宝山、三宝庙、三宝井 <p class="ql-block">三宝山之名,源自明朝那无畏且伟大的航海家郑和,那尊称为三宝太监的传奇人物。公元1406年,郑和七下西洋的浩荡征程里,五次在此停歇。他率船队如巨龙般泊于马六甲,这座山便成了他们的营地、补给的港湾。它又被唤作“中国山”,好似时光的卷轴里,记载着明朝汉丽宝公主与马六甲苏丹浪漫而庄重的联姻。公主随行的人们,在这山上搭建起生活的居所,让这座山从此与华夏血脉相连。</p> <p class="ql-block">三宝庙位于马来西亚马六甲。有一个滨海傍山的古老名港三宝垄市,三宝庙就坐落在这个城市的西部约 10 公里处,是一座与当地其它寺庙风格迥异的中国式古庙。</p> <p class="ql-block">三宝井,神秘灵泉,三宝庙旁,三宝井宛如一只深邃的眼眸,凝视着岁月的变迁。相传,这是郑和下令挖掘的,清澈的井水曾滋养过明朝汉丽宝公主及随从的生命。</p><p class="ql-block">井水被赋予了神奇的色彩,“消灾祛病”的传说如春风般抚慰着人们的心灵,“饮后必返马六甲”的期许似丝线般系住游子的归心。</p><p class="ql-block">然而,在16 - 17世纪,这口圣洁的井却遭遇了殖民的阴霾。葡萄牙、荷兰等殖民者如贪婪的恶魔,多次向井中投毒,数百条鲜活的生命在毒水中消逝。三宝井从此成为殖民侵略的无声控诉,它的每一滴水,都饱含着痛苦与悲愤。</p> <p class="ql-block">马六甲的时光琥珀,三宝山、三宝庙与三宝井的传奇诗章,它们如三位默契的乐手,共同奏响了马六甲华人文化的雄浑乐章。它们是对郑和的深情礼赞,纪念着他推动中马友好交流与海上贸易的不朽功绩。郑和的船队如灵动的音符,在海洋的琴弦上弹奏出友谊与繁荣的旋律。</p><p class="ql-block">它们是华人精神的生动写照,象征着华侨落地生根的奋斗史。那是一部充满艰辛与荣耀的史诗,是华人在异国他乡用汗水与智慧书写的传奇。同时,它们也见证了华人维护文化根源的抗争精神,如熊熊燃烧的火炬,照亮了华人前行的道路。</p><p class="ql-block">三宝山、三宝庙、三宝井,它们不仅是历史的遗迹,更是东南亚华人文化认同的璀璨灯塔。当你踏上这片土地,结合荷兰红屋,圣保罗山景点一同游览,让自己沉浸在马六甲多元文化的脉络中,感受那跨越时空的文化交响,聆听那历史深处的深情呼唤。</p> 马六甲 <p class="ql-block">继续前往历史遗址一马六甲,它位于马六甲海峡北岸,马六甲河穿城而过。</p> <p class="ql-block">参观古城门,圣地牙哥碉堡是葡萄牙人于1511年所造城堡之一,后来荷兰人攻陷这座城堡,将城堡毁掉后又被重新修建。1808年,统治马六甲的英国人有意将城堡摧毁,后由莱佛士插手干预,幸存古城门得以保存至今。</p> <p class="ql-block">马六甲的一座古老教堂,建于1521年位于圣保罗山的顶峰,为葡萄牙人所建。著名传教士圣方济各埋葬于此,教堂前竖有圣芳济各神父塑像。</p> <p class="ql-block">今天登山,终于看到了遐迩闻名的马六甲海峡。</p> 荷兰红屋 <p class="ql-block">荷兰红屋建于1641年,是荷兰殖民者留在远东的历史最久远的建筑物。红屋是当时荷兰地政府专门从荷兰运来的红砖所建。</p> <p class="ql-block">那荷兰式的厚砖墙,如沉默的卫士,近一米的厚度,承载着岁月的重量。木制百叶窗似灵动的眼眸,在热带的微风中轻轻开合。红色的外墙,像燃烧的火焰,在时光里永不熄灭。高耸的屋顶,双层结构宽达 30 米,既有着防御的威严,又适应着热带气候的热情,它是建筑与自然的完美融合,是历史与现实的深情对话。</p> <p class="ql-block">时光雕琢的南洋遗梦,历史的红笺,在马六甲的悠悠岁月长河中,荷兰红屋宛如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是这片土地最具代表性的历史华章。1650 年,荷兰殖民者的脚步踏上这片土地,他们挥笔泼墨,勾勒出这座建筑的雏形,最初,它是荷兰总督的官邸,是权力与行政的中心,宛如一颗心脏,跳动着殖民时代的脉搏。</p><p class="ql-block">1824 年,英国的接管并未让它的使命落幕,它依旧坚守着行政中心的职责,直至 1979 年。而后,时光赋予它新的身份——马六甲历史与民族博物馆。1820 年,那一场色彩的变革,建筑外墙由素净的白色幻化为深沉的深红,这如血般的色彩,成为它最鲜明的标志,也让它成为东南亚最古老的荷兰殖民建筑,似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静静诉说着往昔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的传奇,如今,荷兰红屋已化身为马六甲历史与民族博物馆群,宛如一座知识的殿堂,包含着多个主题展馆。 主楼展馆,似一部宏大的史诗,展示着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兴衰,马六甲经济与文化的发展脉络。 娘惹文化馆,如一幅精美的织锦,陈列着马来华人传统婚服的华丽,手工艺品的精巧,以及习俗的独特韵味。 殖民历史馆,像一座时光的回廊,涵盖着葡萄牙、荷兰、英国及日本殖民时期的文物,郑和下西洋的相关史料,如璀璨的星辰,照亮了历史的天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