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大家都知道广东潮汕的广济桥,</p><p class="ql-block">却鲜有人知浙江丽水的通济堰;</p><p class="ql-block">广济桥为行人过河而建,</p><p class="ql-block">通济堰则肩负调水行洪之重任;</p><p class="ql-block">广济桥始建于南宋乾道七年(公元1171年),历经八百余年风雨,</p><p class="ql-block">而通济堰则始建于南朝萧梁天监四年(公元505年),比广济桥早六百余年。</p><p class="ql-block">去年我曾游览过潮汕广济桥,</p><p class="ql-block">今日得以一睹通济堰的风采。</p> <p class="ql-block">今日,我们踏入通济堰景区,开启一段探寻古堰奥秘的旅程。</p> <p class="ql-block">进入景区后,通往通济堰的路上,两侧矗立着一些塑像,他们之中有:</p><p class="ql-block">刘廷玑(约生于1654年),曾任内阁中书、浙江括州(今丽水)知府、浙江观察副使。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和三十九年(公元1700年),他两次修筑通济堰石堤,并慷慨捐出俸银五千两。石坝竣工之时,乡民欢欣鼓舞,声震山谷。</p><p class="ql-block">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南宋著名诗人,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并称“中兴四大诗人”。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范成大任处州知府期间,重修通济堰,制定堰规二十条,并勒石立碑,沿用至今。堰规内容完备、科学,沿用时间之长为历史罕见,堪称世界最早的农田水利法规之一。碑文撰写、书写皆出自范成大之手,具有极高的文化艺术价值。</p><p class="ql-block">此外,还有樊良枢、汤显祖、王褆等为通济堰建设和整修作出贡献的人物,他们的功绩将永远铭刻在人们心中,值得纪念与歌颂。</p> <p class="ql-block">赑屃,龙之九子中第六子,形似龟,喜负重。传说上古时,它常背负三山五岳兴风作浪,后被夏禹收服,为治水立下汗马功劳。治水成功后,夏禹将其功绩刻碑,令其自行背负。亭中即为赑屃背碑之景。</p> <p class="ql-block">我们走过长廊,感受着古堰的历史韵味。</p> <p class="ql-block">不久,我们来到了文昌阁,这座古建筑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p> <p class="ql-block">文昌阁背面,别有一番景致。</p> <p class="ql-block">文昌阁前的许愿树,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愿望。</p> <p class="ql-block">北宋政和初年(公元1111年),丽水知县王禄与县学助教叶秉共同创造了石函引水工程,成功实现了立体交叉排水,破解了干渠被山涧来水侵犯而壅塞的难题,沿用至今。</p> <p class="ql-block">石函,通济堰石函被誉为世界上最早的水上立交桥,俗称“三洞桥”,为二墩三孔石平桥,始建于北宋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为解决山溪水发砂石淤塞渠道的问题,使渠水畅流,上下互不干扰而建,是人类历史最早的立体排水工程实例。通济堰与泉坑山溪在堰头村口相遇,形成十字交叉后各自奔向前方。由于泉坑河床高,通济堰渠道低,季节性山溪时常裹挟大量泥沙淤积在较低的渠道上,造成堵塞,使堰头村民深受清淤之苦。王禄决心为百姓解除此害,很快,一座以石板为主、木板为辅,且上方和两端均不封口的十字形交叉水槽诞生,总长18米有余,净跨10米多,因其外形像匣子,故名“石函”。从此,泉坑水沿石函上层水槽汇入松阴溪,通济堰水则顺着另一水槽流向下游,“溪水不犯渠水”,避免了泥沙堵塞,使堰渠水流畅通无阻。后来,石函东、西两侧各建起一座石桥,形成了立体交叉的“水上立交桥”——上层通行人,中层导流溪水,下层引流渠水,互不干涉,却密不可分。</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石函处留影,记录下这珍贵的时刻。</p> <p class="ql-block">石函下游,风景如画。</p> <p class="ql-block">溪旁守护者,千年不朽。</p> <p class="ql-block">溪边舍利树下留影,古樟树干中空能容数人,此树曾多次遭雷击火烧,又奇迹般生还,民间敬为“舍利树”。</p> <p class="ql-block">二月原薌,春意盎然。</p> <p class="ql-block">原薌中的人们悠然自得,享受着宁静的时光。</p> <p class="ql-block">马头墙,古韵悠长。</p> <p class="ql-block">镇上街道,充满生活气息。</p> <p class="ql-block">街道尽头建筑小品,别具匠心。</p> <p class="ql-block">前方便是通济堰,始建于南朝萧梁天监四年(公元505年),迄今已有1500余年历史,是由拱形大坝、通济闸、石函、叶穴、渠道、概闸及湖塘等组成的大型水利灌溉体系。拱形大坝为世界首创,长275米,宽25米,高2.5米,初为木筱构筑,南宋时改为石坝,以铁水灌注石坝缝隙中。通济堰自流灌溉着碧湖平原约6万亩良田,是世界水利工程史上的奇迹。2001年,通济堰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通济堰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并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目录。</p> <p class="ql-block">从上游看通济堰,气势恢宏。</p> <p class="ql-block">我们所知国外最早的拱坝是西班牙人建于16世纪的爱尔其拱坝,以及意大利人建于1612年的邦达尔多拱坝,通济堰拱坝比它们的历史足足早出千年!</p> <p class="ql-block">通济堰端的闸门和控制室,石闸可调节水流,减少暴涨的松阴溪水对堰坝和水渠的冲击。</p> <p class="ql-block">控制室内,科技与历史的交融。</p> <p class="ql-block">造堰者,智慧与勤劳的化身。</p> <p class="ql-block">由控制室处看通济堰,堰中部有一陡坡,陡坡溢水面较整个通济堰面略低,在堰上水位不高、流量不大时,由此处溢流;当水位超过通济堰主堰顶、流量较大时,全通济堰整体溢流。此外,在堰端靠近镜头处,还有一深槽,深槽中,在控制室下安装闸门,可控制深层泄洪或冲砂。</p> <p class="ql-block">由下游看通济堰,景色壮丽。</p> <p class="ql-block">归途中,竹林间小道,清幽静谧。</p> <p class="ql-block">笋!显示出它顽强的生命力!</p> <p class="ql-block">溪边小景,美不胜收。</p> <p class="ql-block">艰难的历经程,终得圆满。</p> <p class="ql-block">凯旋归来,满心欢喜!</p> <p class="ql-block">归来后,对通济堰仍觉未看清说透,于是上网查阅资料。</p> <p class="ql-block">我们刚刚参观的古堰画乡,实际上是古堰画乡景区中的画乡景点,现在参观的则是古堰景点,古堰即通济堰。</p> <p class="ql-block">这是由空中拍摄的通济堰整体过水的景色,壮观至极。</p> <p class="ql-block">这是从下游往上游看通济堰,别有洞天。</p> <p class="ql-block">这是从上游往下游看通济堰,气势磅礴。</p> <p class="ql-block">这是由空中拍摄的通济堰,堰体比地面看的更清晰。</p> <p class="ql-block">由通济堰,我们为祖先的聪明创造而自豪!中华民族定将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