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生命的声音—一位脑卒中患者的康复叙事

LOVE~雪

<p class="ql-block">  康复科中医治疗室是科室每天患者流动最大的地方。在这里,可以看到患者经过治疗,由卧位到坐位到站位,由拄拐行走到脱拐行走,患者从发病、被疾病折磨的满面愁容,到重新换上对生活充满希望和自信的笑容。康复科的医护人员每天用辛勤的工作践行康复的意义,用专业的技术,暖心的服务帮助患者们走出悲伤,让无数个家庭恢复往日的欢乐。 </p><p class="ql-block"> 程老师是我们科的一位老病号,他是一名退休老教师。因四年前突发脑出血导致右侧肢体瘫痪、失语、智力下降。经过康复治疗后他现在可以进行简单的沟通,肢体也能轻微活动。但是每次扎针时他都会大喊大叫,哭哭啼啼。他的老伴刘阿姨对我诉苦说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是个头?他也不配合做康复,比他后进来的人都有了很大起色,要么可以坐在轮椅上自己推着轮子走,要么可以扶着拐杖走,他却怎么也不愿意下地训练走路,他以前是多么要强的一个人,不仅在学校矜矜业业教书,回到家里还要种地,养鸡养鸭,家里家外都搞得井井有条,现在这么久了还是这样,说到动容处阿姨眼泪都快流出来了。我握着刘阿姨的手赶忙安慰她说:“阿姨,您不要太难过,程老师因为大脑损伤比较严重,听说以前医生还说可能会成为植物人,您看现在不是已经好了许多吗?意识清醒,认识人,还能说简单的话“你好、再见、我叫程~~”。刘阿姨笑了。我继续说:“康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家里人一定要有耐心,有空的时候我来帮您一起训练他。”刘阿姨露出了感激的表情。</p><p class="ql-block"> 于是每次看到程老师,我都会主动跟他打招呼,早上扎针医生到来之前,我会利用空闲时间跟治疗室的病人或者家属聊天,了解病人的治疗情况,有时还会给他们擦口水、穿衣服、剪指甲、倒水之类的,于是许多患者见到我跟见到亲人一样,程老师每次看到我都会紧握我的双手打招呼。</p> <p class="ql-block">但是他打招呼每次却说成了:“再见”,我就笑着教他说:“你好,早上好,”他也会跟着我说:“你好,早上好”。每次扎针,程老师都会害怕得哭起来,我就会抚摸他的头,抓住他的手叫他放松,像哄小孩一样。程老师就会立马放松,不再尖叫了。治疗结束后,许多中风后遗症的病人都会在走廊上训练走路,而刘阿姨说程老师不肯走,我就问程老师,:“您是不是害怕阿姨扶不稳,让您摔跤啊?”程老师说:“是”。我牵着他的手说“那我带您一起走好不好?”程老师竟然同意了。</p> <p class="ql-block">我开始两只手牵着程老师,他非常用力的抓着我不敢迈出步伐,我让他放轻松,别紧张,他慢慢地放松着紧绷的身体并挪出了脚步,接着我松开一只手,不停地鼓励他,他脸上露出了笑容。</p> <p class="ql-block">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程老师积极配合康复训练,虽然也遇到过挫折,但他始终没有放弃。一周后,程老师在家属的搀扶下能走15米左右,慢慢的他可以推着轮椅走30米了,再后来,他可以借助辅助器自己行走了,他的每一步都是踏踏实实踏出来的,每踏一步我都会鼓励他:“程老师,您这次走的比上次更好了,又进步了呢。”对他而言,他踏的不是步子,而是自己的晚年生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通过倾听、理解、陪伴和鼓励患者走出心灵的阴影,重获生活的勇气和信心,亦是每一位医护人员应尽职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个小故事只是我们医院康复科众多叙事护理案例中的一抹剪影,在此,每一位患者都得到了我们的精心照料与关怀。我们坚信,只要用心去感受、去理解、去安慰、去陪伴患者,必定能够协助他们脱离困境,重新寻回生活的希望和幸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