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四月,我们在工作室读邓友超的《教育解释学》,继续更新教育观念,洗礼自己的教育思想,化作脚下的路。</p><p class="ql-block"> 最近阅读的电子书籍,看起来比较难懂,但是随着阅读理论书籍的数量增加,学习意识的增强,就能慢慢读懂其中的内容了。果然,理解力是靠不断的累积提升的。</p><p class="ql-block"> 在第四章作者说到让教师从一个诊断者变成一个研究者。我觉得,这也是做一个研究型教师必经之路。</p><p class="ql-block"> 书中举了个例子,老师在面对一个学生抄袭作业时,如果继续罚他写作业,似乎不是明智的选择,因为老师靠着这个现象去做了教育,而没有思考为什么他去抄袭作业,如何改变他抄袭作业的事情,如果研究了这其中的行为,可能做出来的结果就不同。 </p><p class="ql-block"> 这使我想起上周,我在带学生扫卫生区时,发现两个孩子在踢垃圾桶保持垃圾桶的移动,表面看起来他们在恶作剧,在破坏公物,而当我问他们为什么踢垃圾桶时,他们天真无邪的说“垃圾桶太了!”,如果当时不问原因给他们批评一顿,我真是立马做了诊断者,而通过询问得知原因后,就变得释然了,我告诉他们可以把垃圾桶拿去洗洗,如果他们经常这样做了,就不会踢着垃圾桶走了。</p><p class="ql-block"> 还有前一段时间,班级有个孩子家长在家丢了两百块钱,她打电话询问老师,孩子是不是带学校了。这个孩子经常会买一些小玩意,我是和她家长沟通过,家长或说是孩子教育买早餐后剩余的钱,或说是她自己从家里偷钱出去买。可是一问孩子并不承认,家长会非常暴力处理,于是继续丢钱,家长继续惩罚她。而这次拿了更多的钱。我想,家长也不能成为诊断者,也要成为研究者,如果在孩子第一次拿钱买东西时能正确处理,温和处理,可能孩子下次就不会犯错误了,正是因为每次用暴力来解决,导致孩子害怕说谎,事情愈演愈烈。</p><p class="ql-block"> 这样的事情无论在学校教育还是在家庭教育中,都发生了很多。虽然教育者都非常有经验处理了,但是并没有反思和改变自己处理的对不对,所以以后在处理这样事情时,他们的方法并不对,教育并不起效果,并且适得其反。</p><p class="ql-block"> 正确的做法是当教师发现了学生的问题,应该及时和他们沟通,了解情况,反思原因,劝导改正,而不是武断的判断。</p><p class="ql-block"> 掩卷沉思,一切事情发生的背后是有原因的,教育者只有找到根源,不断研究,才能找到让人如沐春风的处理办法。</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