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孝义三晋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左家鹏/文</p> <p class="ql-block">去年夏天《苏家庄文史》一书正式印刷出版了,她是苏家庄第一部综合性文史类书籍。洋洋洒洒20万字、记录了苏家庄的历史沧桑。本书图文并茂、资料翔实、内容丰富,全书共分六卷,“古庄钩沉”“百年教育”“石刻碑记”“姓氏谱碟”“契约文书”,卷六为(附录)“奎星楼挂匾仪式既读书会成立”。前五卷内容主要是记载了历史上的苏家庄。现将每卷的“卷首语”摘录以飨各位。</p> <p class="ql-block">一、古庄钩沉</p><p class="ql-block">苏家庄位于孝义市城区西北一公里处,东与留义村桃园堡接壤,西与宋家庄为邻,南连贾家庄,北毗汾阳新贤村、张多村。全村有 656 户,人口 2000 余,村域面积 2.4 平方公里,现属孝义市崇文街道办事处管辖。</p><p class="ql-block">历史上苏家庄属汾州府汾阳县管辖,延至明、清、民国。1948 年孝义解放后改划归为孝义县。</p><p class="ql-block">相传早在一千多年的隋唐时期,这里已形成村庄,名为“上垣村”,今有上垣地遗址。北宋时村中旺族“苏姓”有人在朝中做官,家资雄厚,遂将村子向北扩移,改村名为“苏家庄”至今。“苏家庄”三字在大金泰和七年碑记中已有记载。苏姓的宅院遗产几乎占据苏家庄半条街,。村中西街的“旗杆院”原为苏姓长门大院,东街的“苏宅”为苏姓三门宅院。这两座大院均为一门二进二层四合楼院。还有村东街东门口路北,现左家彪宅院,是苏姓的“场房院”,是苏家人专门打晒和存放粮食的地方。1992 年版《孝义县志》中说“本村原为李家庄”,实属谬误。</p><p class="ql-block">苏家庄村廓为正方形,东西南北四条街汇集中心,呈十字街,自古有“四街七门”之说。明代苏家庄为庆成王府的食邑,居住“新”“慎”字辈二十余户。明崇祯时天下大乱,为防李自成义军,于崇祯十年,由朱新堤、朱新浾、主持,左廷贵、左大奏等筹资集地,共同建寨筑池,以保宗民生命财产安全。</p><p class="ql-block">苏家庄地形平坦,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适于生长粮食等经济农作物。自古以来,村民以农业为主。冬闲之际,很多家庭还有各自的副业加工,以增加一些经济收入。如:香油坊、粉坊、酒坊、油坊、粞坊、醋坊、纸坊,豆腐坊、弹花坊、磨坊等。进入二十一世纪,由于城市的快速拓展,苏家庄已处城市边缘。部分村民的经济收入不再以农作物为主,而转型于各类城市服务行业,苏家庄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p><p class="ql-block">苏家庄人杰地灵,自古就有“金苏家庄”美称。著名的汾孝秧歌就有唱词“苏家庄的村真有名,四道街七个门,奎星楼建到龙天庙,买卖做到包头城……”村人在明清时经商者众多,有名姓者如赵子隆、左效芝、闫志中、郑万宁、刘建业、吴世爵、苏洪五、马燦玲、马燦明、惠肇年等。村中买卖字号有复永兴、裕兴厚、大盛魁、万花同、德和当、义和当、德兴号、义和号、德来号、德福元、北兴成、三义店等等。由于经商带来了经济的发展,也给苏家庄留下了众多的历史建筑遗存。</p><p class="ql-block">村西北的“慈胜寺”,金代时称“慈胜院”,当时已是远近闻名香火旺盛的寺院。村东南有龙天庙、奎星楼。北有朝阳庵、真武庙、观音堂。南有寨子、土地庙。村中十字街有五道庙、打更房等。深宅大院有王宅、苏宅、旗杆院、靳院、左宅、书房院、吴阿院、厅枋院、贴花院、郭宅、义和门、德发农庄、寨子、牛房院等三十余处。当年的辉煌依稀可见,它们是苏家庄的历史记忆,更是苏家庄历代村人文化智慧和辛勤奋斗的结晶。</p><p class="ql-block">苏家庄人心向善,民风淳朴。周围十村八里,一旦提及苏家庄都说是村子好,人性好,尊老爱幼,蔚然成风。村民之间,互相帮助,团结友爱,自古已然,代代相传。</p><p class="ql-block">苏家庄村文化底蕴深厚,自古就有尊视文化、尊重人才的村风。明、清时已有私塾或族塾,民国时阎锡山在苏家庄办过“师训班”。有留学日本早稻田的学生,黄埔军校毕业生,也有汾阳铭义中学、河汾中学的毕业生等。新中国成立后,村中设有小学,农中,初中,有许多优秀的老师执教其中,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学子,是苏家庄历史和文化的延续。</p><p class="ql-block">本书收集整理的这些碑刻、文字、图片等,有古代遗留的,有已经佚失的,当然更多的是现当代留存下来的。有些是十分珍贵甚至是不能再生的历史文化遗产。它们既是苏家庄的历史,也是地方文化的反映。愿这本书能唤起大家对历史文物的热爱和保护,用具体行动爱家乡,爱国家。也希望苏家庄人能为苏家庄的发展添砖加瓦,谱写新的历史章。</p> <p class="ql-block">二、百年教育:</p><p class="ql-block">苏家庄文化教育,历史上可追溯至宋元,但无文字史料记载。村内启蒙教育的塾馆以清代村塾和族塾最为有名,两塾馆均位于村西街路南义和门内(南巷内),村塾塾师由儒学文童张世恩担任。族塾为村中左氏望族所有,由国子监太学生左泉担任塾师,教导本族子弟。村塾馆在靳章林宅院。族塾馆在左氏书房院二楼。塾馆学生主要以打算盘、记账、三字经、百家姓、四书五经等学习内容。学生学有所成后,均去汾阳“县学”或汾州“府学”继续深造。清朝时期的监生、贡生,民国时期汾阳河汾中学、铭义中学均有苏家庄学子。</p><p class="ql-block">民国元年,民国临时政府颁发“壬子学制”,进步人士纷纷督促当局“废私塾,兴学堂”。民国三年,县劝学所依据教育部整改私塾的指示,倡导区乡筹办小学校。民国五年后,区村小学兴起。苏家庄创办初等小学 1——4 年级,校址在慈胜寺内。教育经费主要依靠政府拨款和地方自筹,来支付教师工资和学校办学费用。每月月终向县公署具领,如:民国二十五年苏家庄初小年经费为 140 元。</p><p class="ql-block">1937 年 7 月 7 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广大师生纷纷投笔从戎,奔赴抗日线。1938 年日军侵占汾阳,本县教育和设施遭到破坏和践踏,苏家庄初小也被迫停课,后一段时间合并于张多村学校。1945 年日本投降后苏家庄初小恢复,同时阎锡山在村内开办了“师训班”,有教师三人。1948 年 7 月,汾阳全县解放,人民教育科对阎锡山统治区的学校进行了全面接管。苏家庄学校 1——4 年级 重 新 恢 复 , 至1960年成立小学五年级(1——5 年级)。1966 年苏家庄成立农民自办学校(农中),1968年小学、农中合并成立七年制学校,1981 年成立八年制学校,1989 年留小学,初中合并到白壁关。2006 年五年制小学改为六年制小学,2013 年苏家庄学校小学撤销,留幼儿园。2020年苏家庄幼儿园撤销。</p> <p class="ql-block">三、石刻碑记</p><p class="ql-block">石刻:凡在石质材料的物体上刻划文字图画者,都可称为石刻。一般情况下,石刻以碑的形式居多。由于石刻具有长久保存的特点,因此也被称为刻在石头上的历史。碑记:是指刻在碑上的记事文章,它是古代文体的一种,碑记也称碑志。碑记中多与寺庙有关,包括寺庙的性质、建庙过程、寺庙兴衰等信息。碑记多请书法名家撰写,因此还具有书法艺术多方面的价值。通过碑记,我们还可以了解到一座寺庙、一个人、一个家族,甚至一个村的兴盛与衰败或其历史渊源。因此石刻碑记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史文献等研究价值。整理汇总我村现存石刻,目的就在于保护保存这些刻在石头上的历史。</p><p class="ql-block">苏家庄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千年古村,有众多的古碑石刻记载了她曾经的辉煌。据村中耆老回忆,民国年间尚存各种碑刻五十余通。1958 年修建张家庄水库时拉走了一部分。725厂建厂时拉走了一部分打了地基。文革中人为地毁坏了一部分……龙天庙、真武庙、五道庙、土地庙的碑刻没有了,观音堂、朝阳庵的碑刻没有了,四道村门、十字街东南西三门的石匾石碣(永定门永安门新德门)都没有了。幸运的是至今还存有金代碑刻一通,明代碑刻一通,清代石刻十七通(块),民国砖刻一套。又有新刻碑八块,加上碑佚文存者两块,共有三十通(块)石刻(文)收录于本书。为方便阅读,张起靖老师为本卷文字作了辨识和点校。</p> <p class="ql-block">四、姓氏谱碟</p><p class="ql-block">姓氏: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姓氏文化是中国人最浓墨重彩的篇章,几千年的姓氏文化源远流长,它一直是中国传统观念,主要的外在表现形式,姓氏它以一种血缘文化的特殊形式,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形成,是一个家庭、家族、祖传的代表符号。</p><p class="ql-block">谱牒:谱牒乃一姓一族之史册,之文献,是同宗共祖,具有血缘关系的人物与事迹的历史记录,也是寻根溯源,理清世系和促进家族团结,提高家族凝聚力的历史书籍。</p><p class="ql-block">字辈:字辈是中国传承千年的重要取名形式,宗族之有字辈,所以辩世次,防乱宗。字辈也是中国古代一种特有的“礼”制,它一直延续到现代。木本水源,秩序清楚,昭穆分明。字辈其意或为吉祥安康、兴旺发达,或为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或为修身齐家、安国治邦。从文学角度来看,多为四言五言,皆合辙押韵,绚丽多姿,寓意深远。各族姓氏,都有着不同的族谱和字辈,同一姓氏,也有着不同的族谱和字辈。</p><p class="ql-block">这次整理苏家庄各姓各族脉系,我们上不辱先祖之德,下给后人有所交代,也顺应历史潮流,实为各族之幸事,在整理过程中,发现我村大部分家族没有“家谱”,少部分只有“神祗”,而且都是近年来重修的,老旧“神祗”大都已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遗失或损毁,这使得很多家族的世系脉络连接不上,一家一族先辈们的名字无法查找到。例如:苏家庄张姓有三大家族。那么,同治年间我村”贡生张广宪”是哪一支“张”?“文童张世恩”又是谁家的“张”?由于各家老神祗保存不当,现已无从考证康熙乾隆时期苏家庄五大家族,“苏、侯、左、吴、王”。至上世纪五十年代后,吴姓(吴阿院)、王姓(王宅)这两大家族人口消失。</p><p class="ql-block">苏家庄自古有“苏侯二户左三家”的说法,那么这三家又指的是谁?</p><p class="ql-block">据碑文考证,苏有福这一支。“世居苏家庄”。西街的“旗杆院”、北街路西今“梁宅”、东街的“苏宅”、左维俊场房院均是苏有福这一支的产业,其家大业大世系分明。</p><p class="ql-block">侯姓:苏家庄有侯姓五支。但都因没有家谱,唯一的神祗也丢失或损坏了,由于年代久远,使得自家连自家的先祖辈分,人员名字也弄不清楚了。侯姓指的是哪一家?无从考证。</p><p class="ql-block">左姓:左姓至明朝以来在苏家庄就是大族,脉络清晰,传承有序,在苏家庄就一家,一个祖先。</p><p class="ql-block">“苏侯二户左三家”并非苏家庄开村之祖,而是指明清时三大家族。</p><p class="ql-block">所以,本卷经各家同意,收录了苏家庄二十家姓氏谱系,目的就是分长幼、辩世系。增进各家各族团结友爱。</p><p class="ql-block">参天大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追本溯源,乃循天道。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本者根也,道者生也,固而枝繁叶茂。家族的辉煌,祖辈的伟业,对今天的我们也不无启迪勉励之意。</p> <p class="ql-block">五、契约文书</p><p class="ql-block">“文书”是老百姓对自己所关心事情的实录,是货真价实的民间档案。对研究一个宗族,一个村落,甚至对研究政治、经济、婚白寿事、社会制度,都是一份不可或缺的历史资料。</p><p class="ql-block">“文书”涉及土地制度、家庭财产、商业活动等诸方面,例如,过去研究土地制度,往往利用有关的法律、法规以及家</p><p class="ql-block">族规约,对土地产权进行静态的分析。实际上,在土地买卖过程中,买卖双方除签订契约外,卖家为了证明自己对这块土地拥有产权,还要将上手契(这块土地历次交易的契约文书)交给买家。</p><p class="ql-block">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我走访了苏家庄近百户家庭,收集整理了近几百份文书。这些文书包括买卖、典押、转让,土地的契约,婚白寿喜的帖子,账本,老照片,卖买交易的单据,商号的借约,家族的分家合同契,等。年份历经明朝,清朝,民国,和现在。最早的有明朝万历三十年,崇祯元年的地契,最晚的是 2005 年的分家合同和过继子嗣文书。所以,这些保存完整的文书,生动地反映出我村传统社会土地产权的变动情况。就社会学研究而言,这些家族文书,涉及家族分家、处理纠纷等内容,这些珍贵的文书是研究苏家庄民俗风情或民间社会的重要资料。是古苏家庄遗存的民间历史档案,是古苏家庄社会历史的综合反映。所以我把它标定为《苏家庄文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