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0 读懂教材 做“对”课堂总结

叩问童心

<p class="ql-block">  上图来源于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6单元《图形的运动(三)》例4中的回顾反思环节,课上教师直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学生对话进行总结合适吗?</p><p class="ql-block"> 笔者认为,有如下可取之处:</p><p class="ql-block"> 1.对话形式,引发思考</p><p class="ql-block"> 教材中以男生和女生的对话形式展开,分别从旋转和平移的本质特征与操作流程这两个视角梳理本节课的核心学习内容。这样的呈现形式,很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引导他们在对文本的阅读中,产生基于本节探究主题的完整性思考。</p><p class="ql-block"> 2.讨论主题,直击本质</p><p class="ql-block"> 从男生和女生的对话内容来看,他们分别立足于两个不同的视角。即,女生从图形的运动特征来表达,男生则聚焦操作流程这些核心主题。教师组织学生通过阅读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更利于进一步检测学习水平达情况。</p><p class="ql-block"> 同时,也存在可优化之处:</p><p class="ql-block"> 1.自主总结,集体交流</p><p class="ql-block"> 通过一节课的学习,不同学生的理解程度和获得的知识理解水平也不尽相同。如果教师仅引导学生单一的扣紧课本对话阅读进行总结,必然存在片面性和狭隘性。反之,如果教师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学习收获及疑惑点、困难点,通过多角度分享汲取丰富多元的数学理解更有价值。</p><p class="ql-block"> 2.聚焦对话,理性辨析</p><p class="ql-block"> 当学生有了自己的思考,并勇于在集体中积极发表观点、交流困惑时,所产生的思考效力是真实而深刻的。显然,此时学生的认知是停留在自己的课堂、自己的理解、和同伴的思考这一小体系之内的。那么,换个角度看要点回顾,又会有怎样的不同呢?此时,教师引导学生回归到数学文本中“回顾与反思”环节很有必要。</p><p class="ql-block"> 此时,已经积累了丰富总结经验的学生,必然会带着更多的理性思考审视学生的对话内容。显然,这比前期教师仅仅引导学生围绕对话内容进行总结,更有认知和思考基础。</p><p class="ql-block"> 在组织该环节的文本阅读时,教师可鼓励各个小组充分讨论、细致交流、辩论反思,最终在班级汇报各自的观点。实践证明,学生对男生的交流内容表示认同,而问题则聚焦于女生所表述的旋转特征。他们认为,教材中女生表述的“旋转可以改变卡片的方向,平移可以改变卡片的位置”的观点是有待完善的。这样很容易使人理解为,旋转仅仅改变的是卡片的方向,而不改变其位置。平移则只改变卡片的位置。显然,女生对旋转是否改变卡片位置的选择性忽略表达是造成误解的根本原因。她应再做补充,什么样的旋转情况会改变卡片位置,什么样的旋转情况不改变卡片的位置。由于学生已经具有关于旋转的方法学习和操作经验,他们区分不同情况尚不困难。大致可分如下类型:</p><p class="ql-block"> (1)绕图形自身对称中心旋转:若图形绕自身对称中心旋转,当旋转角度为360°的整数倍时,图形位置不变;旋转角度不是360°整数倍时,方向改变但位置相对原来对称中心不变。例如正六边形绕其中心旋转60°,方向改变但对于中心位置未变,旋转360°则完全回到初始位置和方向。</p><p class="ql-block"> (2)绕非图形对称中心旋转:不管旋转角度是多少,图形不仅方向改变,位置也会改变。比如平行四边形绕其边上一点旋转,无论旋转多少度,其在平面中的位置都会和初始位置不同。</p><p class="ql-block"> (3)绕图形外部点旋转:只要旋转,图形方向和位置都会改变。例如在平面上有一个五角星,绕五角星外一点旋转任意角度,五角星在平面中的位置都会发生变化。</p><p class="ql-block"> 学生经过激励讨论,就会对图形的运动特征有一个尤为深刻的理解。同时,在交流辩论、补充完善的一系列思维过程中,学生提升了数学思辨能力、增强了对数学语言表达严谨性的认识。</p><p class="ql-block"> 基于以上片段可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创设适合学生参与的“回顾与反思”情境很重要。同时,也应引导学生理性、客观、思辨性的对待知识和教材的呈现方式。面对不同的理解,还应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发出自己的数学声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