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行之腾冲一楚雄

黄河

<p class="ql-block">  2025年4月20日早餐后,游览了国殇暮园,午餐后,乘车前往楚雄,途经龙江大桥,16点20分抵达祥云县,晚餐后,继续前行,20点30分抵达彝族古镇。</p> <p class="ql-block">  国殇墓园,位于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市西南1千米的叠水河畔小团坡下,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7月7日落成,墓园占地面积88亩。 国殇墓园是为纪念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收复腾冲的中国远征军二十集团军阵亡将士而修建,园名取自《楚辞》“国殇”篇;国殇墓园主体建筑由大门、陈列馆、忠烈祠、烈士墓、纪念塔等组成,同列布于沿东北至西南的主轴线上,松、杉、竹、柏、杜鹃、山茶映衬其间。</p><p class="ql-block"> 国殇墓园内的滇西抗战纪念馆与墓园融为一体,更全面的再现辉煌的滇西抗战历史、弘扬不屈的民族精神,更有利于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对研究和再现滇西抗战历史、缅怀先烈、祈愿将发挥更大作用。</p><p class="ql-block"> 1996年11月,国殇墓园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11月20日,国殇墓园被中宣部公布为全国第三批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p><p class="ql-block"> 2014年8月,国殇墓园入选第一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2017年12月2日,国殇墓园入选“第二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p> <p class="ql-block"> 国殇墓园</p> <p class="ql-block"> 警钟</p><p class="ql-block"> 毋忘国耻</p> <p class="ql-block">滇西抗战,是我国抗日战争战略性反攻的开端,也是亚洲战场从失败走向胜利的转折性战役之一。滇西抗战以截断和保卫滨缅公路为烽端。</p><p class="ql-block">滇缅公路是当时国际提华物资进入中国的唯一通道。一九三七年十一月二日动工修筑,一九三八年八月三十一日建成。境内段从昆明至畹町,全长九百五十多公里,筑<span style="font-size:18px;">路民工来自云十余个民族</span>人数最多时达二十余万人,<span style="font-size:18px;">近三千名各族儿女献出了血肉之躯,公路开通后在三年多时间里,共远输振华物资四十五万吨。</span></p><p class="ql-block">滇缅公路是血肉筑成的输血线、生命线。</p> <p class="ql-block">古城陷落,远征军入缅失败,国门洞开,一九四二年四月二十九日,攻占缅甸腊戌的日军沿滇缅公路长驱直入,于五月三日占畹町,五月四日陷龙陵。腾冲地方长官军警问讯逃离,五月十日寇不费一枪一弹占领了边睡重镇腾冲。在沦陷的八百五十六个日日夜夜里。日寇烧杀抢掠,罪行累累。腾冲人民受尽凌辱,哀鸿遍野,流离失所……</p> <p class="ql-block">敌后抗日,素有爱国传统的腾冲人民,不甘受辱,奋起反抗,年过花甲的张问德失生临危受命。举起抗战大旗,组建抗日政府,配合远征军预备二师、艰苦转战,有力地打击了口寇的嚣张气焰。民国元老要根源先生的《告滇西父老书》 ,极大地鼓舞了军民的抗战斗志。</p> <p class="ql-block">滇西反攻,一九四四年五月十一日中国远征军十六万大军向盘踞滇西的日寇发起战略反攻,远证军第十一集团军血战松山,三攻龙陵,第二十集团军强渡怒江,仰攻高黎贡山,围攻腾冲古城,于九月十四日收复腾冲,创造了全歼日军的辉煌战例。滇西之役。经过八个月的浴血奋战,于一九四五年一月二十日完全收复失土。共击毙、俘虏日军二万一千余人,中国远证军伤亡、失踪六万四千余人,其中腾冲战役歼敌六千余人远证军伤亡官兵一万七千余人。</p> <p class="ql-block">驼峰飞虎,滇缅公路被被截断之后,中美双方共同商定开辟了举世闻名的驼峰航线,以保证抗战物资之运输,驼峰航线南起印度阿萨姆邦的汀江、杜姆杜摩等地,北至中国昆明、宜宾、成都、重庆等地,沿途要飞越雪峰参天的喜马拉雅山等山脉,是当时世界上最艰险的一条航线,先后损失飞机六百零九架,一千五百多名飞行员血洒长空,被称为“死亡航线”。从一九四三年五月航线开通至一九四五年九月结束,共飞行八万余架次,先后投入飞机一万一十余架,空运各种物资八十余万吨。</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陈纳德将军指挥的</span>飞虎队亦频频出动战机,狠狠地打击日寇空军,轰炸盘踞在滇西、缅北之敌,令日军闻风丧胆。</p> <p class="ql-block">史迪威公路,又名中印公路,一九四三年十一月五日正式动工,一九四五年一月建成通车。公路由印度雷参到缅甸密支新后,分为南北两线:前线经八莫南坎至畹町与滇缅路相接,北线<span style="font-size:18px;">越伊洛瓦底江。</span>经腾冲至龙陵与滇缅路相接。<span style="font-size:18px;">通车后,每月运输量达四万五千吨。</span>对滇西、缅北反攻战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中国全面抗战的胜利也功不可没。</p> <p class="ql-block">李根源(1879-1965),腾冲人氏,滇军名将,民国元老。民国12年,任北洋政府农商总长兼署国务总理。抗战时任云贵监察使。1942年,日军入侵滇西,李根源抱病赴前线襄助军务,力主将日寇阻于怒江西岸。发表《告滇西父老书》极大的鼓舞了军民抗战的决心。</p> <p class="ql-block">怒斥日寇,张问德(1880-1957),腾冲城关五街人,清末秀才。腾冲沦陷后被委任为腾冲抗日政府县长,1943年8月31日,日军腾越行正政班本部长田岛寿嗣致函张问德,企图召降。9月12日张问德识破其阴谋,复函义正词严的痛斥日军罪行这便是有名的《答田岛书》,表现了他高尚的民族气节。</p> <p class="ql-block">史迪威将军,史迪威(1883-1946),美国陆军上将,生于佛罗里达州帕拉特卡,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任中缅印古战区美陆军司令兼中国战区总司令,蒋介石的参谋长1943年兼任东南亚盟军最高副司令。</p> <p class="ql-block">陈纳德将军,陈纳德(1893-1958),祖籍法国,少将衔司令官。1941年应国民政府邀请组“中国空军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又名“飞虎队”,1942年,编入美国第十航空队,1943年改编为美国第十四航空队,负责中印缅战区的对日空战。</p> <p class="ql-block">滇西抗战军阵亡将士纪念碑,民国三十三年夏,滇西抗战进入反攻阶段,盟国军队来华助战,在收复腾冲战役中,美军小校麦姆瑞等19名官兵壮烈牺牲,兹特立石以慰英灵。</p> <p class="ql-block">盟军碑,从1943年的8月17日至1944年9月14日,美国盟军共出动300多架次飞机,先后在高黎贡山、来凤山及腾冲城内对日军进行攻击,有力地配合了攻坚战的进行,减少了远征军地面部队的伤亡;同时,美军作战参谋团也积极参与支持各部队进行地面攻击。在反攻滇西战斗中,共牺牲了19名美国盟军官兵。2001年,在国内诸多学者、社会人士及史迪威将军外孙伊斯特布鲁克先生的多方搜寻下,终于找到了19名盟军阵亡官兵的档案。2004年,在各级政府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国殇墓园于此为他们重新修建了墓碑和纪念碑,象征着中美盟军联合抗击日本法西斯,并一起赢得和平的伟大进程。为此,原美国总统乔治布什于2004年给保山市市长写了一封感谢信,代表美国人民,感谢腾冲人民修建此盟军纪念碑,佐证两个伟大国度友谊的善举。2010年4月,国殇董园管理所将此信件以刻石的形式展示在盟军纪念碑对面。</p> <p class="ql-block"> 天地正气</p> <p class="ql-block">小团坡高30多米,面积为5024平方米,是一座沉寂的小火山,是安葬中国远征军第20集团军阵亡将士忠骸的墓群所在。坡麓设半圆形月台,月台迎面嵌于右任“天地正气”四个草书集字石匾,月台上正中筑石阶,直达坡顶。整个小团坡上辐射状地分布着72行3346块墓碑,布局上呈现四大块八小块的扇形,寓意为长眠在这里的英烈来自于祖国的四面八方,每块墓碑上都刻有烈士的军衔和姓名,依职衔高低由上到下依次排列。腾冲抗战结束以后,腾冲军、政、民联合将反攻腾冲城中牺牲的远征军将士遗骨火化并举行了规模盛大的水陆法会,择吉安葬于此地。以这条台阶为中轴,小团坡东半山安葬的是二十集团军第五十三军阵亡将土,右半山安葬的是五十四军阵亡将士。坡顶为一圆形石台,正中耸立着巍峨的纪念塔。纪念塔由塔基、塔座、塔身组成,青石建造,通高10m。塔基方形,边长5.5m,高0.73m,其上为四级叠涩,叠涩之上系塔座,方形,高2.23m,边长152m,塔身为<span style="font-size:18px;">会方形纪念柱式样,由上小下大四块高约5.5m的梯形青石拼合而成.塔基正</span>面刻有李根源题书的“民族英雄”,其余三面锦刻着二十集团军克复腾冲<span style="font-size:18px;">战概要;</span>塔身东、西、北三面均镇刻“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克复腾冲阵亡将士纪念塔,陆军上将第二十集团军总司令霍援彰题”字样;南面镇刻“中华民国三十四年岁在乙西季夏“十四字。</p> <p class="ql-block">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克复腾冲阵亡将士纪念碑</p><p class="ql-block"> 民族英雄</p> <p class="ql-block">英烈碑于1994年12月建成,是为了纪念腾冲籍的两名谍报员:“十一集团军总部中校特务员王树荣”和“七十一军少尉谍报员李生芬”。王树荣,腾冲县河西人。李生芬,腾冲和顺乡水確村人,出生于华侨世家,书香门第,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艾思奇的堂弟,毕业于黄埔军校昆明分校。两人都是旅缅华侨,精通缅语、英语,熟悉中缅边界的情况,为远征军收集和提供情报,做出卓越的贡献。后在执行任务时被日军抓获,严刑逼供,不屈而死。王树荣是被滚烫的盐水灌肚活活致死,年仅21岁。李生芬被残杀于簧学靖边楼旁,沉尸砚塘,时年25岁.李根源先生曾赞扬李生芬:“蕉溪李少子,胡为虏所囚;骂贼贼不耐,血溅靖边楼。”;另有诗赞扬王树荣:“侨子爱乡国,仗剑来从军。盟军空战史,应记王良勋。</p> <p class="ql-block">中将牌,寸性奇将军墓。寸性奇字念洁,腾冲人,生于1895年,牺牲前为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少将师长,是抗日战争期间阵亡的高级将领之一。1941年5月,日军秘密集结10余万精锐主力,使用大量飞机、大炮,对我军中条山阵地发动突然袭击,寸性奇指挥的陆军第十二师爱国官兵顽强抵抗,他们用简陋的步兵武器打退了敌人多次的疯狂进攻,后因弹尽粮绝,孤立无援,渐处劣势,被日军重兵合围,他厉声对其部下说:“诚如军长(唐准源)言,吾侨今日惟奋力杀敌耳!枪在手,剑在腰,不令为贼俘也。济则为国争光,不济以死继之。”带伤率队作战。在交战中,寸性奇右腿被炸断,血如泉涌。此时,寸性奇却要求团长黄仙谷等突围快走:“我腿已断,不必管我;我决心殉国,以保全国格人格。”言毕,用最后的力气拔剑自杀!在场官兵无不泪如雨下,虽强敌即至,但无一离开,坚持战斗,全部壮烈牺牲。国民政府1454号褒扬令追赠陆军中将。1986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追认寸性奇将军为革命烈士。1989年,寸将军遗骨自山西垣曲迁到腾冲国殇墓园安葬,修建墓表,以表彰烈士毕生革命、捐躯报国之伟大精神。</p> <p class="ql-block">中国远征军抗日将士纪念碑于2011年9月14日建成,是为了纪念牺牲在印缅战场的中国远征军将士而修建。整个建筑群由纪念广场、纪念碑、英烈墓冢三个部分构成,总建筑面积680平方米。石材采用腾冲本地出产的火山石,以本色、质朴的风格,表达对中国远征军抗日将士的特别纪念.在广场的前面,是4×5米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缅印战区示意图”铸铜地景。地图上标示出三大主要抗战物资运输通道,分别是从汀江到昆明的“驼峰航线”、从昆明到曼德勒的“滇缅公路”,还有著名的史迪威公路。地图上特别标示出中国远征军的十大战役地点,从第一次入缅作战的第一个战役同古战役,到反攻胜利的最后一个战役一戌腊战役。纪念广场入口的正面,是“华岳英灵”四个大字。纪念广场的两侧,是二十个大小不等的立碑,组合成错落有致碑林,揭示出当年中缅印战区抗战风云的起伏跌宕,并纪念为此牺牲的数万中国远征军将士.从纪念广场的右侧开始,分别是“中国远征军简介”、“中国远征军三个时期战斗序列”、“中国远征军十大主要战役”、“中国远征军十三<span style="font-size:18px;">位殉国高级将领名录”</span>、“中国运征军部分阵亡将士名录”、“中国远征军部分参战将士名录”等碑刻。广场的中心是4.2米×3.8米×2.8米的方形主题铸铜浮雕纪念碑,基座用“热带雨林”石材围合,正面是取材于芒友会师的历史照片创作而成。纪念碑的背面,是“中国远征军七十年祭”祭文.纪念碑南面是阵亡将士墓,墓丘直径4米,墓前立碑由整块火山石制作,高1.95米、宽1.2米,上面书写“中国远征军抗日阵亡将士墓”12个大宇。墓丘下面建有1.6米×1.6米的地宫,雨道与地面相通。地宫用于安放中国驻印军阵亡将士遗骸.墓丘后面有七块斜碑,用于记载历次迁葬记录。</p> <p class="ql-block">2014年6月12日迁于此墓的中国远征军(驻印军)将士墓地圹兆土,系取自于1945年3月缅甸腊戌战役结束后,安置在缅甸腊戌开郊原中国驻印军新编第一军墓地遗址。</p> <p class="ql-block">砸石子,滇西人民不分男女老幼,甚至连正在哺育的妇女和刚刚懂事的孩子也为修路、修机场砸碎石,以实际行动支援前线抗击日寇。</p> <p class="ql-block">筑路,滇西人民积极投入修公路、修机场,为滇缅抗战做出了巨大贡献。</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腾冲农民赵云禄、</span>赵云寿兄弟,对肆意烧杀、无恶不作的日寇、义愤填膺。滇西反攻时,日寇溃败,他们联络部分乡民用棍棒拦截,打死日军,痛打日寇四人,受到远征军嘉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倭冢,在陵园北端有一座非常特殊的坟家,内埋侵腾日军尸体,李自<span style="font-size:18px;">根源先生题之为“倭冢”。</span>倭是古代对日本的称呼,元、明以<span style="font-size:18px;">来,把活动在我国沿海一带的日本海盗称为“倭寇”,</span>后来“倭一词便逐渐成为了日本侵略者的代名词。根据李根源1947年整理收录的《曲石诗录》记载:倭冢埋葬的是侵腾日军最高指挥官148联队联队长藏重康美大佐,和他的继任者副队长太田正人大尉和桑弘大尉,成为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有力罪证。</p> <p class="ql-block">  龙江大桥,是中国云南省境内一座桥梁,亦称龙江特大桥,位于云南省西部、横断山脉南段,龙江中游河段,跨越保山市龙陵县龙江乡上邦焕村与腾冲市五合乡大丙弄村之间的龙川江河谷,为单跨简支钢箱梁悬索桥,是保山-腾冲高速公路控制性工程。</p><p class="ql-block"> 2011年8月5日,龙江大桥开工建设。2016年4月20日,龙江大桥建成。2016年5月1日,龙江大桥正式通车。</p><p class="ql-block"> 龙江大桥总长2470.58米,桥面宽33.5米,为双向四车道设计,设计速度80千米/小时,其中保山岸桥塔总高169.688米,腾冲岸桥塔总高129.703米,概算投资为19.55亿元。</p> <p class="ql-block">  彝人古镇,位于云南楚雄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永安大道以北、太阳历公园以西、龙川江以东、楚大高速公路以南,占地面积3161亩,总建筑面积100万平方米,项目始建于2004年,由伟光汇通集团总投资32亿元开发运营。</p><p class="ql-block"> 彝人古镇是集商业、居住和文化旅游为一体的文化旅游项目,彝人古镇是以古建筑为平台、彝文化为“灵魂”,集文化景区、旅游集散地、城市会客厅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特色小镇,成为楚雄一张亮丽的城市名片,2017年,彝人古镇旅游人次1150万,解决近2万人就业和居住生活,撬动上下游产业投资约100亿元,2018年上半年彝人古镇共接待游客645.16万,成为依托文化旅游拉动楚雄当地产业发展、创造居民就业的重要引擎。</p><p class="ql-block"> 该景点级别为AAAA级。</p><p class="ql-block"> 2025年1月23日,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按照《旅游休闲街区等级划分》行业标准及细则,根据工作安排,经评审,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楚雄市彝人古镇主题街区纳入新一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名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