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隶总督署东路建筑在清代自南而北依次为招待外地客人的寅宾馆、武成王庙、衙神庙、钱粮幕府院、存放文官车轿的库房、东花厅、外签押房、东北侧厨房以及供杂役、仆从人员居住的胥吏舍等。<br> 现在东路建筑已非原貌,只有部分建筑保留了下来:钱粮幕府院、东花厅、外签押房等。解放初期,河北省政府在东路的北端建造了一栋苏联式办公楼,该建筑现在作为博物馆的对外开放。<br> 直隶总督署东路的展室自南向北有:直隶总督署数字体验馆,钱粮幕府院,东花厅、外签押房和河北省政府办公旧址。 “直隶总督数字体验馆”位于衙署东路的东南角,是 20 世纪 90 年代建设的仿古建筑,面积400平方米。<br>数字体验区由:序厅、时空长廊、沉浸空间三部分组成,采用视频、场景等多种形式,全息影像、幻影成像等科技手段向游客介绍了直隶总督署的历史。 序厅,见证直隶总督署的诞生。<br> 时空长廊10米画卷,配合灯光效果,融合特色内容,讲述了清代5位直隶总督的经典故事。 时空长廊:总长 18 米,总面积 58 平方米,通过二维动画结合历史回溯展现历代直隶总督,形成联动观影的效果,中间穿插极具影响力的总督介绍和小故事。 沉浸空间:高 3 米,周长 37 米,面积 113 平方米,为全沉浸式体验空间。环形屏幕与地面投影结合,通过三维动画结合真人演绎的方式讲述从直隶总督署发出的一系列围绕交通、工业、能源、教育、经济和通信等领域的决策以及这些决策的实施情况,让游客感受直隶总督在推动中国近现代工业与科技发展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出数字体验馆,北行,可见幕府院前保留着一口古井。 钱粮幕府院,是管理钱粮事务的幕僚办公的场所,在清代财政管理中起着重要作用,负责直隶省的钱粮收支、税收征管等重要事务,是总督署经济管理方面的核心机构之一。 钱粮幕府院分为前后两院,现前院东侧为李鸿章幕府,西侧为曾国藩幕府。后院为“清代幕府专题陈列展”的展室。 曾国藩幕府。《曾国藩幕府专题展》。<br> 曾国藩幕府(1853-1872)形成于太平天国时期,具有军政合一、新旧杂的特色。作为晚清重臣,曾国藩创湘军,办洋务,辟人才,前后招聘幕僚近三百人,其幕府人数众多,盛况空前,成天下一时之最,对晚清政局影响深远。<br> 油画“曾国藩幕僚群像”。 《曾国藩幕府专题展》分为:书生典兵,幕僚云集、总督两江,幕府兴盛、晚年督直,幕府渐衰、督抚幕府,人才渊籔等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书生典兵 幕僚云集。<br> 太平天国起义后,八旗,绿营兵难堪重用,丁忧回乡(朝廷官员在位期间,若父母离世,须辞官回祖籍为父母守制二十七个月)的曾国落奉命帮办团练,他的幕府正是发韧于这一时期,并在攻克九江,围攻安庆、制胜天京等战役中多有贡献。 第二部分,总督两江 幕府兴盛。<br> 咸丰十年(1860)五月,曾国落受命任两江总督。在任期间,他延聘精通西学之土,倡办自强新政。在他的支持下容闲、徐寿等幕僚兴办军工企业,设翻译局,培养新式人才,开洋务运动之先声。 第三部分,晚年督直幕府渐衰。<br> 同治七年(1868)七月,曾国藩任直隶总督,次年二月到达保定接任,其基府也随之迁往直隶。 第四部分,督抚幕府人才渊籔。<br> 曾国藩幕府幕僚涉及范国极为广泛,能人志士众多,对晚清局走向影响甚大。 曾国藩幕府规模庞大,可称晚清幕府之大端。他们在风雨飘摇的时代中,“创榛辟莽,前驱先路”,创立湘军、始办洋务、清理积案,开近代风气之先。但是地主阶级的局限性使他们无法阻止清政府走向危亡。随着曾国藩的去世,其幕府也不复存在,但其数目众多的幕僚仍继续活跃在历史的舞台上。 李鸿章幕府。《李鸿章幕府专题展》。<br> 李鸿章幕府是晚清著名的幕府之一。自同治元年(1862)沪上开府至光绪二十七年(1901)李鸿章去世,存在了40年之久。在此期间,其幕府僚属内创淮军,办企业,成为晚清地方大员;外理交涉,定款约,实际主持外交事务。与同时期其他幕府相比,李鸿章幕府与中国近代史的发展紧密相关,带有明显的洋务色彩。 场景复原:通过场景复原的方式,再现李鸿章幕府的办公场景、会议场景、外交谈判场景等,让观众仿佛穿越时空,亲身感受当时的历史氛围,增强展览的沉浸感和体验感。 第一部分,从幕客到幕主-苏沪军幕。<br> 李鸿章,道光三年(1823年)出生于安徽合肥的书香门第,1847 年考中进士,任翰林院庶吉士、翰林院编修。咸丰三年(1853 年),随工部左侍郎吕贤基回乡办团练对抗太平军,后因安徽同僚打压,1859 年走投无路的李鸿章进入曾国藩幕府,担任幕僚,负责起草文书。<br> 李鸿章作风明快果断,得到曾国藩的赏识和重用,成为其左膀右臂,参与筹商军国要务,积累了丰富的政治和军事经验。<br> 1861 年,李鸿章奉命回安徽招募淮勇,组建淮军。1862 年率淮军到上海,解上海之围,任江苏巡抚,通过改革军制、吏治,扩充淮军势力。 1864 年,李鸿章参与镇压太平天国,因功封一等伯爵。1866 年剿灭捻军,升湖广总督等职。1870 年处理天津教案后,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封一等肃毅伯,完成从幕客到幕主的转变,成为晚清政坛举足轻重的人物。 第二部分,从洋务运动到晚清近代化-直隶政幕。<br> 李鸿章在直隶政幕期间,积极推动洋务运动,助力晚清近代化。<br> 经济近代化:创办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等近代企业,引入西方技术与管理,采用机器生产,促进自然经济解体,奠定近代工业基础。<br> 军事近代化:发展天津机器局等军事工业,生产先进枪炮弹药,建立北洋水师,打造近代海军舰队,提升军队装备与战斗力,培养军事人才。<br> 教育近代化:开办天津水师学堂、天津武备学堂等新式学堂,开设近代课程,引进西方教育理念,培养科技、军事等专业人才。<br> 外交近代化:参与对外交涉,依国际惯例设外交机构、派驻外使节、培养外交人才,推动外交制度近代化。 李鸿章幕府前后历时四十年一直长盛不衰。以李鸿章调任直隶总督为界,前期主要履行军事职能,编练淮军,以传统人才为主;后期转向以行政事务为中心,兴办洋务、筹措海防、主理外交,延揽了一批各具专长的近代精英。然而,看似繁盛的幕府随着洋务运动的失败和李鸿章的过世而落幕。 幕府院后院,清代幕府专题陈列-衙门里的师爷。<br> 有清一代,各级衙门中往往存在着各式各样的师爷,协助官员处理文书档案、管理公务政务。“师爷”是“幕僚”的俗称,是幕府制度下官员私人招募的僚属,也称幕友、幕宾。<br>幕府原指古代将军的府署,亦指运筹帷幕之大将,《史记索隐》引崔浩云:“古者,出征为师,军还则罢,无事处,以幕帟为府署,故曰“幕府”。则“莫”当做“幕”,“字之讹耳。”<br> 幕府制度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养士之风,到清代逐渐发展完备,形成体系,是今天我们了解古代社会不可多得的钥匙。 第一部分,幕中佐治。<br> 幕僚作为中国历史上一种具有深远影响的政治群体,大约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千年以来,智者贤士不计其数,在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第一单元,帷幕如云。<br> 历代幕僚人才辈出,或抗击外敌、建功立业:或文采斐然,诗篇传世:或学识洲博、著作身…他们虽身处帷幕之后,却可以搅动风云,干预世事的发展,影响时代的进程。 第二单元,清人游幕。<br> 据《大清历朝实录》记载:雍正元年(1723)三月乙酉谕吏部,“各省督抚街门事繁,非一手一足所能办,势必延请幕宾相助,其来久矣”,并令“嗣后督抚所延幕客,须择历练老成、深信不疑之人,将姓名具题”,幕僚一职正式得到清廷的认可。 第二部分,案牍岁月。<br>清代幕友俗称“师爷”,收入较高,但案牍劳形,生活乏味清苦。故而从师学幕、佐治官衙者往往是“场屋不利”之士,他们常年精修幕学以赢得官员的青睐,如绍兴一地,文风盛而科场失意者多,谋馆入幕者成千累万。 第一单元,入幕之约。<br> 从幕先要“谋馆”,谋馆者找到幕馆便可“就馆”,处馆之中自有务幕之道,“合则留不合则去”是其中要义。后若失业,则称“搁笔”,又因幕僚大多失馆便穷,故有“搁笔穷”的说法。<br> 幕友身份。幕友亦称幕宾、幕客、西宾、幕师、幕僚,俗称师爷。幕主与幕友可以师生相称,或以平礼相见。设宴总要幕宾上座,有教读老师的,或设两席,教读先生坐东一席,幕宾坐西一席。 第二单元,从幕之道。<br> 幕友的学问即为幕学,也称幕道,幕学注重对幕友的幕品以及运用律例的技能,经验进行培养。<br> 第三单,元游幕生活。<br> 清代法律现定官员要回避本省任职,故而幕友跟随本省籍官员赴外省是当时比较普遍的情况。 第四单元,绍兴师爷。<br> 绍兴师爷是一个地域性,专业性极强的幕友群体。明清时期,素来有“微州算盘,绍兴刀笔”的谚语,“绍兴刀笔”即是说当时很多绍兴人从事师爷这份职业。据《绍兴县志资料》记载,绍兴师爷以山阴会稽为最多,两县约出师爷2000余名,其中有著名师爷150余人。 第三部分,无幕不成衙。<br> 清代幕友辅佐督抚、州县官员成为一种政治文化,在地方衙门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幕友分为刑名、钱谷、书启等多种类型,刑名掌管生死为大席;钱谷手握钱粮,席位相当;除此二席外,其他师爷无论职权还是薪俸都不及前两者,为小席。 第一单元,刑名幕友。<br> 《未信编》言:“世之不古,而有讼狱,讼狱者,以情有不平而欲求其平也。”刑名幕友<br>代官行权,作为掌握讼狱知识与技能的专家实际上代行着地方司法职能,发挥着执法明冤的<br>作用。 第二单元,钱谷幕友。<br> 衙门中钱谷事务往往由书吏把持,专业性强,官员通常难以掌握,因此需要聘请钱谷幕友来监督胥吏,防范贪腐,同时铺佐自己处理财政税收事务以及调解民间经济纠纷。 第三单元,书启幕友。<br> 负责起草公文书札的幕僚,即是书启幕友。在清代,撰写文书要遵循严格的等级规制,抬<br>头、避讳、行文关系种种,十分复杂,稍有差错就会影响主官的仕运前途。为了能够顺利办理公文,书启幕友需要练就功底深厚的“治薄书之道”。 “古名士半从幕府出。”放眼整个清代,幕府中的师爷与地方军政文商等事务均有着重要的联系。随着清末新政和辛亥革命的爆发,师爷这一角色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往事如镜鉴,回溯“师爷”历史变迁的路径,更有助于稽古振今,从而为现代社会治理注入涓涓新力。 由幕府向北,是一片较大的空场,空场上遗存一片遗址,踏过遗址便是东花厅和外签押房的院门,院内是“天下衙门-中国古代衙门文化专题陈列”的展室。 东花厅是总督邀其幕友叙旧论证、吟诗作画或举行大型宴请活动的地方,因位于东路而得名。 现为“天下衙门-中国古代官衙文化专题陈列”的第一展室,分为“衙门概观”、“衙门人物”两个单元。 衙门,中国古代官府机构的统称,原作“牙门”,专指古代军营大门,因大门扁插兽牙状的牙旗而得名,后来泛指官员发号施令的住所,至宋代普遍用于称呼政府机关。<br>中国古代社会的官职设置与国家形成、发展同步,有官便有衙,林林总总的衙门成为了国家的缩影,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衙门文化。<br> “天下衙门-中国古代衙门文化专题陈列”以天下衙门为主题,追溯衙门的历史,展现衙门建筑,评说衙门人物,揭示衙门规矩,介绍衙门行政,旨在使观众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职官制度、府官府行政,品味衙门文化,并能去粗取精,以古鉴今。 衙门概观。<br> 衙门与国家相伴而生,作为公共建筑功能的衙门雏形发端于6000年前氏族公社时期的“大房子”。随着国家和职官制度的进一步发展与成熟,兼具实用与礼制文化功能的衙门建筑日趋完善,形成了”居中而治”、“坐北朝南”、“轴线对称”、“前堂后寝”、“左文右武”、“重门复道”等特色,现存的清代各级衙门,则形象地实证了中国古代门的建筑规制、布局和功能,成为一本本可视可读的立体教科书。 衙门人物:<br> 清代地方街门是以正印官为中心的“一人政府”,设有佐贰、首领、杂职等辅佐官员,支撑地方街门行政的还有幕友、胥吏(书吏、衙役等)、长随等辅助人员,幕友俗称”师爷”,是主官的私人秘书和顾问:书吏是起草、抄写方面的文字工役:衙役是站堂、辑捕、行刑、抬轿、传递等方面的体力工役:长随则是沟通联络、跑跟班的角色。三种人群紧紧围绕主官的指令而行动,形成清代地方街门的运行特色。 外签押房是总督处理日常政务、签署文件的地方之一,与内签押房相对应,一些较为重要但又不属于特别机密的政务会在这里处理,反映了当时总督办公的具体流程和政务处理方式。现为《天下衙门-中国古代官衙文化专题陈列》的第二展室,分为“衙门规矩”、“衙门行政”两个单元。 衙门规矩:涵盖古代衙门的各种规章制度、办事流程、礼仪规范等内容,例如升堂问案的程序、公文传递的方式、上下级之间的礼仪等。 衙门行政:主要展示古代衙门在司法、行政、税收、治安等方面的职能和工作内容。 出外签押房,沿着夹道北行,一座二层的苏式建筑豁然呈现在眼前,在周边明清建筑群中格外扎眼。这便是位于东路北端的“河北省政府办公旧址”。<br> 949年至1958年河北省政府驻保期间,省政府设在直隶总督署,在东路原府库旧址上修建了这座苏式大屋顶两层灰色办公楼,省政府主席杨秀峰、林铁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此楼办公。在此期间,省政府领导了全省土地改革、支援抗美援朝、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的开展;同时还调查处理过刘青山(时任天津地委书记)、张子善(时任天津专区专员)二人的新中国第一大案。1958年以后此楼相继为保定专署、保定市革委会、保定市委机关办公楼。 现辟为直隶总督署博物馆展厅和青少年研学教育场所。 下篇,保定游-直隶总都署(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