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香港之水</p><p class="ql-block"> 今日谷雨,也是香港复活节假期第三天。在这水润万物,布谷催耕,浮萍始生,牡丹盛开的遊春季节里,我们一行登山老友,从港岛薄扶林道登上太平山顶。一路山水如画,大家地谈笑声与情景融融。薄扶林道一边是繁华市区和广阔的海景,一边是满山青翠的薄扶林郊野公園。香港山地占多数,环境保护好,百年老树多,处处生机煥发,生态环境优美。山好树好人好要靠一方水土的养育好!我们进入林区,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在山涧底下忽隐忽现的”薄扶林水塘”,这座記载着香港人百年水缘的水库。</p><p class="ql-block"> 香港自然地理条件严重缺乏淡水,一百多年来,香港的发展与水兴衰与共。一八六O年代以前,香港食水主要靠打井取水和少量原始水源,基本是靠天吃水。港英时期,在一八六O年始建首个公共水库,至一八六三年,经三年时间,终于建成200万加仑库容的薄扶林土霸水塘,至一八七一年,经多次扩建改善,薄扶林水塘储水量仅增至6800万加仑。香港居民始终陷于严重缺水困境中。</p><p class="ql-block"> 一九六二年底开始,香港连续九个月滴水未降,城市各个角落都出现了人与水桶排成的长龙,为了候水接水抢水,家家都在不分昼夜寒暑轮流站队,苦不堪言。多少人还没接到水,已经打得头破血流。一九六三年十二月,周恩来总理外访途中经停广州,专门听取广东关于香港增供淡水建设工程方案的汇报,批示决定“供水工程,由我们国家举办,应当列入国家计划。因为香港百分之九十五以上是自己的同胞,”(注1)。一九六四年二月二十日,东江供水工程全线展开波澜壮阔的大会战,工程建设中央拨援外专款,全国支援,广东负责。仅用十一个月,就建成83公里干渠,六座拦河闸垻,将50.5公里的东江支流“石马河”逆流回调。东江水从海拔2米,一级级提升至46米,让河水倒流,从此实现源源不断地向香港供水。回归以来,祖国又不断扩容改善。六十年来,这个工程已向香港供水超过300亿立方米,解决了香港约80%的生产生活用水,有力支撑起香港的经济民生,成就了“东方明珠”的繁荣盛景。</p><p class="ql-block"> 香港之水的故事,是一部祖国与香港血水情融的流淌画卷,像巍巍的太平山一样庄严壮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注1:摘自cctv《国家記忆》2023年06月28日,转录于中央档案馆)</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