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胡庆余堂中药博物馆

<p class="ql-block">在杭州秀丽的吴山北麓,座落着气宇轩宏、金碧辉煌的古建筑群,这就是闻名遐迩的“江南药王”-胡庆余堂。创立于1874年,由清末著名红顶商人胡雪岩,耗白银三十万。胡庆余堂古建筑别具一格,融实用性和艺术性为一体,是我国建筑艺术的瑰宝。</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胡庆余堂中药博物馆,与杭州的中国丝绸博物馆、中国茶叶博物馆和南宋官窑博物馆齐名,被列为杭州四大专题博物馆。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级中药专业博物馆,享有“神奇的科学殿堂,灿烂的医药文化”之誉。它创建于1987年,建成面积近4000平方米,博物馆由陈列展厅、中药手工作坊厅及兴趣室、中医保健门诊室、药膳厅和营业厅五个部分组成。陈列展厅它以胡庆余堂古建筑为依托,通过陈列和介绍中国药学概况,胡庆余堂发展史,药物标本和手工生产作坊等内容。</p> <p class="ql-block">今天我又一次来到胡庆余堂中药博物馆。穿过一个歇山顶六角亭,走过一座青石板小桥,桥下一群色彩艳丽的锦鲤鱼在水莲中嬉戏,桥头就是胡庆余堂中药博物馆正大门 。进门右转,走过售票处,上一座木楼梯,楼梯一边的墙上挂着孙思邈、扁鹊、李时珍等古代药王名医的素描画像。二楼大厅一入门是一座2米高的药王孙思邈的雕塑像 ,后面就是各陈列展厅。</p> <p class="ql-block">什么是中药?在西方医药学传入我国以后,人们把我国的传统药物称作“中药” 中药是以植物为主体,包括动物、矿物在内的自然药物及部分加工品。经过数千年的临床经验,中药的应用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并以其卓越的疗效越来越受到国际医药界和科技界的瞩目。广义的中药包括中国的少数民族药,比如藏药、蒙药、壮药、傣药、维吾尔药等,其药源与药效基本相同。中药的用途广泛,除了内服药外,还有各种外治方法,近年来,受“反返朴归真”的影响,这些古朴的方法越来越到现代医学的重视。</p> <p class="ql-block">在中国药学概况陈列室,重点介绍药物的起源与发展。原始社会初期,人们往往因为误食某些有毒的植物而中毒。但是偶尔吃了另一种植物,又会使原来的中毒现象减轻或消除。人们经过无数次无意或有意的尝试,逐渐地认识了某些植物、动物、矿物的治疗作用,“药食同源”,药物便由此产生。</p><p class="ql-block">药物学主要包括本草、炮制、方剂三方面的内容。几千年来,本草、炮制、方剂已形成一整套独特的规范的理论和实践。到目前,不光有较完整的中药学理论,而且还采用现代科技手段来运用先进的炮制、制药设备和技术。</p> <p class="ql-block">本草学的发展,我国传统药物中草木之药占绝大部分,故称药物为本草。以汉代《神农本草经》为代表的多种本草著作,标志着本草学的形成。经过一代又一代药物学家的努力,以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为标志,我国本草学达到了光辉的顶点。</p><p class="ql-block">炮制的发展,炮制包括炮灸加工和药剂制造,它是根据药物本身性质,依据中医学理论,按照医疗,调配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种传统制药技术。中药炮制较早,记述也十分丰富。</p> <p class="ql-block">方剂学的发展,方剂就是药方,包括名医成方和民间经验方。我国现存的最古老的一部方书为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帛书。东汉末张仲景、晋朝葛洪、唐代的孙思邈以及王焘等都编纂过方书,北宋的《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明代的《普济方》均为汇编一代方剂的巨著。</p><p class="ql-block">剂型的发展,从《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所记载方剂来看,我国早在二世纪已能正确地按照辩证施治的法则,灵活用药,而且所采用药剂种类已相当丰富。到了近代,为了更好地增加药物疗效,出现了片剂、针剂、胶囊剂、口服液剂等新剂型。</p> <p class="ql-block">汤剂,汤剂是指用中药材加水煎煮,去渣取汁制成的液体剂型。汤剂有加减化载灵活,见效较快等特点,一直是中药最主要的剂型。</p><p class="ql-block">丸剂,丸剂是指药物细粉或药物提取物加适宜的粘合剂制成的球形制剂。</p><p class="ql-block">散剂,散剂是一种或多种药物均匀混合制成的粉末状制剂。</p><p class="ql-block">胶剂,是指以动物皮、骨、甲、角等为原料,用水煎取胶质,经浓缩收胶制成,可供内服的干胶制剂。</p><p class="ql-block">丹剂,源于我国古代道士的炼丹,它是指用汞及某些矿物质类药物,在高温条件下,经烧炼制成的不同结晶形状的无机化合物,亦称“丹药”。</p><p class="ql-block">酒剂,是指药物用白酒浸制而成的澄清液体制剂。</p><p class="ql-block">露剂是以芳香性中药材与水同蒸馏,为澄明的液体制剂。</p> <p class="ql-block">江南药王——胡庆余堂展厅:1823年胡雪岩出生于安徽省徽州绩溪县湖里村,幼年家境贫寒,13岁流落杭州打工,19岁时进入杭州阜康钱庄当学徒。学徒期间,胡雪岩办事勤奋,为人上进,深得钱庄于姓掌柜赏识收为义子,弥留之际时将价值五千两白银的钱庄悉数托付予胡雪岩。1874年胡雪岩在杭州创立了“胡庆余堂”中药店,其所制中成药“避瘟丹”“行军散”深受军民喜爱,药店传承至今,有“江南药王”之美誉。</p><p class="ql-block">展厅里面有清朝皇帝赐予胡雪岩的黄马褂、红顶帽,制作急救药“紫雪丹”特制专用工具“金铲银锅”及《戒斋沐浴图》《抬鹿游街图》。还有清光绪年间的《胡庆余堂丸散膏丹全集》手抄本和成书于20世纪初的《胡庆余堂雪记丸散膏丹全集》印刷本,均详细载录了胡庆余堂所制作的400余种中成药配方、加工工艺,为研究我国近代国药业商业文化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p> <p class="ql-block">在博物馆一楼的天井里,有一个百草园,种了许多草药。天井右边“中药标本”展室里,有数千种“药材标本”“腊叶标本”“浸渍标本”“矿物标本”和“动物标本”。以及在若干个玻璃景箱里形态各异的野山参标本。</p><p class="ql-block">目前我国最大的犀牛标本,高1.8米,长3.6米,有完好无损的老虎骨架、来自原始森林的灰熊标本,还有较为罕见的大海马、冬虫夏草、碗口般粗的龙骨、整木沉香,象牙、虎骨、犀角等都是本室展出的珍稀动物标本。及大量的中药传统制药器具。有宋代泉州湾沉船出土的药材;有国内罕见的大件沉香;有清代陶瓷、锡罐等药物盛器;有讲求质量精心提炼珍品的“金铲银锅”。</p> <p class="ql-block">营业厅即胡庆余堂中药堂,为江南宅园布局,用材讲究,雕刻精致,装饰华丽,保存完好,是国内少有的集江南建筑之长的清代前店后作坊式建筑。在胡庆余堂的大厅正中,现在仍挂着一块“真不二价”的金字牌匾。店里面的“戒欺”牌匾是给员工看的。胡庆余堂以南宋官办“太平惠民和济药局”局方、传统方、名医验方、秘方为基础,生产丸、散、膏、丹、曲、露、油、酒、片剂、胶囊、颗粒剂等剂型数百个产品。营业厅既是胡庆余堂对外营业的窗口,也是市民游客选购药物的场所,有时中医专家还会在此提供专业的养生保健服务。</p> <p class="ql-block">手工生产作坊展室内,还陈列了各种传统制药工具刀床、铜船、石臼和盛药器皿,以及丸、散、膏、丹、露、酒、汤等工艺。有一位老中医当场为大家演示。</p><p class="ql-block">我每次参观都有一种新的认识,退休以后除了必要的身体锻炼,学一点中医药知识对我们的晚年生活是很有必要的。2018年,胡庆余堂中药博物馆获“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殊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