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北红尾鸲是雀形目鸫亚科红尾鸲属的一种鸟类。[7]北红尾鸲体长13—15厘米。雄鸟头顶至背石板灰色,下背和两翅黑色,具明显的白色翅斑;腰、尾上覆羽和尾橙棕色;前额基部、头侧、颈侧、颏喉和上胸黑色,其余下体橙棕色。雌鸟上体橄榄褐色,眼圈微白,下体暗黄褐色,胸沾棕色,腹中部近白色。</p> <p class="ql-block"> 北红尾鸲在中国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北京、宁夏、贵州、云南、西藏、台湾和海南等地。栖息于山地森林、灌丛地带,常立在突出的枝条上,尾上下颤动和点头。单独或成对活动,行动敏捷,性胆怯。以昆虫及植物种子为食。[9]每年3月中旬开始繁殖,营巢于墙洞及石缝内,每窝产卵2—4枚,卵呈浅红白色,杂以紫斑及赭色细点斑。</p> <p class="ql-block"> 北红尾鸲虽然是非世界受胁物种,种群数量较多,但其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内。[11]中国画中画北红尾鸲的历史很早,五代黄筌的《写生珍禽图》中就有此鸟。[12]北红尾鸲所食昆虫多数危害农作物、果树或林木,所以此鸟有益于农、林业,应加以保护。[13]是北方比较常见的笼养鸟。</p> <p class="ql-block"> 北红尾鸲雄鸟额、头顶、后颈至上背灰色或深灰色,个别个体为灰白色,下背黑色腰和尾上覆羽橙棕色。中央一对尾羽黑色,最外侧一对尾羽外翈具黑褐色羽缘,其余尾羽橙棕色。两翅覆羽和飞羽黑色或黑褐色,次级飞羽和三级飞羽基部白色,形成一道明显的白色翅斑。前额基部、头侧、颈侧、颏、喉和上胸黑色,其余下体橙棕色。秋季刚换上的新羽上体灰色和黑色部分均具暗棕色或棕色羽缘,飞羽和覆羽亦缀有淡棕色羽缘;颏、喉、上胸等黑色部分具灰色窄缘。</p> <p class="ql-block"> 雌鸟额、头顶、头侧、颈、背、两肩以及两翅内侧覆羽橄榄褐色,其余翅上覆羽和飞羽黑褐色具白色翅斑,但较雄鸟小,腰、尾上覆羽和尾淡棕色,中央尾羽暗褐色,外侧尾羽淡棕色。下体黄褐色,胸沾棕,腹中部近白色。眼圈微白色。 虹膜暗褐色,嘴、脚黑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