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指一挥间 已过五十年

临风

<p class="ql-block">  2024年5月25– 26日,我们一群曾经在东山初中上过学的农村娃娃们,在经历过五十年的沧桑岁月后,终于可以相聚在一起了。<span style="font-size:18px;">当初中毕业五十周年的同学会消息传来,我们那尘封已久的青少年时代记忆,如同被微风拂动的书页,悄然翻开。曾经青涩的我们,怀揣着梦想与憧憬,从校园散去,如今已走过半个世纪的岁月,终于又能相聚了。</span></p><p class="ql-block"> 岁月虽然苍老了我们的容颜,可颗颗炽热的心依然充满了对生活的渴望和憧憬。五十年的光阴,使得曾经阳光灿烂的少年和豆蒄年华的美少女已然成为白发苍苍的老人。同学相见,先是一愣,继而眼中泛起光芒,紧接着便是热情的拥抱和激动的呼喊。曾经的“小调皮”如今已两鬓斑白,当年的“学霸”也多了几分岁月沉淀的从容。大家笑着、闹着,仿佛时光从未流逝,我们还是那群无忧无虑的少年。</p> <p class="ql-block">  本次同学会的组织难度较大,首先就是由于时间跨度大,五十年过去了,许多同学的名字都已经变得模糊不清,更不用说能找到联系方式了;其二是原先的学校和村庄早已不复存在,几乎所有村庄被衢州市高新园区淹没了,原来的村民已经分散住在柯城区和衢江区的各个角落和安置点中,为此我们的同学也同样分散在了城市的各个角落之中。感谢王光土、俞跃平两位同学的热心组织,不辞辛劳、不厌其烦逐个通知才使本次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p> <p class="ql-block">  东山初中七四届毕业生五十周年纪念活动是以旅游和座谈聚餐的形式进行的,第一天的活动由我们委托旅游公司单独组团去往江西婺源婺女洲采取边旅游边交流的形式,第二天聚餐座谈。</p><p class="ql-block"> 我们这些同学基本上是来自周边村庄的农民子弟,聚集在黄家乡(公社)东山村(大队)上初中。我们这届是1972年春季上的初中,上初一时,我们的同学主要来自黄家乡(公社)的东山村、黄家村、吕宅村、四都刘村、下刘村、王千秋村、寺前村、张家村、旺吴村等九个村的学生。那个时候叫东山中小学,只有小学五个班和初一初二两个班。在上初二下学期和过渡班时又并入宣家村、朱家村、十五里村、后村祝村、坑西村五个村的初二学生。这样一来,我们初二年级时就由原来的一个班变成了两个班级。</p> <p class="ql-block">  2024年5月25日早上,我们一行二十来人准时到达了现在的黄家街道所在地(安置后的王千秋村和下卢村)。七点五十分旅游大巴车按时发车开往江西婺源,同学们上车后进行了热情的交谈,谈自己,讲儿女,说孙儿。交谈声此起彼伏,经过半个多小时后,大家渐渐进入了过往生活的回忆和初中时代的记忆,车厢里的声音也越来越平静了许多……。</p><p class="ql-block"> 随着旅游车的一路前行,广阔的田野、美丽的乡村和郁郁葱葱的山野景色从窗外掠过。我们的思绪也渐渐进入了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上初中时的情形。</p> <p class="ql-block"> 我们这批人的学生时代正好卡在了“十年动乱”时间,从一九六六年秋季上小学一年级到一九七六年夏季高中毕业。整整十年间,小学读了五年半(半年为过渡班),初中读了两年半(又是个半年过渡班),高中两年,加起来正好是十年时间。所以说我们这一代人是真正被“毁掉”的一代,我亲眼看见自己小学一年级时的童化贤老师被拉去批斗,罪名是“里通外国”。我们的小学一年级的语文课本基本上是政治口号,没有学过拚音。可以说这十年间,真正能静下心来读点书的还正是在初中时期。</p> <p class="ql-block">  整个初中两年半时间,我们在东山村共换过三个校址。</p><p class="ql-block"> 初一上学期,我们的学校是在东山村西南的一座大寺庙里(兼作祠堂)上的课,被村民俗称为“老佛殿”。学校的东面是一颗千年的大香樟树,杆粗技壮,树冠覆盖着四周,像是一把巨大的伞,雨天挡雨夏天遮阳。学校的东面、北面紧邻东山村,南面和西面是一片田野,与邻村下刘和王千秋两村相连。学校的西边还有一条人工水渠,为下刘村、山底村和王千秋提供农田灌溉。下刘村的学生基本上是沿着水渠来校的。在这个“老佛殿”学校里有小学、初中,下刘村和王千秋村的同学在这个学校渡过了难忘的三年时光,因为这两村的同学小学四、五年级都是在这里读的(过渡班回本村除外)。我们初一的班主任是一位很帅气又年青的林老师,是衢化集团人,对我们这些来自农村的学生很友善。至今我总是忘不了在“老佛殿”上学时那些情景,我们沿着乡间的田埂路不管春夏秋冬,来回嬉戏打闹着、奔跑着在家和学校之间。沿途有着金黄色的油菜花、紫色的草籽花和一往无际的田野。尤其是第一次过那个沿口宽只有15厘米不到下面是潺潺溪流的过水桥沿口时那种战战兢兢的样子。</p> <p class="ql-block">  初二的上学期,东山中小学的新校舍落成,我们搬进了新的教室,从“老佛殿”搬进了真正意义上的教室,感觉教室宽敞,窗明几净。我们学校的南面是东山村的村庄,东面是东山村的晒谷场,北面是“松树山”,西面是一片稻田。学校没有围墙,没有操场,没有大门。在这个校址学习时让我感受最深的是有两件事:第一件事就是听贫下中农作“忆苦思甜”报告,一般都是由东山村的贫民给我们作报告,我还记得一句形容旧社会的话就是“东山王千秋,十年九不收”,指的是旧社会东山王千秋两村经常受旱涝影响,农民颗粒无收,到处要饭的情况,随后我们还吃了带糠的“忆苦饭”。第二件事就是响应“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号召,在学校南面的粘土高坡上挖防空洞。我们从家里带来了小锄头和镜子参加挖防空洞,锄头用来挖土,镜子是利用太阳的反光来给防空洞采光的。</p> <p class="ql-block">  初二的下学期我们又一次换新校舍了,这次我们与小学彻底分了家,从原来的东山中小学,分为“东山小学”和“东山初中”。小学在原校址不变,初中搬到了新校址。新校址就在东山村北的“松树山”上,说是山其实是一片种了松树的丘陵,而且很平坦。学校就在松树林里,空气清新,环境优美。新校还有操场,篮球场,跑道等设施。从宣家并来了一个班的初二学生和一个班的初一学生,这样整个学校就有了初一两个班和初二两个班共四个班级的学生。我们初二(1)班的班主任是余良昶老师,他是教化学的,对学生也非常负责任,也很友善。我们的数学老师是俞懂生老师,他还兼音乐老师,文笔也很好,是个多才多艺的老师。他特别能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有次放“农忙假”时,他布置给我们十五道解方程的题目,假期结束我全部完成了作业,并做对了题目。俞老师给了我很大的鼓励,使我从此后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教物理的是刘芳根老师,讲课生动有趣,学生容易理解接受。教语文的是陈宏陆老师,我还记得他在朗诵毛主席诗词《采桑子·重阳》课文时抑扬顿挫,表情丰富,声音洪亮,使我第一次感受到了语文的魅力。</p><p class="ql-block">采桑子·重阳</p><p class="ql-block">毛泽东</p><p class="ql-block">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p><p class="ql-block">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江西婺源的景色非常优美秀丽,我们首先参观了婺源县秋口镇石门村,这里是世界濒危雀形目鸟类蓝冠噪鹛的栖息地之一,蓝冠噪鹛被称为“鸟中大熊猫”,全球种群数量仅有250余只。是世界上最濒危的雀形目鸟类之一,目前可知的分布范围,仅在江西婺源及其周边地区。</p><p class="ql-block"> 走过乡间的小路上,我们仿佛又回到了五十年前上初中时的美好时光,那时同学们每天结伴从各个村沿着乡间小路走向学校放学而又返回家中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 我们参观的第二个景点是婺源的婺女洲。这是中国徽艺文化旅游度假目的地。总占地面积1000余亩,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婺女洲景区主要以音乐岛、五显岛、芳烟岛三座主题岛屿为中心,形成一条景观通廊,两个演艺湖婺女湖与五显财神湖,以及游客服务中心、四季水乐园、徽市街、飞鸟乐园及花海、酒店群(南街商务酒店区、徽市街民宿区、五显岛酒店区、芳烟岛酒店区、茶圣酒店、会展中心、水上餐厅等)组成九大片区。我们在景区内畅谈游玩,留连忘返。</p> <p class="ql-block">  第二天(5月26日)上午我们在酒店进行座谈,同学们各自畅谈自己的过去和现在。我们讲述着各自的人生经历,有成功的喜悦,也有挫折的泪水。但无论怎样,这份同学情谊始终是心中最温暖的存在。中餐由我们的同学衢州企业家夏田生请客,他是衢州恒业机床有限公司董事长,在百忙之中也抽出时间参加同学聚会,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p> <p class="ql-block">  初中毕业五十周年的同学会,不仅仅是一次旅游和聚会,更是一场青春的重逢,一次心灵的回归。通过此次同学会,我们找回了曾经的自己,也更加珍惜这份跨越半世纪的同学情。愿时光温柔以待,让我们的情谊在岁月中源远流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备注:据同学们回忆教过我们的老师除了文中提到的老师,还有叶开泰老师(校长)、张伯远老师(教政治)、廖诗社老师(教初一上学期语文)、吴兴岳老师(教初一下学期语文)、叶金木老师(教体育)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