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潜谈美

慧灵

<p class="ql-block">慧灵改编</p> <p class="ql-block">朱自清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美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他一般在你的手中。</p><p class="ql-block">一首诗的生命,不是作者一个人所能维持住,也要读者帮忙才行。</p><p class="ql-block">读者的想象和情感是生生不息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首诗的生命也应该是生生不息的,它并非一成不变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诗是生命的表现。</p> <p class="ql-block">朱光潜的学界地位:</p><p class="ql-block">季羡林称其“实现了生命的价值”,</p><p class="ql-block">朱自清赞其“散布希望在每个人心里”,</p><p class="ql-block">余光中则推崇其文风“典雅而不冷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教育贡献</p><p class="ql-block">《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以书信体引导青年修身治学,至今仍是经典读物;</p><p class="ql-block">他在北大执教60年,培养了大批美学人才。</p> <p class="ql-block">谈美!</p><p class="ql-block">在这个危急存亡的年头,我还有心肝谈风月。</p><p class="ql-block">是的,现在谈美,因为时间太紧迫了。</p><p class="ql-block">我是一个旧时代的人,我坚信情感比理智重要,要洗刷人心,要求人心净化,先要求人生美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能做入世的事业。</p><p class="ql-block">伟大的事业都出于宏远的眼界和豁达的胸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人心之坏,由于未能免俗。</p><p class="ql-block">俗无非是缺乏美感的修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美就是事物呈现形象与直觉时的特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真善美,三者具备才可以算是完全的人。</p><p class="ql-block">真美的需要,也是人生中的一种精神上的饥渴。</p><p class="ql-block">人是自己心灵的主宰。</p><p class="ql-block">美是事物中最有价值的一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悠悠过去是一片漆黑的天空,我们还能认识出这漆黑的天空,都是思想家和艺术家散布的几点星光,让我们珍重这几点星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让我们也努力散布几点星光去照耀和过去一样漆黑的未来吧!</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朱光潜(1897年9月19日—1986年3月6日),字孟实,安徽桐城(今枞阳县)人,是中国现代美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一代美学宗师”。</p><p class="ql-block">他一生致力于美学、文艺理论、教育及翻译事业,融合中西文化精髓,构建了独特的美学体系,对中国现代学术发展影响深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p><p class="ql-block">需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早年教育与留学</p><p class="ql-block">朱光潜早年就读于桐城中学、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后考入香港大学文学院,1922年获教育学学士学位。1925年赴英国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后转至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攻读哲学,1933年获博士学位。其留学期间广泛涉猎文学、心理学、哲学,并奠定了跨学科研究的学术基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教学与治学生涯</p><p class="ql-block">1933年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等校教授,长期致力于美学教学与研究。1946年起任北京大学文学院代理院长,晚年任中国美学学会会长,推动中国美学学科体系的建立。</p> <p class="ql-block">朱光潜的思想转变与政治立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自由主义到马克思主义</p><p class="ql-block">朱光潜早年受西方自由主义影响,但新中国成立后通过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如《共产党宣言》《资本论》),主动批判自身唯心主义美学思想,提出“美是实践的产物”,将美学研究与社会实践结合。他在《人民日报》发表的《自我检讨》一文,成为中国思想改造运动的标志性文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爱国选择与政治立场</p><p class="ql-block">1949年解放前夕,国民党“抢救学人”计划中,朱光潜位列第三,但他毅然拒绝赴台,选择留在北京。此后他始终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尽管经历文革磨难仍坚持学术研究,晚年仍翻译《新科学》并撰写《美学拾穗集》。</p> <p class="ql-block">朱光潜个人品格与治学精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座右铭与信念</p><p class="ql-block">香港大学时期以“恒、恬、诚、勇”自勉,后提出“走抵抗力最大的路”“此身、此时、此地”三原则,倡导专注当下、脚踏实地的治学态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晚年坚持</p><p class="ql-block">80岁高龄仍自学俄语,翻译维科《新科学》,临终前病重时仍坚持完成译著注释,体现其“生命不息,学术不止”的精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五、历史评价与遗产</p><p class="ql-block">朱光潜被公认为中国现代美学的奠基人,其著作《朱光潜全集》(20卷)收录了700万字的论著与译作。他的思想不仅塑造了中国美学的学术框架,更通过普及性写作影响了大众审美教育。2022年,北京大学为其举办诞辰125周年纪念活动,肯定其“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的学术地位。</p> <p class="ql-block">摄影地:合肥新蚌埠路皖江厂七里塘马路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