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建寺渊源:始建于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年间(457-464年),初名“大明寺”,因年号得名。隋唐时期扩建,隋文帝仁寿元年(601年)建栖灵塔,寺名一度改为“栖灵寺”,成为江淮佛教中心。</p> <p class="ql-block"> 鉴真东渡:唐代高僧鉴真在此驻锡十年,742年应日本僧荣睿、普照之邀,率弟子六次东渡,最终在753年成功抵达奈良,创立日本律宗,传播盛唐文化。他在大明寺设立戒坛,受戒者达四万余人,使该寺成为东亚佛教戒律传承的重要源头。</p> <p class="ql-block"> 宋代文人雅集:北宋庆历八年(1048年),欧阳修任扬州太守时建平山堂,取“江南诸山,拱揖槛前”之意,成为文人聚会、诗词唱和的场所。苏轼后建谷林堂纪念恩师,形成“欧苏遗构”。</p> <p class="ql-block"> 清代皇家印记:康熙、乾隆南巡时多次驻跸,乾隆因避讳“大明”二字,于1765年敕改寺名为“法净寺”,并题匾“敕题法净寺”。咸丰三年(1853年)毁于战火,同治九年(1870年)重建,形成现存的清式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 民国修缮:1915年至1947年,昌泉法师主持全面修葺,恢复寺宇规模。</p> <p class="ql-block"> 2006年列入全国重点文保单位,2024年启动晴空阁“揭瓦不落架”大修,2025年恢复新年撞钟活动,成为扬州文旅名片。</p> <p class="ql-block"> 平山堂为欧阳修所建,堂前楹联“过江诸山到此堂下,太守之宴与众宾欢”印证其“与民同乐”的治政理念,现为省级廉政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 栖灵塔:初建于隋,唐代李白、白居易等登临赋诗,现存塔为1995年复建,高70米,重现“塔势如涌出”的盛唐气象。</p> <p class="ql-block"> 大明寺素面源于唐代鉴真东渡前的寺院斋食传统。鉴真在寺内讲律授戒时,曾以“五观堂”为道场,要求僧众以“食存五观”的态度用餐,素面作为斋堂主食,既延续了唐代寺院“过午不食”的戒律,又融入江淮地区“水包皮”的饮食文化。清乾隆南巡时,寺僧以素面供奉,乾隆赞其“清鲜不腻,有古刹之风”,此后素面成为寺内接待贵宾的特色。</p> <p class="ql-block"> 素面的制作工艺,汤头:采用野生菌菇(如羊肚菌、牛肝菌)、干贝、昆布熬制12小时,汤色金黄透亮,无任何添加剂,体现“无味之味”的禅意。</p> <p class="ql-block"> 面条:选用苏北地区冬小麦,手工擀制而成,面宽如韭叶,筋道弹牙,煮后不坨不烂,契合“金刚不坏”的佛教隐喻。</p><p class="ql-block"> 浇头:四季不同,春季以马兰头、枸杞头、春笋等时蔬炒制;夏季搭配绿豆芽、丝瓜、木耳;秋季加入银杏、板栗、松仁;冬季则以冬笋、香菇、胡萝卜为主,暗合“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之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