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最近,有感而发,写了六、七篇《诗论》,谈谈我对诗词,包括新体诗的认识,并就教于各位大家</p> <p class="ql-block">古人将写诗的手法总结为:赋、比、兴。赋,就是平铺直叙,直抒胸意。比,就是比喻。兴,是先以某物,引起要表达的话题。</p><p class="ql-block">兴,这种写作手法在《诗经》中比较常见。比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求。”用“洲上鸟鸣(求偶之鸣),来引出君子想向一个美女求爱。还有“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子之于归,宜其室家。”等等。在民歌中尤其西南少数民族的民歌,以物起兴,也比较常见。但在文人的创作中较少见。</p><p class="ql-block">赋,平铺直叙,直抒胸臆。在古今诗歌中都不算少见。但这种方式往往又与其他方式结合,不容易分得那么纯粹。比如曹操的《龟虽寿》《观沧海》《短歌行》,从整体来看都是直抒胸臆,虽然其中也含有比喻。李白的《将进酒》也是直抒胸臆的典范。白居易的《放言》“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整体而言,这首诗也是直抒胸臆。还有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等等无不是直抒胸臆。现代诗中直抒胸臆的作品更多,如:臧克家的《有的人》、《人民》,北岛的《回答》、叶匡政《我们都是木头人》等等,都属于这类。</p><p class="ql-block">只要是真情实感,直抒胸臆,一样能写出好作品。</p><p class="ql-block">比,也就是比喻,是诗歌创作中最常见最常用的手法。比喻,以事喻物,以物喻事,以古喻今,以A事喻B事。比喻又分明喻和暗喻。明喻是明说XX像什么一样。暗喻,表面上是讲某事,实际上可能是暗喻现实中一事。</p><p class="ql-block">“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又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新诗中徐志摩《雪花的快乐》和《偶然》“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这都是明喻。</p><p class="ql-block">屈原的《橘颂》,陆游的《卜算子·驿外断桥边》,苏轼的《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李商隐的许多《无题》诗,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以及“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等等,包括新诗中舒婷的《船》,曾卓《悬崖边的树》,还有流沙河的《草木篇》等,皆属暗喻。</p><p class="ql-block">白居易《琵琶行》形容琵琶女弹的琵琶曲:</p><p class="ql-block">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p><p class="ql-block">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p><p class="ql-block">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滩;</p><p class="ql-block">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p><p class="ql-block">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p><p class="ql-block">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p><p class="ql-block">曲终收拨当心划,四弦一声如裂帛。</p><p class="ql-block">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p><p class="ql-block">这一段对琵琶曲的描摹,用“大珠小珠落玉盘”形容音节的欢快,用“水泉冷涩弦凝绝”形容音节的低沉艰涩,用“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形容音节突然高昂。这种手法也可以说是暗喻,也可以说是“借喻”,表达方式也是“比”。</p><p class="ql-block">2025.4</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