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圣千秋

平安大.道

<p class="ql-block">图文:平安大·道</p> <p class="ql-block"><b>题记:</b>再游杜甫草堂,满怀敬仰,从古至今,这里没因岁月的流失而被世人淡忘。游人如织安静瞻仰,导游深情细解迷茫,裹挟于人流中的我,所见所闻无不为之惊叹!茅屋的茅草定期更换,不失它原来的模样;树木郁郁向上,接力于诗圣精神的力量;池水泛光,皆因千诗碑里透出文脉的灿烂;四季花开的声音,唱出豪情与苦难中走过的不朽篇章。我用图片记录下草堂春色今天的模样,用文字抒发对先贤住于心灵深处的思念。借用美篇平台,勾勒出诗圣曾经的豪情与绝唱!</p><p class="ql-block">只有来到这里,才能真正感受到盛唐的余晖与乱世的烽烟之间,杜甫如何用一生漂泊与半世悲辛,淬炼出穿透千年的诗行。他的笔触是苦难的刻刀,也是光明的火种,将个人的命运熔铸成时代的史诗,从锦江之畔的茅屋向千年深爱的江海奔腾流淌!平安大道</p> <p class="ql-block">少年杜甫曾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在齐鲁大地上挥洒诗酒风流。那时的他,如同翱翔天际的鲲鹏,深信“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触手可及。然而长安十年,他亲历“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屈辱,科举落第、献赋无门,甚至目睹幼子因饥馑夭折的惨剧。安史之乱的铁蹄碾碎盛世幻象,他在《春望》中写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将个人的流离升华为时代的悲歌。晚年的他漂泊湘江,自叹“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却始终未让苦难湮灭诗心。</p> <p class="ql-block">乱世悲歌,血泪凝结的“诗史”画卷。在“三吏”“三别”的笔锋下,杜甫以白描之笔记录战火中的苍生:“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妇泣血的控诉穿透纸背;“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老翁的悲怆化作对战争的控诉。他不仅记录苦难,更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锐利对比,撕开盛世疮疤。即便在夔州孤舟中身患重病,仍以“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的泣血之句,将个体命运与家国兴衰紧紧相连。</p> <p class="ql-block">《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杜甫精神的至高写照。当秋风卷走茅草、冷雨浸透布衾时,他却在“床头屋漏无干处”的绝境中迸发出超越自我的呐喊:“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种以己身苦难反哺苍生的胸怀,让他在“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决绝中,完成了儒家士大夫精神的终极升华。正如他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中所言:“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个体的困顿从未遮蔽他对天下的关切。</p> <p class="ql-block">晚年的杜甫贫病交加,“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却仍在《登高》中写下“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这不仅是个人命运的哀叹,更是对生命韧性的礼赞。即便在“酒债寻常行处有”的窘迫中,他依然以“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壮阔笔触,在绝境中开辟出精神的旷野。这种在苦难中始终仰望星空的姿态,让他的诗行超越了时代的阴霾,成为中华文明的精神坐标。</p> <p class="ql-block">杜甫的一生,是用血泪书写的人间诗行。他的伟大不在于规避苦难,而在于将苦难锻造成照亮众生的火炬。从“国破山河在”的沉郁顿挫,到“大庇天下寒士”的赤子丹心,他用诗笔证明:真正的光明,往往诞生于至暗时刻。千年之后,当我们重读这些浸透血泪的诗句,不仅能触摸到一个伟大灵魂的温度,更能领悟:在命运的狂风暴雨中坚守理想,才是对生命最崇高的礼赞。</p> <p class="ql-block">网络图片二张</p> <p class="ql-block">部分文句化用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