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吕埃勒的哲学

Zuspruch

<p class="ql-block">一拉吕埃勒的“非哲学”对现代哲学产生了多方面的具体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领域:</p><p class="ql-block">1.对哲学基础的重新审视</p><p class="ql-block">拉吕埃勒的“非哲学”对传统哲学的基础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他指出,传统哲学总是受到“哲学决定”的制约,这种结构导致哲学对“元一”或实在的独断和遮蔽。通过悬置这种“哲学决定”,“非哲学”试图还原一个独立于哲学的实在,从而为哲学提供一种全新的基础。</p><p class="ql-block">2.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p><p class="ql-block">拉吕埃勒认为,哲学与其他学科(如科学、艺术、伦理、宗教等)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他提出“非哲学”并不是要取代哲学,而是将哲学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作为“非哲学”的材料。这种观点打破了传统哲学在知识体系中的优越地位,强调了不同知识形式之间的平等性。</p><p class="ql-block">3.对哲学方法的批判</p><p class="ql-block">拉吕埃勒批判了传统哲学的方法,认为哲学的解释总是以未经证明的假定为依据,导致哲学理论的不可证伪性和同义反复。他主张从“实在”出发,而不是从思想出发,这种思维方式为哲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论视角。</p><p class="ql-block">4.对“元一”的重新定义</p><p class="ql-block">拉吕埃勒将“元一”定义为彻底的内在性,先于存在,且不能被简化为哲学概念。这种对“元一”的重新定义,使得“非哲学”能够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理解哲学和实在的关系。</p><p class="ql-block">5.对哲学实践的拓展</p><p class="ql-block">“非哲学”不仅是一种理论,更是一种实践。拉吕埃勒通过“非哲学”实践,将哲学应用于其他领域,如非认识论、非马克思主义、非美学等,推动了这些领域的革命性变革。</p><p class="ql-block">6.对哲学的“科学性”探索</p><p class="ql-block">拉吕埃勒将“非哲学”称为“第一科学”,试图通过揭示哲学生产过程的结构,建立一种新的“科学”。这种探索为哲学的科学性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也为哲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提供了理论基础。</p><p class="ql-block">7.对现代哲学的启示</p><p class="ql-block">拉吕埃勒的“非哲学”为现代哲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促使哲学家们重新思考哲学的基础、方法和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他的思想不仅挑战了传统哲学的权威,也为哲学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p><p class="ql-block">8.在美学领域的应用</p><p class="ql-block">拉吕埃勒的“非哲学”还扩展到了美学领域,提出了“非-美学”理论。他试图通过“非-美学”消除哲学对艺术的负面影响,使哲学与艺术在平等的地位上实现融合。这种融合产生了新的艺术实践类型,如“艺术-虚构”,为美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范式。</p><p class="ql-block">综上所述,拉吕埃勒的“非哲学”不仅对传统哲学的基础和方法进行了深刻的批判,还为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哲学的实践以及哲学的科学性等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可能性,对现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p><p class="ql-block">二拉吕埃勒的“非哲学”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对传统哲学进行了深刻的挑战:</p><p class="ql-block">1.批判“哲学决定”结构</p><p class="ql-block">拉吕埃勒认为,传统哲学总是受到一种超历史的不变结构——“哲学决定”的制约。这种结构是一种形式规则,支配着哲学化的可能性,但哲学家们自身却未能认识到这一点。哲学的超级反思性反而妨碍了它认识到自己的决定形式。非哲学通过悬置这种“哲学决定”,将其视为一种材料,从而在实在与哲学之间建立了一种“单边二元性”关系。</p><p class="ql-block">2.重新定义“元一”</p><p class="ql-block">传统哲学中,“元一”往往与存在(Being)和他者(Other)关联,缺乏彻底的自主性。拉吕埃勒提出,要将“元一”视为一个彻底自主的实在,独立于存在和他者,且无法被思想和语言所决定。这种对“元一”的重新定义,使得非哲学能够从彻底的内在性出发,重新审视哲学。</p><p class="ql-block">3.建立“哲学的科学”</p><p class="ql-block">拉吕埃勒试图建立一种“哲学的科学”,即“非哲学”。他认为,哲学缺乏对自身的严格理论知识,而“非哲学”则通过哲学和科学的帮助,但独立于哲学的权威,来构建一种与哲学存在相适应的理论知识。这种理论知识既不是哲学的否定,也不是哲学的延续,而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p><p class="ql-block">4.单边二元性与理论实践</p><p class="ql-block">非哲学通过“单边二元性”来处理哲学与非哲学之间的关系。这种单边二元性不是传统的二元对立,而是一种非关系性,它将哲学的决定转化为一种单边的二元性。非哲学的主体在这种单边二元性中,既释放了理论的述行性特征,又释放了实践的严谨认知特征,使得非哲学成为一种理论与实践的同一。</p><p class="ql-block">5.对哲学的非哲学使用</p><p class="ql-block">拉吕埃勒提出,非哲学对哲学的使用是一种异质于哲学的实践。它不是对哲学的否定,而是对哲学的一种非哲学使用,这种使用方式与哲学的标准和目标保持相异性。通过这种方式,非哲学能够揭示哲学的局限性,并探索一种新的思维方式。</p><p class="ql-block">6.彻底的内在性</p><p class="ql-block">非哲学从彻底的内在性出发,将内在性设定为已经被表现的,设定为没有表现的表现。这种彻底的内在性排除了对部分的任何直接的哲学规定,使得非哲学的主体能够单边化地规定哲学的抵制。</p><p class="ql-block">通过这些方式,拉吕埃勒的“非哲学”不仅对传统哲学的结构和思维方式提出了深刻的批判,还试图建立一种全新的、异质于哲学的思维方式。</p><p class="ql-block">三拉吕埃勒的“非哲学”思想主要通过思考两个问题产生:一是哲学的理论地位问题,二是元一(the One)在哲学中的本体论地位问题。他认为,从古希腊哲学到分析哲学再到解构主义,哲学家们的思考总是受到由内在性和超越性分裂而形成的结构的制约,他将这种结构称为“哲学决定”,这种决定的二元划分导致了哲学对元一或实在(Real)的独断和遮蔽。</p><p class="ql-block">在“非哲学”看来,存在(Being)与元一不可混淆,元一先于存在,是彻底的内在性,不能被简化为哲学概念存在。拉吕埃勒认为“非哲学”既不是元哲学、哲学,也不是反哲学,而是“第一科学”,因为它是对元一的科学的认识。在“非哲学”中,不同哲学流派之间,以及哲学与宗教、艺术、文学、自然科学之间的地位都是平等的,它们都是对元一的局部、片面和不科学的解释。</p><p class="ql-block">思想来源与影响</p><p class="ql-block">拉吕埃勒的思想具有多样的来源,其中普罗提诺、诺斯替学派、埃克哈特、阿尔都塞和马克思等对其影响较大。他的“非哲学”对人类知识形态立体结构的解构,对不同哲学间奠基关系的批判,以及对传统哲学本体论思维方式的拒绝,都给人一种很后现代的感觉</p><p class="ql-block">四拉吕埃勒的“非哲学”与存在主义有诸多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p><p class="ql-block">1哲学基础与核心概念</p><p class="ql-block">• 存在主义:强调个体的自由、选择和存在的意义。存在主义认为,人是自由的,必须通过自己的选择来赋予生活意义。例如,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强调个体在自由选择中创造自己的本质。</p><p class="ql-block">• 非哲学:以“元一”为核心,主张彻底的内在性,认为哲学总是受到“哲学决定”的制约,而“非哲学”通过悬搁这种决定,建立一种“单边二元性”。它关注的是如何从彻底的内在性出发,对哲学进行重新审视和规定。</p><p class="ql-block">2对哲学的态度</p><p class="ql-block">• 存在主义:虽然存在主义对传统哲学的某些观念进行了批判,但它仍然在哲学的框架内探讨问题,试图通过哲学思考来解决人的存在困境。</p><p class="ql-block">• 非哲学:对传统哲学持批判和悬置的态度,认为哲学的思辨性自恋导致了对实在的遮蔽。非哲学试图超越哲学的范畴,建立一种新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不是哲学的否定,而是一种异质于哲学的实践。</p><p class="ql-block">3方法与实践</p><p class="ql-block">• 存在主义:注重个体的主观体验和存在状态,通过现象学等方法来揭示人的存在本质。例如,海德格尔通过现象学分析探讨“此在”的存在方式。</p><p class="ql-block">• 非哲学:采用“最终情态中的规定”等方法,将哲学的二元结构转化为单边二元性。非哲学的实践是一种描述性的、述行性的理论实践,它通过非哲学的主体对哲学材料进行操作,产生哲学上不可解释的定理。</p><p class="ql-block">4目标与关注点</p><p class="ql-block">• 存在主义:关注个体在世界中的存在状态,以及如何在自由中实现自我价值。它试图解决人的孤独、焦虑等存在困境,强调个体在面对命运时的自由选择。</p><p class="ql-block">• 非哲学:旨在建立一种“哲学的科学”,通过对哲学的非哲学使用,探索哲学之外的新可能性。非哲学关注的是如何从彻底的内在性出发,重新理解和规定哲学与实在之间的关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