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曹湾山遗址公园:穿越四千年的时光之旅

雪清尘

在温州鹿城区的藤桥镇,有一处宛如世外桃源般的地方 —— 曹湾山遗址公园,它静卧于戍浦江畔,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神秘而迷人的光芒。怀揣着对历史的敬畏与好奇,踏上了这片承载着四千年岁月积淀的土地,开启一场难忘的探秘之旅。 从温州市中心出发,大约四十分钟的车程,便来到了曹湾山遗址公园。一踏入公园,其别具一格的建筑设计让人耳目一新。从高空俯瞰,整个公园恰似一个 “瓯” 字,博物馆仿若 “瓦” 字主体,广场与步道蜿蜒交错,勾勒出 “区” 字轮廓,而矗立在水池中央的塔形建筑 “文明之光”,正是 “瓯” 字瓦檐下画龙点睛的那一 “点”,使整个公园在规整之中不失灵动之美。这种精妙的构思,将温州的地域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不禁为设计师的巧思所折服。 形似酒桶的暗红色 “文明之光” 建筑,特色鲜明,它仿佛一座半开的瓯窑,一半隐匿于粼粼水波之中,一半藏身于翠绿山林之间,尽显东方意境的留白之美。沿着水池边漫步,欣赏着水中建筑的倒影,随手一拍,便是一张质感十足的大片。而博物馆的外墙简约大气,选用土黄色与灰色相间的色调,搭配流畅自然的建筑线条,既彰显出现代建筑简约大气的风范,又巧妙地融入了传统元素独有的韵味,与周边的自然环境完美融合,浑然天成。 走进博物馆,探寻历史奥秘 <p class="ql-block">  沿着广场外的斜坡缓缓而上,来到了曹湾山遗址博物馆的入口。踏入博物馆,“瓯文化之源”几个醒目的大字映入眼帘,仿佛在诉说着这里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p> 馆内精心划分为 “温润之地”“考古挖掘”“山海之民”“文化之融”“古今之韵” 五个单元,系统且全面地展示了曹湾山遗址的自然地理环境、考古发现的全过程、瓯越先民的生活劳作方式,以及曹湾山遗址与好川文化、良渚文化等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在 “温润之地” 单元,通过图文并茂的展板和实物展示,可以了解到曹湾山独特的地理环境,以及它为何会成为瓯越先民聚居的地方。<br> <p class="ql-block">  据介绍,曹湾山遗址原名老鼠山遗址,坐落于鹿城区西部的藤桥镇渡头村,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聚落遗址,被考古界称为 “另一个河姆渡” ,玉器切割工艺惊艳,柄形器上的嵌玉片至今闪耀权力之光。大概在1985年前后,瓯海文化部门依据老乡提供石器、陶片等文物的线索,经科学考古发现和确定老鼠山遗址。 1990年被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更名为曹湾山遗址,2013年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考古遗址公园。遗址东南西三面被戍浦江环绕,东南邻渡头村。曹湾山遗址是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类聚落活动的遗迹。它是第一个完全意义上的好川文化聚落遗址,其文化面貌受良渚文化、昙石山文化等其他文化影响,呈现出文化交流融合的景象。 </p> 在 “考古挖掘” 展区,幻影成像技术栩栩如生地重现了 2002 年那场意义非凡的抢救性发掘场景,仿佛亲眼目睹了考古学家们小心翼翼地拨开土层,发现连片的石柱基座、墓葬区与居住区,以及千余件石器、玉器和陶片标本的过程,感受到了考古工作的艰辛与魅力。 在 “文化之融” 展区,良渚玉琮的精美纹路与好川陶器上的神秘刻符,无声地诉说着瓯江流域与长江文明之间的血脉交融,让人感受到了古代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强大力量。馆内还精心制作了 0.9:1 比例复制的陶鼎、石锛等仿制品,使 “东瓯文化之源” 真切地呈现在人们眼前,让人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古老的时代。 来到 “山海之民” 展厅,这里通过 AI 数字人讲解、全息投影、互动屏等多种现代化展示手段,生动地展现了瓯越先民临水筑屋、制陶渔猎的生活场景。 漫步遗址,触摸历史痕迹 <p class="ql-block">  走出博物馆,对面就是往遗址核心区的山道。曹湾山山顶岗地是聚落的中心,山腰、山坡均有遗存分布,面积近2万平方米。漫步岗顶,仿佛能感受到四千年前的炊烟袅袅和人们忙碌的身影。</p> 博物馆建筑面积约3737平方米,建筑外形独具特色,凭借其独特的夯土建筑美学、沉浸式展陈以及与自然山水相融的景观,成为打卡新地标,随手一拍就是大片,吸引众多参观者过来打卡拍照。 戍浦江畔,享受自然风光 <p class="ql-block">  绕山而过的戍浦江碧波如练,江边的滨水公园草坪如茵,栈道蜿蜒。沿着栈道漫步,江风拂面,带来丝丝凉意,让人感到心旷神怡。远处的山峦连绵起伏,与江水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p> <p class="ql-block">摄影: 雪清尘</p><p class="ql-block">编辑: 雪清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