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科养沙龙社2025年第一次外出活动,赴嘉兴市、湖州市三大5A级古镇,参观学习全域旅游、古城保护、生态文明建设及区域经济发展经验,于4月17日成行,往返两天。</p><p class="ql-block"> 17日上午,风和日丽,社员们一路高歌,向快乐出发。</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 打卡1 乌镇东栅</b></p><p class="ql-block"><b> 乌镇东栅</b> 始建于公元九世纪,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这里保存了许多明清时期的建筑,建筑风格以南方水乡特色为主,被誉为“东方小威尼斯”。这里的建筑大多数是砖木结构,独具特色,展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精髓。</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东栅以原汁原味的水乡风貌和千年积淀的文化底蕴著称,体现了中国古典民居以和为美的人文思想。景区内有许多手工作坊和传统商铺,特色展馆琳琅满目,如皮影戏馆、三白酒作坊等。此外,东栅还有丰富的民俗表演,如拳船、高竿船、花鼓戏和皮影戏,生动展现了乌镇的传统民俗。</span></p> <p class="ql-block"> <b>高杆船</b> 高竿船又名标杆船,俗称“蚕花船”,是乌镇一带种桑养蚕地区为祈求蚕茧丰收的一种传统文化活动。</p><p class="ql-block"> 每逢“清明”,当地农民在一条大船中央放置一个巨型石臼,上插一根硕大的毛竹。表演者爬上竹梢,表演各种惊险动作。民间将毛竹比喻成“蚕花竹”。表演者身着白色服装,象征蚕宝宝的形象。</p> <p class="ql-block"> 小憩</p> <p class="ql-block"> 父女情深 👍</p> <p class="ql-block"> 亲切交谈 🤗</p> <p class="ql-block"> <b>木心纪念馆</b> 木心先生(1927-2011),画家、文学家、诗人。原名孙璞,字玉山,又名孙仰中,成年后,以“木心”为笔名。</p><p class="ql-block"> 1995年初,阔别故乡五十二年的木心先生从纽约回上海,独自踏雪寻访老家,但见故园荒败,老人百感交集,日后写成散文《乌镇》并同名古体四言诗一首,发表在台湾《中国时报》。</p><p class="ql-block"> 1999年,乌镇迎来重生,古镇的保护与开发全方位启动。时任本镇领导的陈向宏先生,身兼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管理委员会主任,偶然读到此篇散文,始知木心先生及其成就,决意恳请老人归里,并立即由公司购入孙家花园土地房产,大幅度修缮。2000年,老人有感于家乡的诚意与盛情,决定归来,并将翻新的祖屋易名为“晚晴小筑”。自2001年起,由乌镇旅游开发公司出资,耗时五年,晚晴小筑得以落成。2006年9月,木心先生以七十九岁高龄,返乡安居。</p><p class="ql-block"> 木心先生自幼酷爱艺术。1982年远赴美国,陆续在台湾出版著作十余种,九十年代他的部分作品经译介被列入美国大学文学课课程。</p><p class="ql-block"> 少小离家,中岁去国,暮年回乡,乌镇东栅财神湾186号,是这位艺术家传奇一生的起点与终点。</p><p class="ql-block"> 2011年7月,乌镇旅游股份有限公司聘请贝聿铭弟子设计,在西栅元宝湖畔起建木心美术馆。2014年5月,晚晴小筑面南三进辟为木心故居纪念馆。本馆由生平馆、绘画馆、文学馆组成,展示木心先生生前的照片、画作、手稿、遗物。所有文字叙述均选自木心的著作与诗作。木心先生遗留的所有画作、文稿真迹,移入西栅木心美术馆,永久陈列。</p> <p class="ql-block"> 参观江南百床馆</p> <p class="ql-block"><b> 江南百床馆 </b>是中国第一家专门收藏和展出江南古床的博物馆,当地人又称赵家厅。该馆面积约1200平方米,收藏了数十张明、清、近代的江南古床精品,展示了从富商大贾到普通百姓的各式木床,是中国床文化的集大成者。</p> <p class="ql-block"> 下图1:近代拱顶花罩架子床</p><p class="ql-block"> 2:清代小姐床</p> <p class="ql-block"> <b>公生糟坊 </b>位于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乌镇东栅大街。始建于明朝初年,正式创立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至今已有152年的历史。公生糟坊的前身是高公生酱园,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初年,具有更悠久的历史背景。</p><p class="ql-block"> 公生糟坊主要以酿造三白酒而闻名。三白酒是由白米、白面和白水精酿而成,因此得名。</p> <p class="ql-block"> 前往宏源泰染坊</p> <p class="ql-block"> <b>宏源泰染坊</b> 是乌镇东栅景区内展示蓝印花布传统工艺的著名景点,始创于宋元年间,现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地。</p> <p class="ql-block"> <b>拳船 </b> 乌镇的拳船起源于南宋,因乌镇位于两省三府七县交界之处,镇区河网密布,民间习武于船上,既强身健体,又保一方平安。每年“香市”期间,拳船上的武师免费为当地的百姓表演武术,延续至今。</p> <p class="ql-block"> 乌镇东门出口处合影留念 👍</p> <p class="ql-block"> 晚上入住西塘半塘酒店 </p> <p class="ql-block"> <b>打卡2 夜游西塘</b></p><p class="ql-block"> 西塘古镇的夜色以其璀璨的灯火、古朴的建筑和宁静的水乡风貌著称。夜晚的西塘,每一条街道、每一座桥梁,每一处河边客栈和来回穿梭的乌蓬船,都被柔和的灯光映衬得如诗如画,营造出独特的历史氛围,让人仿佛穿越回古代。</p> <p class="ql-block"> <b>送子来凤桥</b> 始建于明崇祯十年(1637年),并在清康熙四十八年、道光十五年以及1997年进行了多次重修。桥名“送子来凤”源自一个美丽的传说:在建造时,有一只凤凰飞来,造桥人认为这是天降祥瑞的象征,恰逢桥边有一户人家生了一个大胖小子,因此得名“送子来凤桥”。</p><p class="ql-block"> 送子来凤桥的建筑风格独特,桥顶有棚,红檐黛瓦,桥两边有护栏和长条石凳,供游人休息观景。桥中间有花墙分隔,行人可以各走一边。桥的南侧是阶梯,象征男子步步高升;北侧是斜坡,适合古代女子行走,象征持家稳当。因此,新婚夫妇走过此桥,南侧寓意送子,北侧寓意来凤。</p> <p class="ql-block"> 游船如织 🤗</p> <p class="ql-block"> <b>打卡3 南浔古镇</b></p><p class="ql-block"> 4月18日上午,游览南浔古镇。</p><p class="ql-block"> <b>南浔古镇</b> 地处江浙两省交界处,太湖之滨,是江南六大古镇之一,总面积34.27平方公里,核心保护区168公顷。其历史可追溯至南宋淳祐年间(1252年),因明清时期蚕丝贸易繁荣而成为江南雄镇,素有“文化之邦”“诗书之乡”的美誉。</p><p class="ql-block"> 古镇内保留中心景区:包括小莲庄(荷塘与西洋楼阁结合)、嘉业堂藏书楼(16万册古籍)等。大量明清古建筑,如张石铭旧宅(融合法式舞厅与中式庭院)、百间楼(沿河而建的明清民居群)等,被誉为“江南古镇跳动的心脏”。孕育了民国元老张静江、“西泠印社”发起人张石铭、诗人徐迟等人物,张氏旧宅建筑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南浔古镇以其独特的商贾文化、中西交融的建筑和免费开放政策,成为体验江南水乡与近代史的理想目的地。</p> <p class="ql-block"> 在南浔古镇入口处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前方 ~ 张氏旧宅 </p> <p class="ql-block"> <b>张石铭旧宅</b> 该旧宅又名“懿德堂”。其主人名钧衡(1871-1927),字石铭,是南浔“四象”之一张颂贤的长孙,一位富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儒商巨富。至今宅内还存有他精心收藏的王羲之、董其昌、赵孟頫等历代大家的书画碑刻。现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p><p class="ql-block"> 旧宅建于光绪二十五年至三十一年(1899-1905),占地面积4792平方米,建筑面积6137平方米,宅院坐西朝东,面街临市河,是一座中西合璧的杰作。大宅内厅、堂、楼、厢、轩、房约数百间,各具特色。宅内有数以千计的石雕、砖雕、木雕、玻璃雕,堪称“四绝”。</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b style="font-size:18px;">懿德堂</b><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为张石铭所立。因其早年丧父,家中事务皆由其母操持,遵循古训“女子多德曰懿”,故得其名。“懿”是古代对妇女的尊称,以示其对母亲的尊敬和孝心;“德”是中国传统儒学思想的精髓。</span></p><p class="ql-block"> 懿德堂大厅,过去是婚丧喜事、科举中榜举行仪式的所在地。该大厅高敞宽阔,面宽三间,通三宽10.8米,通进深13.6米。庭前畅轩、檐下斗拱、砖木构件及门窗裙板上都刻有“松鹤长青”“吉祥如意”等图案,为晚清东阳木雕之精品。大厅的明间上方悬挂着清末状元、实业家张謇所书的“懿德堂”堂匾,正中上方檀子饰有一副意喻“步步高升”“平生三级”的鎏金花瓶插戟图案的包袱锦,光彩如初。</p> <p class="ql-block"> 小莲庄码头</p> <p class="ql-block"> <b>小莲庄</b> 又名刘园,位于南浔古镇西南角,是清代光禄大夫刘墉的私家园林。始建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后经刘家40年经营,由其孙刘承干于1924年建成。小莲庄占地27亩,建筑、园林兼胜,堪称“江南园林巨构”。园内十亩荷花池尽收眼底,池畔“东升阁”(俗称小姐楼)中西合璧,美仑美奂。碑刻长廊、净香诗窟(又名“升斗厅”)、御赐牌坊、家庙照壁、亭台楼阁等经典之作随处可见;名木异花、曲桥假山,处处充满着浓郁典雅的文化气息。凝结了刘墉及其子孙三代人的造园追求。</p><p class="ql-block"> 小莲庄不仅是刘氏家族的私家花园,也是江南商人们想要走在时代最前端的见证。刘墉及其家族对新事物的敏锐感知,反映了当时江南商人开放的心态。</p> <p class="ql-block"> 碑刻长廊</p> <p class="ql-block"> <b>静香诗窟(又名升斗厅)</b> 是湖州南浔古镇内小莲庄的核心建筑之一,建于1897年,为晚清南浔首富刘墉家族(其子刘锦藻主持修建)的私家园林建筑。</p><p class="ql-block"> 建筑风格采用中国传统歇山顶设计(九脊殿),屋顶四角塑有八仙雕像,寓意“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象征文人墨客的才情。四面开窗,东临十亩荷池,西接诗词碑廊,夏季凉风送荷香,环境清幽。名称“诗窟”暗喻此处为避世闲适、寄托文思的“洞天福地”。建筑内曾嵌有《紫藤花馆藏帖》等珍贵石刻碑文,部分为世间孤品。歇山顶结构在明清时期是身份象征(需五品以上官职方可建造),与故宫建筑同源,体现刘氏家族的显赫地位。静香诗窟融合园林美学与文人雅趣,是小莲庄中兼具建筑艺术与历史内涵的代表性景观。</p> <p class="ql-block"> <b>扇亭</b> 亭子平面呈扇形,故名。设计别致,造型美观,雕饰精巧。亭内壁嵌有《刘氏义庄记略》石刻四方,系刘墉次子刘锦藻撰于1925年,记述刘氏家庙、义庄自1888年至1922年营建始末。1935年经其子刘承幹题跋,并延请名师书录、镌刻,置于亭壁。</p> <p class="ql-block"> <b>御赐牌坊</b> 建于清宣统年间。一为“乐善好施”坊,一为“钦旌节孝”坊,系光绪、宣统两代皇帝嘉勉刘氏家族赈灾善举及女德节孝,多次颁旨特准旌表而建。牌坊高8.5米,宽5.6米。呈门楼式。五楼四柱。雕刻精湛且丰富,有“状元及第”“文王求贤”“三星高照”“刘海戏金蟾”“武松打虎”等传说、戏曲题材,及龙、凤、麒麟、蝙蝠等吉祥图案,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 刘氏家庙</p> <p class="ql-block"> 幼儿园的小朋友在老师的带领下,也来感受历史文化的伟大 🤗</p> <p class="ql-block"> <b>嘉业堂藏书楼</b> 始筑于一九二0年,购地二十亩,斥金十二万,一九二四年落成。它是我国近代著名私家藏书楼。解放后隶属浙江图书馆。二00一年六月被评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p><p class="ql-block"> 藏书楼四周清水环绕,庭院林木森森,假山、石笋、亭台、小桥点缀在荷花池周围,园林、书楼浑然一体,结构精巧,寓书楼于幽雅园景之中。整座书楼是“口”字形回廊式两层中西合璧建筑,中有一方形天井,光线充足,空气流通,又便于安全保护。书楼上下共有库室五十二间。楼下辟有“诗萃室”“宋四史斋”“嘉业厅”。楼上辟有“希古楼”“求恕斋”“黎光阁”。藏书楼布局合理,又便于古籍收藏和阅览。</p><p class="ql-block"> 藏书楼创始人刘承幹是个酷爱藏书的世家子弟,辛亥革命前后,刘氏趁大批古籍流散之机大量购书,自称历时二十年,费银三十万,得书六十万卷。在藏书楼全盛时期的一九二五年至一九三二年间,藏有宋元刊本一百五十五种,地方志书一千余种,及不少明刊本、明抄本及稿本,大量的是清人文集和各种史集。藏书楼不仅以收藏古籍闻名,而且以雕版印书蜚声海内。刻印书中,有不少是清政府禁书,刊刻甚精,经清末著名学者缪荃孙等专家校勘。鲁迅先生对刘氏刻书曾给于肯定的评价。</p><p class="ql-block"> 一九三三年以后,刘氏家道中落,部分古籍散失。直到一九五一年浙江图书馆接管时藏书只有十一万册左右。宋元刊本荡然无存,明刊本只剩几种,藏书残缺严重。一九四九年南浔解放前夕,我党领导派部队保护藏书楼。一九五一年十一月,楼主刘承幹先生将书楼及庭园全部捐献给浙江图书馆。从此,藏书楼成为浙江图书馆一个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 <b>啸石 </b> 藏书楼园林西南面有一块怪石,是南浔三奇石之一,清代大学士阮元题写“啸石”的石刻真迹,隶体,凝练清秀。啸石上有一小孔,若贴紧小孔吹之,“呜呜”的声音便会从石腔中回转传出,低沉呜咽,仿佛历史空谷传来的回声。石原为阮元故物。清嘉庆年间,阮元任两浙总督,在杭州设立话经精舍,作为讲学和研究经史的场所,这块石就放在花园内。后来此石移至南浔,1924被刘家购得移入。上刻张廷济、朱兰亭两跋。</p><p class="ql-block"> 谁能吹响哈?</p><p class="ql-block"> 程女士吹响了 ! 厉害吧 👍👍👍</p> <p class="ql-block"> <b>尊德堂(张静江故居)</b> 尊德堂是民国元老张静江的故居,建于清末(1898年),现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其清代三进五间式建筑风格和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著称。</p><p class="ql-block"> 张静江曾资助辛亥革命,被孙中山誉为“革命圣人”并赠“丹心侠骨”题词。故居二厅、三厅陈列其生平照片、手札及与孙中山、蒋介石等名人的往来信件。</p> <p class="ql-block"> 孙中山称他为“革命圣人”“中华第一奇人”,蒋介石称他为“导师”和“恩人”。</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说他帮助蒋介石搞“清党”,但有经济眼光,经济头脑活络。</p><p class="ql-block"> 张静江家族是南浔巨富“四象”之一,先祖张颂贤以丝盐业起家,至清咸丰初年已拥有雄资,光绪中期更是称雄一方。到其儿孙一代,张家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张静江、张弁群等人积极追随孙中山,倾其家产资助反清革命,堪称近代较早接受西方文明的名门望族。</p><p class="ql-block"> 张静江是民国史上颇有地位和影响的国民党元老,也是一位致力于经济建设的开拓和实践者。虽然在重大的政治抉择上存在着缺陷和局限,但他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南浔将张静江故居几经修缮并开放,已构成一道民国旅游文化的风景线,这不啻是对这位先人及其家族的展示或剖白。</p> <p class="ql-block"> 陈先群老师制作的视频,可谓是对此行的撷英拾翠 👍🌹</p> <p class="ql-block">陈阳英创作诗四首</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科养沙龙·古镇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一)</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人间四月柳含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社员相逢古镇前</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莫道春深花事减</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活泉一脉养心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乌篷摇碎南浔月</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夜色秀却西塘檐</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最是小桥凝望处</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漫步街巷贵妃妍</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三)</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名门古宅说从前</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笔墨留今记先贤</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若问名园真况味</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心随流水入境仙</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四)</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三城二日客留连</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春色映射步悠闲</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归去武川再聚首</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诗囊装满养生篇</p> <p class="ql-block"> 三镇访古,虽匆匆一瞥,然而共同的深刻印象是三镇对历史文化的重视与保护,使文化传承有了历史印证和实践平台。这对我们推进当地经济社会建设发展也是一个深刻启示。</p><p class="ql-block"> 感谢协会、社团的辛勤付出 🙏</p><p class="ql-block"> 期待协会再次组织学习活动 🤗</p> <p class="ql-block">图片视频 田禾及参加活动社友提供</p><p class="ql-block">文 案 田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