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届【寻幽探秘之星】 探秘宏恩观的“龙尾之要”

梁野山人

<p class="ql-block"> 梁野山人 497203068</p><p class="ql-block">北京中轴线,如同一条贯穿古都南北的神秘文脉,串联起无数璀璨的历史明珠。而宏恩观,这座位于中轴线钟鼓楼以北的道观,虽不似故宫、景山那般声名显赫,却有着"龙尾之要"的美誉,仿若中轴线的收束之笔,为这壮美的城市轴线画上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句号。4•18世界古迹遗址日当天,我怀着对未知历史的敬畏与好奇,踏上了一段探寻宏恩观幽秘之境的旅程。</p> <p class="ql-block">宏恩观的前身始建于元元贞年间的千佛寺,处于元大都中轴线的最北端,意在护佑皇城,作为元大都轴线上收尾的佛教重地,用以阻断王气外泄。明正统三年(1438年)重修后敕赐为吉祥寺,清 光绪十三年(1887年)由慈禧近侍太监刘多生出资改建为道观,更名为"清净宏恩观",成为元、明、清700多年都城中轴线上的"龙尾之要"。</p> <p class="ql-block">这里还记载了一段龙尾之要的风水传奇。清同治年间,住持欲将寺庙售予外国人,被内务府官员厚安以“诸天佛菩萨所降光昭灵”为由阻止。他在光绪年间的重修碑记中写道:“此地若遭毁坏,必损京都龙脉”,体现了古代堪舆思想对城市建筑的深远影响。</p> <p class="ql-block">宏恩观位于钟鼓楼广场北端,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山门殿,殿券门石额上题刻有“重修清净宏恩观,光绪十三年九月初三日立”。串走庭院,来到帝君殿。此殿原是供奉关圣帝君、文昌帝君等尊神,当年香火旺盛,两侧朱红的外墙上,书写有“因果不昧”与“万古长青”,仿佛在诉说着古老而深邃的哲理。</p> <p class="ql-block">这座庙宇的建筑规格极尽尊贵,彰显皇家气象,山门踞高台之上,正殿梁架采用珍贵的金丝楠木,历经几百年仍泛着温润光泽。殿顶的和玺彩绘与云饰彰显出当年建筑的高等级规制,后殿砖雕墀头的卷草纹样,凝固着清代繁复的审美风格,与明代旋子彩画的遒劲笔触形成时间的对语。</p> <p class="ql-block">宏恩观的建筑细节宛如时间的年轮。正殿梁架上的明代彩画、后殿的清代砖雕、光绪年间的重修碑记,这些层层叠叠的遗存,记录着不同时代工匠的智慧。屋顶筒瓦的严丝合缝,恰似七百年间无数匠人指纹的延续,构成一部立体的建筑史书。</p> <p class="ql-block">如今的宏恩观恰似一部浓缩的北京城市史。清末是太监养老院,20世纪中期变身为北京标准件二厂,90年代末又成为钟楼菜市场。2004年,文莱华裔建筑师将其改造为文创空间,2010年接待了英国首相卡梅伦。如今修缮后的三进院落重新开放,帝君殿前的琉璃砖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金龙和玺彩画虽经岁月洗礼,仍可见其昔日辉煌。</p> <p class="ql-block">漫步宏恩观,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从元代的千佛寺到明代的吉祥寺,再到清代的宏恩观,它见证了北京城的沧桑变迁,承载着无数的历史记忆。在这里,古老与现代交相辉映,传统与时尚相互交融,让人不禁感叹岁月的神奇与历史的厚重。</p> <p class="ql-block">宏恩观宛如一座静默的时空容器,收纳了元代的晨钟暮鼓、明代的香火鼎盛、清代的太监暮年,以及现代的文创潮流。它的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都在诉说着北京城的生命律动。</p> <p class="ql-block">这次探秘宏恩观之旅,让我深刻领略到了北京中轴线的魅力与内涵,也让我对宏恩观的"龙尾之要"的美誉有了更为真切的理解。它不仅是北京中轴线上的一个重要节点,更是这座城市历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一个缩影,将吸引着更多的游人前来探寻它的神秘与魅力。</p> <p class="ql-block">站在中轴线的北端回望,这座古老的道观正以新的姿态,续写着属于它的岁月风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