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本章主旨:</p><p class="ql-block">精兵利器,实在是个不吉祥的东西,人们都厌恶它,所以有道的人绝不用它来解决问题。有道的君子平时居处就以左边为尊贵; 而在打仗时便以右边为尊贵。兵器是不祥的东西, 它不是有道的君子所用的东西,不到迫不得已而使用它,最好淡然处之。即使打了胜仗也不要得意扬扬, 如果自以为了不起,那就是把打仗杀人当成乐事的人。而把杀人当成乐事的人,他也绝不可能得志于天下。吉庆的事情以左方为上,凶丧的事情以右方为上。打仗时,兵权小的偏将军在左边,兵权大的上将军在右边。这是说明用兵打仗要以丧礼仪式来处理。杀人太多,应该以悲哀的态度对待;打了胜仗, 应该以丧礼的仪式来对待死去的人。</p> <p class="ql-block">秦武王与武士们举行举鼎比赛,伤了腰部、疼痛难忍,吃了太医李醋的药, 也不见好转,并且更加严重。 </p><p class="ql-block">有人将神医扁鹊已来到秦国的事告诉了武王,武王传令扁鹊入宫。 </p><p class="ql-block">扁鹊看了武王的神态,按了按他的脉搏,用力在他的腰间推拿了几下,又让武王自己活动几下,武王立刻感觉好了许多。接着又给武王服了一剂汤药,其病状就完全消失。 </p><p class="ql-block">武王大喜,想封扁鹊为太医令。李醯知道后,担心扁鹊日后超过他,便在武王面前极力阻挠,称扁鹊不过是“草莽游医”,武王半信半疑,但没有打消重用扁鹊的念头。 </p><p class="ql-block">李醯决定除掉扁鹊这个心腹之患,派了两个刺客,劫杀了扁鹊。 </p><p class="ql-block">仓公,复姓淳于,名意,曾经是齐国国都粮仓的主管官(即“太仓令”,简称“仓公”),因此人们尊称他为“仓公。 </p><p class="ql-block">仓公先后向公孙、阳庆为师学习医术;流传的二十五例医案,被称为“诊籍”。 </p><p class="ql-block">淳于意医术精湛,决断病人生死多有应验,医治病人能达到起死回生的奇妙效果,人们都说他是神医。一些地方官吏甚至朝廷官员都想把他留在身边专门为官府服务。当时, 赵王、胶西王都来请他去。他不肯依附权责,采取迁移户籍和到全国各地行医的方法来推托。因此,得罪了一些权贵。汉文帝即位十三年,有人向皇帝告了一状,淳于意被判为肉刑,押解到都城长安。 </p><p class="ql-block">淳于意的小女儿缇(tf)萦毅然跟随父亲去了长安,面见文帝,替父亲伸冤。汉文帝下诏免除了淳于意的刑罪,还废除了肉刑。缇萦救父的故事,成为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扁鹊和仓公的“不祥”遭遇,不是因为自身的“美好”,而是在于处事的善巧不足。 </p><p class="ql-block">真正的“美好者”,不是技艺和人的素质本身,而是指人要具有“功成身退”这种智慧贤良的品质。 </p><p class="ql-block">范蠡,帮助越王句践战胜吴国;深知句践可与共患难,不能同安乐,如果一直留在其身边,自己的结局肯定和伍子胥差不多,于是,及时全身而退。</p><p class="ql-block"> 伍子胥:春秋末期国大夫、军事家、谋略家。 原为楚国人,父亲伍奢因直谏被楚平王所杀,伍子胥逃至吴国,后官至吴太宰。 </p><p class="ql-block">前512年,提出将吴军分为三部轮番攻楚的建议;前506年,伍子胥与孙武等击败</p><p class="ql-block">楚军主力,长驱攻入楚都郢。 </p><p class="ql-block">前496年,吴王夫差采纳太宰伯(pi)放回勾践的建议,伍子胥当面反对吴王的做法,但是没有被采纳,后渐渐被吴王疏远。 </p><p class="ql-block">前484年,吴王夫差赐剑令其自尽。伍子胥在愤恨之余,留下遗言,要家人于他死</p><p class="ql-block">后把他的眼睛挖出,挂在东城门上,亲眼看着越国军队灭掉吴国。吴王夫差极怒,五月初五把伍子胥的尸首“盛以鸱夷革,浮之江中”。 </p><p class="ql-block">(后来吴国被越王勾践所灭,夫差羞于在阴间见到伍子胥,用白布蒙住双眼举剑自尽。) </p> <p class="ql-block">后来范蠡在齐国戮力垦荒耕作,兼营副业并经商,没有几年,就积累了数千万家产。他仗义疏财,施善民众。 </p><p class="ql-block">范蠡的贤明能干被齐人赏识,齐王把他请进国都临淄,拜为主持政务的相国。他喟然感叹:“居官至于卿相,治家能致千金;对于一个白手起家的布衣来讲,已经到了极点。久受尊名,恐怕不是吉祥的征兆。”于是,他再次激流勇退,向齐王归还了相印,散尽家财给知交和老乡。 </p><p class="ql-block">范蠡隐退后,又一次经商成巨富,又多次散财济人,自号陶朱公,被后人称为中国儒商之鼻祖。改名为“陶朱公”,真正做到了全身而退。 </p><p class="ql-block">老子:“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p><p class="ql-block"> 古代的五礼</p><p class="ql-block">一、吉礼:祭祀之事二、嘉礼:冠婚之事三、宾礼:宾客之事四、军礼:军旅之事五、凶礼:丧葬之事</p> <p class="ql-block">1.纳采。男方觉得某家有女可做议婚对象,便请媒人前去进行说合。 </p><p class="ql-block">2.问名。男方请媒人问女方的名字和出生年月日;媒人也将男方的情况告诉女方。 </p><p class="ql-block">3.纳吉。男方如果在宗庙占卜得吉兆,便再遣媒人去女方家告知,这桩婚姻便基本议定。 </p><p class="ql-block">4.纳征。男方家出其财物聘礼,遣媒人送往女家。 </p><p class="ql-block">5.请期。男方家选择良辰吉日迎娶,将此期日通知女家,让女方家做好嫁女准备。 </p><p class="ql-block">6.迎娶。新郎率人去女方家迎娶新娘。 尚左与尚右</p><p class="ql-block">先秦时期,古人的观念大体是:左主吉,右主凶。即在正常的社会政治生活中,以左为上为尊,以右为下为卑,君子贵左,吉事尚左;而在丧事、军事等。</p><p class="ql-block">所谓凶事活动中,则以右为上为尊,以左为下为卑,用兵贵右,凶事尚右。这是</p><p class="ql-block">因为古人在天道观领域持有天道尚左、地道尚右。 </p><p class="ql-block">秦汉时期,人们观念发生了演变,秦汉时期崇尚地道、人道的观念发展了起来,居于上风,“人道尚右,以右为尊。”于是在当时的社会、历史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逐渐演变成了以右为尊。之后各朝代又时有不同。 </p><p class="ql-block">杀人之众,以悲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p><p class="ql-block">余秋雨《老子通释》: </p><p class="ql-block">“吉庆的事以左为上,凶丧的事以右为上。军中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 </p><p class="ql-block">这就是说,打仗的事,依照的是凶丧仪式。由于死的人太多了,只能怀着哀痛之</p><p class="ql-block">心到场。即使打了胜仗,也要依照凶丧仪式来处置。” </p><p class="ql-block">杀人多了,要以悲哀的心情去凭吊;打了胜仗,要按照丧礼的规矩来处置。自古以来, 不管是正义战争还是非正义的战争,都要牺牲无数人的生命,“一将功成万骨枯”。</p> <p class="ql-block">878年,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发。三年后,他攻入长安,并建立了大齐政权。唐</p><p class="ql-block">代政府被迫迁往西蜀。885年,田收集团和李克用集团战争爆发。 </p><p class="ql-block">唐·曹松《已亥岁二首》 </p><p class="ql-block">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 </p><p class="ql-block">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p><p class="ql-block">传闻一战百神愁,两岸强兵过未休。 </p><p class="ql-block">谁道沧江总无事,近来长共血争流。 </p><p class="ql-block">本章主旨: </p><p class="ql-block">强调非暴力,尊重生命和追求和平。 </p><p class="ql-block">老子明确反对使用暴力解决问题,认为兵器是不祥之物,君子应尽量避免使用武力,即使在不得己的情况下使用武力,也应以淡然的态度对待,不应以此为乐。 </p><p class="ql-block">老子强调尊重生命,认为喜欢杀人的人无法得志于天下,战争应以丧礼仪式处理,表达了对生命的尊重和对和平的追求。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